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2502|回复: 0

坡山云雾----顺访磻溪胡宗宪纪念馆

[复制链接]

45

主题

92

回帖

589

积分

举人

积分
589
发表于 2016-6-12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乡野的油菜花 于 2016-6-12 10:57 编辑

坡山云雾
      新友方永辉是磻溪人,一位酷爱徽文化和古典诗词的文学青年。他热情邀我去老家看云雾、方氏宗祠及方氏后裔方军(南京人)捐资修建的磻溪胡宗宪纪念馆。且认真告诉我:胡宗宪外婆家就在磻溪,他童年曾在外婆家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胡宗宪纪念馆内的祖传画像系从他家流出。
    上述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就足以让我欣往。
     坡山的风光,早有听说,不仅可以看云雾、山宅,还是映山红、向日葵观光基地和黄山市百佳摄影基地之一。《企业家》杂志主编方康宁先生、以花鸟见长的画家汪辉先生老家都在坡山。但一直未曾去过。
    于是相约4月28日上午七点准时出发,怕晚了看不到云雾。
    这是一个晚春的早晨,天气很好,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接上好友,直接往目的地进发。永辉一路介绍起家乡的山山水水:
   坡山和磻溪是相邻的两个村,都是方氏后裔,只是坡山方氏系由磻溪迁来,离县城也就45公里左右。磻溪原名劳溪,取勤劳耕种之意,唐开始有人定居,宋有一隐士居于此,因慕姜尚隐居陕西的磻溪,故改名。
     从磻溪第一代方姓始迁祖胜公,到明代胡宗宪、以及他和当地富商捐资建“方氏宗祠”;磻溪仅次于屯溪历史地位;坡山的景观开发展望;家乡人文宣传;水库的开发利用;等等不一而足。说到兴头,永辉眉飞色舞,两眼发光。年近60的我都被深深感染。
    过了霞坑、苏村,前方公路边赫然立着坡山、唐里的指示路牌,右拐进入支路,山更悠、水更清、田更绿,绕过几道山湾,便来到一处古牌坊和路亭前。永辉介绍,磻溪村的村口到了,石砌栏杆古道还保留一段,清代节妇牌坊耸立村口,路亭则完全是改建后的现代建筑了。
      继续在山湾里前行,前方出现宽阔而清澈的河,河岸人家鳞次栉比沿河蜿蜒展开。高大拱桥耸立河上,贯通两岸,公路穿村而过盘山而上,掩没在群山绿树丛中。这青山秀水的村落便是磻溪,而滚滚西去的大河便是赫赫有名的昌源河。
     为赶云雾景色,我们径直先去坡山,车行进在群山之中,窗外不时闪过远方的村落,碍于驾车,不敢贪婪。行至山岗,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群山绵延,山湾里涌动一大片云雾,左前方山顶处,那蒙蒙胧胧时隐时现的村落便是坡山!
    露出山尖的群山宛如海岛,云雾在巨大山弯里起伏、流动,时高时低,似云非云,似雾非雾,似烟非烟,变幻无穷,恍若仙境,颇为壮丽。一旁的永辉凝望着前方的景致,不无惋惜地说:“若早两个小时,更为壮观,可以看到日出……”,他还耐心遥指前方山坡,旁边有两棵古柏树的屋就是汪辉老师老家。
      左后山巅,一观景亭已成型,目前正在做栏杆,我们顺道攀登,想从高处一览全景,沿途茶农在茶丛中,飞快舞动茶剪,叶片被齐刷刷剪下,滚进与剪刀相连的长袋。剩下未剪到的零星低矮茶枝,也在熟练的点动中,被修剪干净,一支不剩!
    生活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机械采茶,此前仅电视里见过。
    登上海拔约600米观景台,视野更宽,云雾更壮观,瞧,前方白色云雾,在峡谷里奔涌,时而一泻千里;时而浩浩荡荡,和四周山峦卿卿我我;缠缠绵绵,难解难分。那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云雾与脚下成片绿茶,相映成辉,构成生机勃勃高山版大自然云景。此刻,身处山巅的我们,似乎更能领悟什么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云雾、雨水原本就是相互转化,而不是终极不变得,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向后极目远眺,苏村、唐里、磻溪、霞坑。。。等村落尽收眼底。
     下山途中,与采茶大伯交流一下,他告知一天可以采200余斤,若手工采只能30斤左右,效率很可观,不过机械采的回去还得再加工,捡出老茬,手工采的则可用来直接炒。目前生叶价格在一元左右。一年也就采两季,其它的时段都放弃了。
      回到磻溪,先去昌源河对岸宋代罗汉松前拍照,当年胡宗宪曾在树下读书学习,而旁边书院早已荡然无存,环顾四周,群山环抱,溪流淙淙,桑田翠绿,山鸟啼鸣,这悠静的环境,真是读书好地方。途中巧遇一对采茶母女,在罗汉松前给她们留了影,说起来还是和永辉同村的,只是磻溪以祠堂为界,分祠堂上和祠堂下而已。
    进磻溪村,我们被方氏宗祠的规模所震撼,徽州祠堂我们并不少见,可方氏宗祠确属上乘,尽管外表已衰旧,局部已有腐朽,祠匾也被盗,但其开间和进深的尺度,斗拱、外排石立柱、内排的木柱、石础、梁枋等用料和天井栏板的精美雕刻,无一不烙下深深印记。祠堂后进已改建为小学。
    永辉还介绍说,每逢年底,打工的青年们回乡,还会在祠堂前举行春节晚会。他们自行编排,自行装扮舞台,自行采购音响设备,自行实况转播,搞得有声有色,给这古村落增添节日喜庆和活力!
     快到中午时分,管钥匙的村长爸外出回来,我们得以入翻修过的新祠,祠内干净明亮,正堂挂着胡宗宪容像,左侧墙上是宣传展板,介绍其生平、年谱,和他的五位学生戚继光、俞大猷、徐渭、文徵明、沈明臣概况,右侧墙上介绍方军及父亲和磻溪历史概况,廊侧墙上还有山水画、书法和诗作。胡宗宪--作为抗倭英雄和兵部尚书是大家所熟悉的,不过,他曾出任浙江巡按御史知道的并不多,作为杭州来的外地客人,看到这里,颇感亲切。在磻溪概况介绍中,明白无误记录着,胡宗宪是始迁祖胜公的五代孙方鋹的外甥。文友永辉先前的说法得到证实。值得一提的是堂前立柱上的对联:“身居朝堂卓尔不群犹存文人性情,心系疆土智勇双全尽见英雄气概”高度概括了他的人生。
    容像右边展板专门刊有纪念馆捐资人方军的文章,他是方氏后裔,南京人,其父老家是磻溪,退伍后迁居南京,因而方军对家乡没有概念,20岁那年随父探乡,尽管当时家乡还很贫困,但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人文所形成的故乡魅力,深深感染了他,使他对故里一见钟情。2012年,他在整理收藏品过程中,意外发现胡宗宪这位抗倭名将,竟然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的第一人!而这一重大成果完成于嘉靖年间并存于他著的《筹海图编》中,三十年后再次来到磻溪,时值胡宗宪诞辰500周年(1512年11月——2012年11月)也正是方军50周岁。这位书画爱好者,欣然捐资修建“胡宗宪纪念馆”,以宣传家乡伟人事迹。
     磻溪家乡人得知方军要捐资建胡宗宪纪念馆消息后,都纷纷表示愿意一起出力。有的还捐出珍藏数百年的书画等文物,为此,永辉和方军成为好朋友,方军还将赠送永辉一份胡宗宪容像复制品,用于安慰其真品系由永辉父亲在文革时期流出。
     沿着昌源河而下,一边青山碧水,一旁农田青山,路边小黄花在草丛中摇曳,直到水库大坝尽端的长川口。那一池碧水,屏风般青山,不禁让人忆起陆游《卧春》词“。。。,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在这里泛舟,将会把陈年旧肺洗的一干二净!
永辉不时提出他的设想,在家乡昌源河搞漂流;在通往坡山的一处山湾里建小水库,养水产品;泛舟湖面,颐养天年。那份对家乡浓浓的爱表露无遗,说到动情处,还即兴吟诗一首:
晨曦露日车疾行,
徽州古城望南寻。
九十栏杆今犹在,
磻溪渭水千古情。
一代儒将胡宗宪,
成性祠堂话梅林。
古道烟尘飘何处,
雾锁坡山风送迎。
彩云远山遥相近,
身在画中胜仙景。
足见其诗词功底 。
    晌午时分,告别山如屏、河如带、形如枪的磻溪村。当地有民谚:村形如枪,习武有方,虽然我没有考证此话有否依据,但因为有了胡宗宪,我宁愿相信是真的。小车再次途经村口牌坊,浓荫中默默耸立的石坊,似乎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坡山的云雾之行,竟然和胡宗宪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重大发现者联系在一起,他就在我们身边,这世界真的不大。
    回程的路依然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可和来时不同的是,对中日钓鱼岛之争的态势,因多了一份强有力的历史证据而底气大增!
感谢民族英雄胡宗宪所做的《筹海图编》、参与捐资兴建方氏宗祠,为维护祖国疆域完整提供重要依据。感谢方氏后裔方军捐建的“磻溪胡宗宪纪念馆”,他以实际行动告慰他的父亲,并按父亲的遗愿,将他归葬磻溪故里。
    车子驰出山湾,拐入主道,路宽了,车快了,风劲了,人更清醒了,历史明白无误告诉我们,当民族强大时,版图可以凭自己意志规划;现实同样告诉我们,当民族衰落时,守住祖业变得很艰难。
鲁建才草于歙县金三角
2016年5月7日凌晨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5-19 15: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