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编纂始末 重修《歙县志》,历时四年,五易编目,四改书稿,定稿付梓,是为歙县第九部县志。 一 歙县为秦置古邑,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唐代,纂修有《歙县图经》。明代以降,纂修有万历、天启、顺治、康熙、乾隆、道光、民国、95版共 8 部《歙县志》。2000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发文,启动二轮修志工作。因是建国后的第二次修志,故称二轮修志。2005 年底,歙县启动二轮修志,为黄山市三区四县殿后。歙县迟动有许多原因,首先,2002 年 9 月,歙县县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县委党史办公室与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合并,成立县党史地志办公室,归口县委办公室,为财政全额拨款直属事业单位,原两办人员退休的退休,离岗的离岗,合并后办公室仅有胡武林、邵杞炎两位副主任,而限于办公条件,党史、地方志仍分署办公,两位副主任各守一摊,这种状况持续到 2005 年 10 月,办公室人员极少,不敢冒然启动。其次,歙县历史上的 8 部《歙县志》平均间隔时限为 48 年,而 95 版《歙县志》下限 1987 年,至 2000 年间隔仅 13 年,相对而言,95 版《歙县志》是一部比较好的志书,有较强的史料价值,获得全省优秀志书一等奖、全国优秀志书二等奖。第三,是修通志还是修续志,95 版《歙县志》印刷一万册,2000 年存书近 5000册,鉴于 95 版《歙县志》存书多,质量尚好,有县领导主张修续志,而志办主张修通志,因为续志为断代志,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志书,有 内容不全、查阅不便两大弊端。期间,志办积极开展重修《歙县志》基础工作。鉴于办公室人员状况,与有关单位及人员沟通,达成歙县志编辑借用和聘用意向。2004年底,制定《歙县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计划》。2005 年 7 月,拟定《歙 县志编目》(初稿)。2005 年 7 月 26 日,成立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5 年 7 月 27日晚,县长办公会议听取关于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汇报。会议原则同意启动歙县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适时召开全县二轮修志动员大会;在县党史地志办编制许可范围内,从县内在编干部中选调 1-2 名工作人员,其他编辑人员由县党史地志办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临时借调等方式解 决。 2005 年 11 月 25 日,召开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会议,审议并通过《歙县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计划》、《歙县志编目》(初稿)。2005年 12 月 8 日,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文成立《歙县志》编辑部,聘胡武林任主编,柯灵权(借用)任副主编,姚存山、张恺(聘用)、王经一(借用)、潘圣涛(聘用)为编辑部专职编辑,方有正、吴正芳、鲍雷、潘明志、江世文、孙明廉为编辑部兼职编辑。2008 年初,增聘张恺为《歙县志》副主编,汪弘毅、张艳红(聘用)为编辑。编辑部几乎 揽括了县内文史研究方面的人才。 2005 年 12 月 16 日,歙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地方志工作会议,会议给 82 家县直单位下达了县志分志稿撰写任务,给乡镇下达了乡镇概况撰写任务,给 62 个村下达了文化古村材料撰写任务;会上,党史地志办公室为参会人员准备了以修志辅导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全县地方志工作会议材料》。正式启动歙县二轮修志工作。2006 年 1 月 20 日,《歙县志》编辑部召开编辑会议,明确责任,明确分工(责任编纂县志稿任务、联系指导修志单位编纂业务)。会后,形成《歙县志 乡镇概况》和《歙县志 文化古村》指导编目,《歙县志》进入编纂阶段。3 月,根据《歙县志编目》要求和分工,县直单位组织编写县志分志稿,乡镇组织编写乡镇概况、文化古村材料;各编辑根据分工,采取到联系单位辅导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促进修志工作;党史地志办协调指导全县修志工作,编发《修志动态》加强修志通联和交流,同时全面收集资料;适时撰写《歙县志》初稿,《歙县志》总纂,紧随初稿进行。全县修志,上下联动,内外结合,业务指导与收集资料、分纂与总纂穿插进行。 2007 年 10 月,县直单位分志稿、乡镇概况、文化古村材料基本完成。 2008 年 8 月,完成《歙县志》初稿。9 月,完成《歙县志》总纂稿。10 月,将总纂稿建置区划编、氏族编、古村编送乡镇审稿。11 月,制作《歙县志》评议稿,分送《歙县志》编委会各编委审稿,原则上要求编委审阅全志,重点要求编委审阅该编委所在系统编章,分审概述、大事记;有些编章经多系统编委审稿,如第二十八编人物经梅代军(县委办公室编委)、程根银(县政府办公室编委)、胡建民(县人大办公室编委)、吴婷婷(县政协办公室编委)审稿;方辉毅(县保密局编委)负 责全志保密审查,方亚平(县统计局编委)负责全志统计数据审查。12月 22 日,召开有国家省市方志专家、《歙县志》顾问和市内各区县志办参加的《歙县志》评议会,评议会充分肯定《歙县志》评议稿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文字简洁,充分体现了歙县特色;同时指出有些编目设置、章节归类不尽合理,比较特色编章的重笔浓墨而言,记载 30 年改革开放内容的份量略嫌单薄。 2009 年 1 月,梳理和吸纳《歙县志》编委会各编委审稿意见和《歙县志》评议会评审意见。特别是《歙县志》学术顾问邱新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理论部主任、研究员)、欧阳发(方志学家、中国地方志学术委员)、翟屯建(《黄山市志》主编、副研究员)的评审意见。拟定《歙县志》修改方案,重点增补 30 年改革开放内容,同时调整编目,进《歙县志》修改。12 月,完成《歙县志》送审稿。 2010 年 2 月,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审阅《歙县志》(送审稿)后,给予的评价是:“《歙县志》(送审稿)共分 29 编,前置卷首(包括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殿附录,全文约210 余万字,是一部比较成熟的志稿。第一,内容丰富。特别是人文资料丰厚,具有较高的存史和学术研究价值。做到了经济与人文并重,使得许多地方志书望尘莫及。第二,继承了传统志书体例,兼有创新因素。志稿分类合理,兼顾古今,集中记事,条目编写。志稿突出了环境与资源的记述,表现了修志工作者的环境观、资源观的觉醒。关注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志书编纂中的具体体现。第三,地方特色鲜明。志稿不仅独设了徽商、茶叶、旅游、文房四宝等特色编,在其它篇章中也把地方特色资料作为收录和记述的重点,使全书看点、亮点纷呈。第四,人物收录广泛。志稿对于古今人物,只要有一德可采,一支独步,一事特立都尽量收录,立传人物达 701 人(其中有少数传记记述要素不全,形同简介)较好地彰显了人文之荟萃。第五,充分认识和发挥了附录在志书中作用。文存与杂记兼备,收录了大量的弃之可惜,收之不便归类的地方掌故、名人轶事,颇具史料性与可读性,使附录成为一条亮丽的尾巴,一个新的看点。” 2010 年 4 月,经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审查、歙县人民政府审定,准予印刷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