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186|回复: 2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非遗”利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8万

积分

版主

资深记者

积分
85984

帅哥勋章原创先锋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

发表于 2011-1-28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非遗”利用
                                        方利山

       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既定目标,加快了我市各县乡村徽州文化旅游由观光、静态向体验休闲、动态转型升级的步伐;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的推进,使得徽州文化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更加受到关注。于是,在目前,各类徽州文化非物质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便成为各方面聚焦的热点。在徽州文化非物质遗产进一步成为各方面特别瞩目的“香饽饽”的时候,怎样看待徽州文化这些“非物质活态文化”的价值,怎样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怎样对这些宝贵遗产加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高瞻远瞩说价值
    千百年来,徽州的先哲先贤、民间百姓努力践行中华儒学思想,承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钟灵毓秀的古徽州大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了异彩纷呈的大量非物质活态文化,据市文化局组织的不完全普查统计,仅在我市三区四县之内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0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40项、市级“非遗”91项、县级“非遗”184项。以上统计还未包括老徽州的婺源县和绩溪县,而且还有许多尚活在徽州民间的重要徽州文化非物质遗产项目尚待发现、抢救、发掘、整理。黟县是古徽州有两千多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古县,桃花源里人家的古黟百姓民间的徽州文化非物质遗产特别丰富,经初步普查已有50多项,其中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有3项,市级“非遗”24项,县级“非遗”32项。这些徽州文化非物质活态遗产,包括徽州民间手工技艺、徽州民间文学艺术、徽州特色生产、生活民俗等等方面。象黟县楹联匾额、徽州篆刻、徽州祠祭、黟县竹木石砖雕刻技艺、古黟民谣民歌、古黟民间艺术和特色民俗等等,都集中地反映了中华儒学文化在古黟民间的厚实积淀,生动地表现了徽州先民的价值观、家国观、义利观、荣辱观、人生观,突出地凝聚着中华文魂,顽强地承传着中华文脉,这些活在古黟民间百姓中的徽州文化活态“非遗”,以古黟“中国画里的乡村”为生存空间,以古民居、古祠堂等为载体,在古黟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因此,说到古黟这些活态非遗的价值,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它们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标本、缩影价值,徽州文化的许多特色非物质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的“全息基因”,是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见证。当然,由于这些活态“非遗”,一直顽强地生存在民间百姓之中,和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活态“非遗”,直到今天,仍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广阔市场和获利空间,有诱人的发展前景,有一些徽州文化活态“非遗”项目,复活以后就可以顺利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为徽州文化乡村旅游由观光型、静态旅游向休闲体验型、动态参与旅游的转型升级作贡献。所以,在我们关注徽州文化“非遗”项目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把这些“非遗”看作是“非遗”,而不是仅仅只把它们看作是可以开发利用发财赚钱的产品。关注角度可以不同,复活、再现、利用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多样,但是,对徽州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护和利用的统一,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统一,都应该是各有关方面需要特别下力气的重要问题。
欢迎使用签到中心.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8万

积分

版主

资深记者

积分
85984

帅哥勋章原创先锋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遗”保护是前提
     基于前述认识,我们对所有徽州文化活态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应该全部纳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之中,保护好这些“非遗”项目包括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是开发、利用的前提。黟县二十多年来通过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实现了对西递、宏村等徽州文化古民居群的成功保护,对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在物态层面保护上作出了大的贡献。近年来,全县上下又对城乡民间的大量非物质活态文化遗存进行了努力的普查、发掘、抢救和整理,使得许多濒危消亡的宝贵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复活再现,重见天日。县里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县里的徽州学专家和许多热心的民间百姓,凭着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有眼力、有魄力、有热力,承传中华文脉,强固中华文魄,对各类徽州文化非物质活态遗产进行保护、抢救,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是中华乡土文化的坚强捍卫者和守望者。正是这种努力,黟县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的非遗保护层面也一直走在前面。我认为,目前黟县通盘筹划县域内的徽州文化“非遗”活化展示和开发利用,对这类家底来一个盘点,作一个科学的谋划,把黟县的“非遗”保护、开发利用推向一个新阶段,提到一个新水平,这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黟县区块实验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将会率先为我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作出示范。“非遗”保护,已经搞了多年,而“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意义上的“非遗”保护,不仅关注“非遗”项目本身,还关注“非遗”项目与环境、“非遗”项目与保护区建设规划。我们热切期待黟县在这一建设实验中的破题。
欢迎使用签到中心.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8万

积分

版主

资深记者

积分
85984

帅哥勋章原创先锋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活利用大文章
     黟县各类徽州文化“非遗”在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科学地使之复活、再现,将一些特色“非遗”结合乡村徽州文化旅游加以开发利用,在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黟县区块实验建设的同时,为黟县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作贡献,是一篇大的徽文章,大有做头,大有施展空间,大有发展前景。
     遍布于黟县城乡的民间砖、木、石、竹四雕手工技艺,是黟县乡村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重要“非遗”。由于黟县竹、木等资源丰富,“黟县青”是特产,近年来黟县工艺厂和许多民间传承人将徽州四雕艺术向中外游人作了精采的展示,四雕产品作为特色旅游商品日益成为品牌,这一徽州技艺正在乡村文化旅游中发挥大的效益。我认为,徽州砖、木、石雕,其特色是作为徽州建筑的有机构件而存在,有别于纯艺术品形式的雕刻艺术,开发利用时应充分发挥“徽”字特色,在文化内涵和手工技艺上下大功夫,这值得传承人、开发厂家多动脑筋。既要有现代化的生产,更要有手工技艺的扎实传承,在商业化和工艺品之间找到平衡,达到既实现产品转化,又保护了“非遗”的目的。这类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黟县麻布纺织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上也可以进行实验。黟县麻布纺织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了中华农耕文明男耕女织的重要原生态,又在世界遗产地西递镇,最有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价值,是正宗的徽州地域文化,又有中华古文化的见证价值,比瞎编胡搞的“抛绣球”之类要不知强多少倍。如果能够将传承人组织培训,在西递古民居中操作手工织布机向游客进行麻布纺织演示,将麻布制成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让旅客参与其中体验,对西递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也是一个丰富和补充。旅游开发者要有这个眼力和魄力。
     说到旅游展示性“非遗”保护,黟县古村落随处可见的提水车、龙骨水车、水碓、水磨等等,也可以有序地恢复一些,既修复了徽州古村落的文化生态,也为游客参与提供了一些新内容。至于黟县“锡格子茶”这一“非遗”项目,它集中地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长敬客,明理识仪的淳朴古风,也是古徽州“礼仪之邦”的生动写照,“锡格子茶”这一套古黟民间礼仪风俗,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通过复活过程让人受到徽州文化的教化、熏陶,是搞活乡村文化旅游可资利用的一个不可多得的“非遗”项目。还有“黟县食桃”民间技艺,极有旅游开发价值,这些食桃木模,既是木雕工艺品,又是古文化载体,有旅游纪念品价值;食桃一类特色食品,也可以成为旅客的美食,有市场空间。
     在黟县“非遗”的搜集整理记录性保护方面,多年来县里的徽州学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热心人士作了许多努力,付出了辛苦的劳动,通过田野调查、民间采访,搜集记录了大量黟县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像黟县的阿凡提江可爱的故事、淋沥山的历史、赛金花的传奇等等,这类“非遗”的抢救,既是徽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而且有些也可以转化为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象龙池湾所搜集记录的黟县方言民歌,经过整理,就成为该景点旅游项目的较有特色的内容,得到了游客的好评,是搞活徽州文化乡村旅游的有益尝试。
     目前黟县的徽州文化“非遗”保护,我认为有两点似乎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第一点是要把所有“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纳入黟县“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中,有计划地设立县域内若干保护区块,将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区块内的物态徽州文化、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统一起来,既保护这些“非遗”项目,更保护这些“非遗”生存的生态空间。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首先就应该是这类保护区块,在这类区块里,有序、科学地复活一些黟县民俗活动、黟县民间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不仅搞活了乡村文化旅游,也使这类“非遗”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获得新生,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是主体内容;而“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并不就是“保护区建设实验”,两者并不等同。第二点应高度重视的是,徽州文化“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和开发利用,首先要坚持“徽”味,坚持地域特色,“抛绣球”一类伪徽州文化民俗项目,多年来受到国家非遗专家和许多徽州学界人士的抨击和反对,但由于旅游开发者的文化无知,至今仍在天天表演,仍在徽州文化代表作的西递误导内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继续着影响深远的损害,这类所谓“非遗”的展示,只从眼前利益出发,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中有害“文化物种”侵袭的一个典型。为使黟县“非遗”复活、利用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者一定要对徽州文化有起码的尊重。前些时候,人们对黟县“徽州祠祭”“非遗”项目的复活评说不一,非议不少。我认为,这一“非遗”典型地反映了徽州文化的重要蕴涵,对它的保护和复活、利用十分紧迫,这种复活,应该是力求原生态,力求本真,不能是一种从旅游出发的“表演”,要充分考虑国家非遗专家的意见,将真实的“徽州祠祭”下些功夫,保护下来,只要尊重“祠祭”这一“非遗”本身,结合乡村旅游,也还是有开发利用的文章好做的。
     现在,人们都日益感受到了保护徽州文化“非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都日益体会到徽州文化“非遗”复活、开发、利用对我市乡村文化旅游从静态向动态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聪明才智,保护利用好老祖宗厚赐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守望我们的乡土家园,使徽州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在我市的现代发展中发挥大的作用,黟县的“非遗”保护、利用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欢迎使用签到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5-9 13: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