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国大陆人都是一路穷过来的,中国社会的一些奇怪现象都是和过惯了穷日子以及穷人乍富有密切关系。仔细想想,我们的父辈们哪个不是赤贫过来的呢?我小时候住在部队里,家里条件算是比地方上好很多,但是依然记得那时候家里几乎家徒四壁,连家具都是部队里发的。我还记得那时候上厕所擦屁股都用的是报纸。
回到北京,仍然有朋友在议论换车的问题,什么宝马、奔驰、奥迪、帕萨特,什么型号个个都门儿清。其实如果上三代人都是比较富裕的,那么这一代人无论是开奔驰、本田还是捷达,都无所谓。有什么大差别呢?唯一的差别就在于给别人看,别人看到你开什么车会怎么想,怎么看待你。我在温哥华,曾经有美国的同学踩着滑板上学,看似很拮据,其实这些人个个家里都很殷实,住着豪华别墅,花园、车库、游泳池……,一应俱全。这些孩子生下来就衣食无忧,长大了也就没有攀比的概念,或者说攀比心不是特别强,或者说攀比心没有国内人们强。
人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要显示什么
在北京看到报道,关于哪个女主持人拎什么牌子的皮包,有的拎着爱马仕,有的拎着路易·威登,其实和普通的皮包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别人看在眼里,会知道你有钱,买得起名牌皮包,甚至还会高看你。假如上三代人都是一路富裕过来的,那么你拎什么皮包,真是没有什么大碍。在欧美国家,顶尖品牌的时装和箱包,都是给明星和皇室成员使用的,真正老百姓并不追逐这些牌子。有几个法国人用路易·威登的包呢?有几个意大利人穿范思哲时装呢?还不都是给亚洲人生产的?
穷惯了的人们,有的人乍富会乐于炫耀,也有更多人保留了节俭的习惯。我回到家中,发现我父母有很多空的瓶子舍不得扔,包括可乐瓶、生抽瓶、洗发香波瓶、饮料瓶等等;很多坏了不能再用的小电器仍然留着,比如电热水壶、充电器、手机等等;很多废杂志、报纸舍不得扔,要积累到一块儿卖掉,即便卖了一两元钱也觉得高兴;还有用得没有油的圆珠笔、干了的胶水、过期的挂历等等。按说我们家经济条件不算差,但是老年人还保留了贫困年代的节俭习惯。
我一回到家就开始收拾废品准备扔掉,因为家里东西太多了,不用的东西我都要清扫出门。在发达国家,人们经常扔完好的东西,包括锅碗瓢盆、家具家电、书报杂志、枕头被褥等等,很多人会整理得干干净净,并附有“免费”的纸条,将遗弃物放在公寓大堂、洗衣房甚至路边等处,供需要者捡拾。有的是全新的,大部分是七八成新的,如果是很旧的就直接扔到垃圾箱里了。我就捡过基本九成新的靠垫、枕头、油画、书籍、传真机、火锅、成套高档瓷器、宜家家具、床垫等等。很多中国人认为不可理解,觉得老外扔掉完好的物品都太浪费,其实不然,看似浪费,这些物品免费被别人捡拾,重新使用,从社会全局来看,是利他、再利用、环保和节俭的好事,怎么是浪费呢?我们中国人看问题是从个人和家庭角度看,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而西方人是从集体与社会角度看,以集体和社会为中心,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只有中国人有节俭的美德,而西方人则喜欢浪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