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3228|回复: 6

歙县佛教及庙宇

[复制链接]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12-1-4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一樵 于 2012-1-4 10:28 编辑

佛教流传
佛教传入歙县至迟在梁代。梁大同元年(535)建立向杲院,到唐代已寺庙林立。
迨至明清,多数村落和名山,都遗存有唐宋古寺、庵院。至清咸丰、同治初(1860年前后),歙县
寺庙庵院遭兵燹,摧毁过半。同治后期至光绪年间,恢复和兴建许多寺庙、庵院。民国32年(1943),
释理岩发起成立佛教会,全县有僧130多人,尼170多人。僧尼生活来源主要靠香客布施及为施主
做佛事,向施主化缘等。歙人历来既拜佛又敬神敬祖,但为数不少的人只是有求于佛时才进庙烧
香,请僧尼做佛事,僧尼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真正信仰佛教,而是为求生活才出家为僧尼。
建国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僧130余人、尼170余人。建国初,全县有僧尼293人。建国后,
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许多僧、尼还俗。1958年,全县僧、尼100余人,一般都不从事佛事活动。1965
年6月,全县存寺庙、庵院95座,其中有僧、尼居住的29座,僧12人,尼45人。1966~1976年,破
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禁止宗教活动,许多经书、法器、寺庙被强
行销毁和拆除。1978年以后,落实有关宗教政策,信教自由。1980年,成立歙县人民政府民族宗
教事务科,调查全县寺、庵,剩存破旧寺、庵近60座,其中7座居住有尼12名。1982年,开始对12
名老尼给予固定生活补贴。1987年,全县剩尼7人,2004年,全县剩尼2人。2004年,雄村慈光禅
寺(原名慈光庵)恢复佛事活动。2005年,全县僧人4名,其中慈光禅寺1名。
寺庙庵院
明万历《歙志》载有寺庙庵院80余座。民国《歙县志》所载寺庙庵院242座。民国
以后建寺庙庵院极少。
天宁万寿寺。位于府城北隅,旧名护国天王院,唐中和元年(881)焚,光启三年(887)重
修,景福元年(892)赐额。宋庆历三年(1043)僧省先募捐建塔,至治平四年(1067)成。塔13
层,高30仞,广10丈,其下为屋百间,赐名普安塔。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改名崇宁寺。政和
八年(1118)改名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广孝寺,十三年改名报恩光化寺。元
大德八年(1304)重建,为郡都道场。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十五年僧永传重建。咸丰(1851~
1861)末年,毁于兵燹,塔亦不存。
圣僧庵。位于县西旸村圣僧山,门对丰乐河,建于隋唐间(约581~618)。唐武德年间(618~
626),高僧慧明住此,善医,“能令眇者视,跛者履,转俭为丰,时称圣僧”,因名圣僧庵。由大
殿、享殿、庭院、僧房、天井等组成,历代皆有修葺。明隆庆年间,司马汪道昆为僧自明增创精
蓝(僧舍),中为般若台,并题“众中尊”。 万历年间,翰林编修余佰祥写金刚经刻石28块,潭渡
画家黄柱作水墨壁画5幅(其中有九尊罗汉过大海、九尊罗汉上五台通景画),歙人许国等题记,
休宁人吴应宾作《圣僧庵集》。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立重建唐圣僧庵碑于般若台右侧,高
丈余,郭沫若等称叹其碑记资料珍贵。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兴国寺。位于城西西干山麓,唐至德二年(757)建,名兴唐寺,有圣像阁,僧房经阁飞
跨岩谷,寺门踞两峰间,下瞰练江。大历(766~779)末年,吕渭(吕洞宾祖父)为歙州司马,
于寺隙建堂读书,晨入夕还,后人称此为吕公祠。李白曾为寺作书“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我来兴唐游,於中更无别。”贞元十八年 (802),张友正撰《歙州披云亭记》曰:“山有(兴唐)佛
寺,而回廊翼旋,飞阁云褰,万家井邑,在我宇下,实一方之胜概也。”咸通(860~873)进士张
乔《游歙州兴唐寺》云:“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竹里通幽径,云边上古台。鸟归残照出,钟
断细泉来。为爱澄溪月,因成隔宿迥。”唐末,改名延寿寺。南唐,复名兴唐寺。宋开宝九年(976)
复改延寿寺。太平兴国四年(979),敕改太平兴国寺,后简称太平寺,亦称水西寺。寺有戒坛,
宋朝岁以诞圣日开坛,为沙弥受360戒。寺旧有24院,后存罗汉、五明、福圣(另有载为福胜)、
经藏、净明(另有载为净名)、妙法、如意、等觉、长庆、古塔七级等10院,故又名水西十寺。世
载唐末,昭宗龙纪元年(889),僧贯休(832~912)曾在水西一院(原院名不详)小住,夜里应
梦罗汉院十六梵僧,故画十六梵僧像,均为胡貌梵相,庞眉大目,朵隆颐鼻,倚松坐石。相传宋时,
十六梵僧像被取入朝中,高宗感梦歙僧十五六辈求还,遂复以赐,后遂名该院为罗汉院。自明迄
清中叶,水西十寺香火称盛。清咸丰同治间(1860年前后)遭兵燹,仅存如意寺、经藏寺、部分
寺残屋和七级古塔(即今长庆寺塔)。长庆寺塔宣和元年(1119)奠基,宣和三年竣工,由黄备张
应周创建,为密檐式七级实心方塔;元天历元年(1328),明成化(1465~1487)间,万历(1573~
1619)末,张族三次重修。1970年前后,如意寺、经藏寺、部分寺残屋被拆。1979年对长庆寺塔
塔基进行加固,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经安徽省宗教局批准,在旧址修建太平
兴国寺,一期工程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僧侣3人;7月,演龙法师(歙籍人士,1953
年生,青年出家,曾先后为天津挂甲寺、扬州高旻寺监院,1994年任黄山翠微寺主持)募捐缅甸
白玉卧佛一尊长6米、高1米、重14.5吨:明教寺居士郑凯先生捐赠木雕地藏王菩萨,安置于太平
兴国寺玉佛殿。太平兴国寺因之法像庄严,香火复续,佛灯绵延,名声日隆。
小溪院。位于小溪村东一里许,又称桂溪寺,俗称丛林寺,为歙县第十丛林(大寺院)。唐太
和五年(831)建。宋宣和四年(1122)毁于兵燹,小溪村项庸割山南下地四亩徙建,僧人感德,
祀项庸于寺。明万历年间重修,休宁著名画家丁云鹏在寺壁绘水墨观音、罗汉像。清同治元年(1862)
又遭兵燹,仅存大殿;七年,项恒尧、项维祥倡修,并经寺僧整理,次第规复。解放后土改,院
房划给还俗和尚释之空家人居住。现存明万历年间建大雄宝殿(其殿照壁、后壁存丁云鹏绘十八
罗汉降龙伏虎图、24幅水墨观音图)。
星岩寺。位于雄村乡岑山渡村南岑山,因香火旺盛,可比南海普陀山,遂俗名小南海。岑山
长950米,宽140米,海拔144米,郁然孤峙于渐江中,溪水环绕,嘉木经冬不凋。旧名周流寺,
五代吴天祐八年(911)建。宋以后为佛教胜地。明代王善庆《周流寺》云:“云埋殿阁周流寺,
春水冲撞复到山。僧衲挂枝庭树老,禅床措石洞云闲。”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皇帝南巡扬州,
岑山渡程讷庵携《小南海山寺图》谒见,获赐 “星岩寺”匾额及“山灵钟瑞气,溪色映祥光”门
联,遂改称星岩寺。清同治间,得柘林人徐同善募资重修,旋有应山和尚远来卓锡,静修禅理,
戒律綦严,外人罕睹其面。光绪十九年(1893)应山和尚为民祷雨,露趺三日,雨至圆寂,金身
未坏,遂龛供寺中。清末民国时,星岩寺为十方丛林,香火盛极一时。头进为大雄宝殿,二殿为
观音殿,二殿后为应山和尚肉身菩萨殿。后殿供奉有功于寺的施主长生禄位。殿之东北有禅房、
经房、库房、香积厨及客房。解放后,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许多僧人还俗。1961年,一庙房倒塌
压死最后一名僧人。1970年,星岩寺所有建筑被拆。2005 年,星岩寺旧址已得到保护,有重修之
议。
古塔庵。位于歙北新州(现歙县第二中学校内),有大圣菩萨宝塔(后称新州石塔)一座,建
于宋建炎三年(1129),是平辽乡乐平里一村人为“求乞后嗣接续,祖宗早赐感应愿”,发虔心舍
净财命工建造,庵由此得名。明朝时,村人叶永茂、叶节斋相继重修。嘉靖二十三年(1544)叶
晴又重修,并勒石纪其事,并与宋建炎三年刻石皆嵌于塔壁。民国时,庵圮,塔及两石刻尚存。
塔用赭色麻石凿砌而成,高4.6 米,五层八面,棱形挑檐,第二层有焚纸炉窟一个,第三层连着六
面镌有大佛字,另两面嵌有铭文,第四层八面有如来神位字样,第五层发券内为如来佛像浮雕。
吕洞宾祠。位于沙溪村,始建北宋初,明万历四十二年(1613)凌子俭重修。祠有碑刻“唐
朝凌荣禄公造酒遇仙之处,楚黄放臣张涛寓目识”。祠边有吕公仙井,井圈用生铁铸就。井旁存有
“一粒千年泽,两溪百代光”石刻及凌守贞撰“天井长流千古泽,金丹施布两溪春”墨迹。今遗
吕公仙井、吕仙宫古迹,吕仙宫内有吕洞宾踏剑渡海图石刻。
白云禅院。位于府城南门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院中有观音阁。清初,禅院残破。
康熙中僧亦山葺治,乾隆时僧静山始修复。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二年(1896)
重建。20 世纪90 年代初,整修。
慈光尼庵。位于雄村对河山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中为神殿,供奉观音菩萨。
右为尼道修女生活间,左为姑娘阁,阁侧为庭园。传说曹振镛幼时好游嬉,不爱读书,其姊规劝
告诫,终不生效。一日,曹振镛大言曰:“我要做官就做宰相,做父亲(曹文埴)那样大的官!”
其姊以言激之:“你若当宰相,我情愿一世陪伴父母不出嫁!”后来,曹振镛果真做了“宰相”(军
机大臣)。姊姊亦不食言,但有日日看到家园、听到乡音之愿。于是出家到了“隔河千里远”的慈
光庵。2004年,慈光尼庵改名慈光禅寺,恢复佛事活动,有僧人1名。
福泉庵。位于金川乡福泉山。相传为一女道士修炼于此而建,建造年代不详。又相传明太祖
朱元璋曾造访此庵,并栽柏一棵,其柏至今葱郁;清乾隆皇帝曾寻访“医姑”到此,御赐山名福
泉山、庙名七仙女庙。截至民国末,香火称盛。20世纪90年代后,每逢七夕节日,皖浙两地上万
香客赶往进香,场面甚是壮观。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27

主题

57

回帖

506

积分

举人

积分
506
发表于 2012-1-4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宝贵的徽州佛教的历史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63

主题

1050

回帖

7399

积分

状元

草民

积分
7399

帅哥勋章宣传大使奖

发表于 2012-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坑口乡瀹潭村原有一座寺庙,可惜文革时给村民毁了,有一块“胜九华”的牌匾,也不见了踪迹。
哎...今天够累的,签到来了1...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本县凡人口较多的村落或名山风景区,均建有寺庙、庵院,并有僧尼居住。据民国《歙县志》载,全县有寺庙242座。

  建国前,僧尼活动频繁。群众中绝大多数人既拜佛又敬神敬祖。但有许多人只是有求于佛时才进庙烧香,请僧尼做佛事,平时并不真正虔诚。在僧尼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出于真正信仰佛教,而是为求生活出路而出家为僧尼。

  僧尼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香客进香,为施主做佛事,向施主化缘等。民国9年(1920)前后,星岩寺有众僧20余人,收入全靠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香会,每次收入大米200担以上。

  民国32年(1943),由释理岩发起,并报县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佛教会。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前,全县有僧尼300余人。其中僧130余人,尼170余人。建国初,全县有僧尼293人。1958年,全县仅有僧尼百余人,一般都不搞佛事活动。1965年,全县剩存庵堂寺庙95座,其中有僧尼居住的29座,僧尼57人(僧12人,尼45人)。

  建国后,宗教工作一度出现了一些偏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禁止宗教活动,许多经书、法器、寺庙被强行销毁和拆除。著名的小南海星岩寺风景区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得到了落实。1981年成立了县民族宗教事务科,对全县佛教寺庙庵院进行了调查,尚存破旧寺庙尼庵近60座,其中7座尼庵分别居住有12名老尼,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由政府给予定期补贴。1987年底,全县仅存尼姑7人,佛教活动基本消亡。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27

主题

57

回帖

506

积分

举人

积分
506
发表于 2012-1-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樵居士的慈悲 阿弥陀佛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0

主题

790

回帖

1623

积分

探花

积分
1623
发表于 2012-10-2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贴回帖是对作者的尊重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15

主题

360

回帖

1088

积分

进士

积分
1088
发表于 2012-10-3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有印象的是小南海。其他的好像就不怎么听说了。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5-26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