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461|回复: 0

名闻江淮两岸的齐云瓜片

[复制链接]

1667

主题

1万

回帖

20万

积分

状元

积分
207143

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突出贡献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10-4-22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八、名闻江淮两岸的齐云瓜片)
六安瓜片简称“片茶”,以齐云瓜片的品质最好。
六安为古时淮南著名的茶区,唐朝就盛产寿州黄芽等名茶。现在所说的片茶跟古代的片茶不同,那时片茶是指餠茶的一片一片而言,寿州黄芽便是餠茶的一种,不是芽茶。现在的片茶是指茶叶外形一叶一片而言的。它的形状与卷曲条形的茶叶不一样。
六安出产片茶的历史,据作者推测,始于明朝初年,是从元朝的“叶茶”演变过来的。元朝的“叶茶”象现在日本的“碾茶”,与现在生产的片茶也有些相像,不过在制作上是蒸的,不是炒的。到了明朝才以炒代蒸,与其他茶区的制法相同。明朝,六安不但出产片茶,而且也出产芽茶。芽茶品质很好,被皇帝所占有,指定为贡茶,每年产量不定,时多时少,使巡视监收的大臣无所适从。还有一种说法,六安洲某茶行的评茶员从收购绿大茶中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作为新花色抛售于市,获得好评。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随即雇用当地妇女,如法炮制,并为这个花色定名为“峰翅”,意即毛峰(蜂)之翅也。麻埠附近的后冲,把鲜叶采回直接去梗,并老嫩分开炒制,成品茶的外形内质都不如“峰翅”,外形象瓜子,遂称“瓜子片”简称“瓜片”。瓜片最初出现市场上约在1905—1920年间。
齐云是山名,又叫齐头山,在金寨县麻埠附近。金寨未建县前,为六安的一部分,著名的瓜片产于齐云山,因此齐云瓜片历史上也叫六安瓜片。茶叶而叫瓜片,是因为叶形象瓜子的缘故,并不是说大小也像瓜子一样。现在由于炒工不到家,片茶很难炒成瓜子形,都是成折条状的。
瓜片为六安特产,霍山、金寨建县后,便为三县所共有。集散地过去是金寨的麻埠和六安的独山,1954年修筑响洪甸水库,麻埠为蓄洪区,集散地改为流坡疃。
产于齐云山高山上的茶叶,叫内山茶,低山或山下周围所产的茶叶,叫外山茶,以山上的黄石、里冲的产品为最著名,称“道地瓜片”,特别是蝙蝠洞口的产品为最好。蝙蝠洞在齐山南坡,离山顶不远的悬崖峭壁之上。洞口离地有16米,攀登十分惊险。洞深只有丈余,容立数人。洞内左侧,自下而上有一巨大石缝深不可测。蝙蝠栖于石缝深处,平常很难见到。但静坐洞中,却时而能听到暗处蝙蝠飞动之呼呼声,如风似涛。洞口有小树两株,荒茶一丛。树高叶大,象巨伞盖在悬崖上,与一般茶数不同。洞中栖息无数蝙蝠,经常在茶树上撒粪,无异施下良好的天然肥料。尤其是蝙蝠粪中含有丰富的磷质,能提高茶叶品质。
关于蝙蝠洞的茶树,还有一段传说:古代麻埠有一雇工,名叫胡林,为地主到齐云山采制片茶。茶季结束时,偶然于人迹罕至的崖石上,看到几株奇异的茶树,才萌发一芽三、四叶,叶上蒙一层雪白的茸毛。于是,他就采制一些,带在身上,回家的路上口渴,就在路旁茶社里泡饮,霎时间壶中浮起云雾,如柔软纱幔,越来越大,凝若一朵祥云,状同白色莲花,奇香扑鼻,引起茶社工人的注意,认为是茶叶中的极品,故后人称之为“神茶”。这个故事流传很久,但后来有人在蝙蝠洞口发现几株茶树,别具风格,便能推测这就是当年胡林所发现的神茶。
齐云瓜片叶色宝绿而泛微黄,白毫多,鲜润光泽,香高味醇,汤色清澈,叶质浓厚耐泡,以第二泡的香味最好。瓜片所以能有这些特色,除了受齐云山的自然环境影响以外,最主要原因是采制技术的精巧。
采制瓜片要等到“开面”,即以全部开叶而不见芽为宜。因为采摘太嫩,炒时容易折条,不能做成片状茶。这与其它高级内销绿茶要求采摘细嫩完全不同,比一般的要迟采半个月以上,高山上更迟。到了开面,就表示嫩枝生长全部成熟,含糖类较多,成茶有甜香味的特点。一般茶树长到“开面”时,白毫就少了,而齐云山上的不带芽的叶片白毫仍然很多,这是特点之一。
瓜片最好是采开面的顶上三叶,带一些一芽三、四叶也可以。采来的鲜叶携回家后,即进行摘片,使叶片与茶梗分开,俗叫“扳片”。扳片首先摘第三叶,其次摘第二叶,再次摘第一叶,然后把芽连上部的嫩梗和下部的粗梗或第四叶拆开。
扳片有三个作用:一、鲜叶进行精细的分级,可以使品质整齐纯一;二、扳片无形中等于进行短时间的萎雕,因为一般早上采茶要到下午才炒,这样能使茶味醇和;三、老嫩分开炒,可以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因此,在火温和炒制时间上,没有彼高此低、彼长此短的矛盾。
摘片以后,第一片质量最好,炒“提片”;第二片次之,炒“瓜片”;第三片差些,炒“梅片”。芽连嫩梗炒攀针,又叫“银针”,粗梗或连粗老叶炒针把子,这些都是副产品,品质很差,数量不多,留作自饮。现在一般的“扳片”只分针和梗、嫩片、老片等三堆。第一片是嫩片,第三、四片是老片,第二片看老嫩程度,合乎第一片的,就入第一片堆,合乎第三片的,就入第三片堆。
老嫩分开炒,等炒好才打堆,总称“瓜片”,到了茶叶店再选择,分“提片”、“瓜片”、“梅片”三级。现分“名片”和一、二、三、四级。每级又各分为三等,不分“提片”和“梅片”。“名片”只限于齐云山附近的几个社队生产,价格也最高。从采制季节分,清明后、雨前采制的,称“提片”,品质最好。稍后采制的,称“瓜片”。进入梅雨季节,因鲜叶粗老品质最次,称“梅片”。
炒茶用的工具为小芒花帚。扫帚推动叶子,不停地在锅中滚动。炒叶量很少,一次只炒鲜叶一、二两。这样炒法与一般炒青不同,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叶子始终在锅中滚动,受热均匀,不像手炒,叶子忽在锅中,忽离锅中,发生忽冷忽热的毛病;第二,炒叶量很少,片片叶子滚动均匀,受热也很均匀,善炒者,片片叶子滚动次数是会相同的;第三,叶形不变,整个叶片着热均匀,不像炒其它茶叶,折叠卷条,使一片茶叶本身着热不匀。
炒叶的技术关键,在于将叶子炒开,使之片片在锅中均匀滚动。炒熟锅时,叶子失去大量水分,边缘收缩卷曲,容易折条,必须压平。压平必须推炒散开,否则拍压便多产生折条。干了就不能拍压,不然容易拍成碎片。
炒到呈萎雕状态,叶片柔软,就出锅上烘。烘叶量也很少,只有二、三两。烘时,火温高,几乎一分钟翻动一次,叶叶受温,没有叠置烘不匀的毛病,甚至一叶的叶面同时全部着热,也很均匀。由于制作上有这些特点,所以品质高超,成为名茶。
齐云山范围的内山茶和外山茶全部产量只有几十担。山上的好茶,如黄石里冲1957年只出产1360多斤,蝙蝠洞口及其附近只出产10多斤,数量较少。不但蝙蝠洞的瓜片很难买到,就是山上的瓜片也不容易买到,市场上大都是齐云山外或金寨所产的片茶。
片茶过去产量很大,但由于建国后,霍山、金寨转制红茶,产区缩小,产量减少,1952年只出产350担。以后因供不应求,大力发展生产,产量便逐年增加。1954年金寨出产700担,六安1755担,计2455担。1956年六安出产2600担,金寨476担,连其它县零星产量在内,共3090担。1958年增至3800担。
瓜片除省内销售外,运往南京销售的也不少,近年来又运销上海、北京等地。
QQ:371636564 或510750633   邮:zw3028@126.com   tel:0559-6518578 手机:130131230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ulou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5-8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