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899|回复: 4

方利山:徽州方氏真应庙“祠堂”与徽州宗族

[复制链接]

67

主题

81

回帖

458

积分

举人

积分
458
发表于 2017-3-3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州方氏真应庙“祠堂”与徽州宗族
                                                                                                                    方利山
      历史上的徽州宗族社会,村则有祠,祠则有谱,重宗谊,修世好,出入齿让,诸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村族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文献屡言,新安(即古徽州)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1)民国《歙县志•风俗》特别指出: “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2)
      徽州人聚族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族姓命名的村落,包括宗族乡党、佃客、部曲等庞大的家族体系。他们一方面有保持原有望族名门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强对土风民俗的适应性。为了有别于他族,加强聚族而居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抵御外部冲击的防备机制,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亟需建立一套等级森严、排列有序、行之有效的族规家法为主要内容的宗法制度来统领。这样,修建宗族祠堂以崇祖敬宗,制定族规家法、修订族谱以收宗睦族,壮大族产以强化宗族的经济势力和统治地位,就成了徽州宗族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宋明以来,遍布徽州之域气势恢宏的宗族祠堂作为同族疑心聚力的神圣“殿堂”便应运而生。
      徽州各宗族遍建祠堂,无一不是徽州宗族社会理念的物化,都是要努力在徽州聚落中“著敦本明伦之义,彰敬宗收族之仁”。徽州各宗族都有一个共识:“治人必先于重祭,亲唯一本,而祭必有祠。”“敦孝必始于推恩,如万物向荣于春,即根生而枝播等百川朝宗于海复汇流而导源。”因此,他们都把“祖庙,祀产,宗谱”视为宗族“敦睦”之要。“宗谱全则敦睦有其据,祖庙整则敦睦有其地,祀产备则敦睦有其资,三者相须不可缺一。”(3)
     仅以徽州方氏宗族兴建宗祠的历史演进为例。
     徽州方氏宗族是汉代由中原徙迁歙县东乡(今浙江淳安)的古老氏族,方氏宗族为祭其迁徽始祖方储修建真应庙的历史,是徽州宗族建祠崇祖的一个缩影。
     东汉永元年间(89—104),因为“歙南柳亭山为黟侯(方储)潜修地,并立庙于柳亭西小山上祀之,历晋、宋、齐、陈、隋、唐五季,”所以人称真应庙可能是徽州最早的“祠堂”。当然,这种“祠堂”和此后南北朝时敇建的程灵洗“世忠庙”、隋唐后敇封的汪华“忠烈庙”等专祠一样,可能都是祭地方神性质的泛姓寺庙,都还不是后来一宗族内祭祀始祖及高、曾、祖、考真正传统意义的宗族祠堂。据《歙淳方氏会宗统谱•真应庙》记载:该祠庙北宋端拱元年(988),由其族裔方忠正移建到歙县南乡霞坑柳亭山麓,并开始置祀田,招僧人守视,宗政和三年(1114)朝廷特赐庙额“真应”;元代初年族裔方兴重新修整,清复祀产;明代洪武四年(1372),李善长复查天下姓氏,方氏列居首姓,徽州方氏宗族在真应庙祖祠立宗支板图悬挂,开始有了后来宗族祭祀始祖及高、曾、祖、父真正传统意义的宗族祠堂性质,“真应庙” 开始由只祭方储向同时祭祀方氏祖先发展,逐渐演进成了徽州方氏十八派的统宗祠。明永乐间(1403—1424),方氏族众增置真应庙祀产、庙基地、祀田,还铸庙钟以载;明万历间(1573-1620)真应庙已有祀田80多亩;明弘治十五年(1503),守祠的僧人福清易庙为寺,霸吞祀产,方氏族裔方德师告到府衙,终由知府何歆判归;至弘治十八年(1506),福清又典卖真应庙祀产,方德师复控于县衙,反被系禁,久羁囹圄,官司一直打到京城,“赴阙呈奏”,结果方师德胜诉,断田归庙,福清等坐罪驱逐,这次官司历时两年,化费千余缗;明万历十三年(1586),守祠庙僧真珙和地方恶棍潘礼等又籍故侵吞庙产,方氏族裔方孟林等再上书官方,追回庙产;万历二十四年(1597)又追回强吞祀谷;万历二十六年(1599),又有人和寺僧勾结谋吞真应庙,占造屋产,经族裔方鳌等控告,追回田产。
      为了保住方氏宗族祖祠,明万历间徽州方氏宗族改变招僧守祠的方式,万历三十六年(1606)复庙业,宗内各支派合同轮司祭事,三十七年(1607)方弘静等将徽州方氏十派会同议合同并呈县衙钤印,以保祖永祀。此后,真应庙方氏祖祠经明末、清代漫长岁月的历史风霜,或兴或残。时有复兴、重修、扩充,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遭拆毁、清基,成为历史。
      真应庙徽州方氏祖祠修建的兴废历史,只是徽州各宗族兴建众多祠堂的一个典例。正是在这些宗族家庙、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的大量兴建中,徽州宗族的祭祀先祖有了一个个实在的空间,其宗法制度有了一个个实施的实体,在徽州宗族各类祠堂中,都无一例外地在寝殿中设四龛供奉着按朱熹《家礼》中所规定的先祖的神位,许多祠堂高悬着宗族祠规、族训的粉牌,在各种节日,在这些祠堂中都按时进行着庄严隆重宏大肃穆的祭祖典仪。祠堂,成了徽州宗族祭祀、议事、励学、惩诫、执法的重要场所。徽州祠堂大多有祀田、祠产,方氏真应庙就是有丰隆的祀产才得以维持十几个世纪长盛不衰的。徽州宗族为了自身的繁盛发展,将封建宗法在徽州地域社会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还分别建起了各类专门祠堂,象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专祀孝子的“世孝祠”,专为祀女姓先祖而建的“清懿堂”女祠、黟县西递的“七哲祠”、祁门沥口“贞一堂”边的“庶母祠”。呈坎村中的“ 则内祠”、“一善堂”,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边的“特祭祠”。这些特色祠堂的修建,使得徽州宗族文化生态更为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专祠”构筑,从建造规模、装饰基调到供奉对象,都进一步生动地诠释着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丰厚蕴涵。至今仍保存在徽州城乡的大量徽州宗祠,透过其五凤门楼高耸、马头墙矗矗的风姿,人们仍可以直接感受到历史上徽州宗族社会的强烈宗法信息。

                                         (文载方利山等著《徽州宗族祠堂的调查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注释:
(1)、许承尧:民国《歙县志•风俗》,民国铅印本。
(2)、(清)方有闻:《歙淳方氏会宗统谱•乾隆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后序》,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本。
(3)、(清)吴苑:《歙淳方氏会宗统谱•方氏族谱序》,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本。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67

主题

81

回帖

458

积分

举人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方氏宗族是汉代由中原徙迁歙县东乡(今浙江淳安)的古老氏族,方氏宗族为祭其迁徽始祖方储修建真应庙的历史,是徽州宗族建祠崇祖的一个缩影。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67

主题

81

回帖

458

积分

举人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永元年间(89—104),因为“歙南柳亭山为黟侯(方储)潜修地,并立庙于柳亭西小山上祀之,历晋、宋、齐、陈、隋、唐五季,”所以人称真应庙可能是徽州最早的“祠堂”。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67

主题

81

回帖

458

积分

举人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洪武四年(1372),丞相李善长复查天下姓氏,方氏列居中华首姓,徽州方氏宗族在真应庙祖祠开始立宗支板图悬挂,这才开始有了后来宗族祭祀始祖及高、曾、祖、父真正传统意义的宗族祠堂性质,“真应庙” 开始由只祭地方神方储向同时祭祀方氏祖先发展,真应庙逐渐演进成了徽州方氏十八派的统宗祠。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67

主题

81

回帖

458

积分

举人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仍保存在徽州城乡的大量徽州宗祠,透过其五凤门楼高耸、马头墙矗矗的风姿,人们仍可以直接感受到历史上徽州宗族社会的强烈宗法信息。徽州方氏真应庙在数典灭祖年代的惨遭损毁,是徽州文化的极大损失。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5-3 04: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