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徽派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州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
黟县宏村汪氏始祖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选居雷岗山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邕溪沿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汪氏先祖认为两条河不在村西汇合然后向南绕村而过,是一大缺陷。南宋德?年间,暴雨引起邕溪改道,同羊栈河汇西绕南,符合汪氏祖的意思。明永乐年间,汪氏祠堂3次聘请风水师何可达对村落进行总体规划。经过10年的努力,将村中一天然泉眼扩掘成半月形塘,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并从邕溪中引西来之水,转向东边流出,以趋大势。明万历年间,又在村南开挖南湖,储“中阳之水”以辟邪;同时将邕溪之水引入村,经九曲十弯,贯穿村中月塘,穿过家家门口,再往南注入南湖。月塘南湖水系是构成宏村形态的主要特征,水是财富的象征,水渠引水到各家,预示着全村财源茂盛。
徽州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少见的。
徽州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