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2012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迅速掀起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旅游营销、绿色提升、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和扶贫开发新高潮,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政府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名城和现代经济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实现超100亿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实现超10亿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能耗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以“转型发展突破年”活动为统揽,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掀起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高潮,不断扩大有效投入
坚持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加快项目建设。按照市委掀起“六个高潮”、实现“六个一百”的工作要求,安排实施重点项目197个,确保年度投资超67亿元。不断完善项目生成、责任、协调、服务、督查、通报和考评等机制,分解落实项目审批、土地报批、环评审批、规划评审、征地拆迁等各项责任,确保一季度续建项目复工率达100%,新建项目开工率达50%;确保全年新开工和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均达到20个。加快推进全县16个重要节点建设。围绕自身发展和城市扩容需要,瞄准民生保障、扶贫开发、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政策支持重点,精心编制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县重点项目储备超500亿元。
努力招大引强。完善出台《歙县鼓励外来投资优惠办法》、《关于发展商务楼宇和总部经济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着力打造黄山市承接产业转移首选“洼地”。进一步落实招商责任制,建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招商成效。积极推进与各商会、专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的合作,探索政府与企业联手招商新模式。围绕我县优势产业和资源,策划举办2—3次专题招商推介会。主动加强与央企、国内知名民企对接,有针对性地包装和推介一批项目,力争在引进央企、知名民企和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建立签约项目跟踪问效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保持招商引资高层推进态势,确保全年引进内资突破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新签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
激发创业活力。加快县直机关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改革,实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工作效能。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招投标体制等改革,不断催生发展动力。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组团参加广交会、徽商大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出口比重,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围绕创建创业型城市目标,完善小额贷款担保、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努力破解各种要素制约,加快推动全民创业、充分就业。
(二)推进“三位一体”发展,着力培育服务产业
充分发挥文化厚重、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歙县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快速掀起旅游营销高潮。充分发挥县旅游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与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统一规划、指导。依法收回雄村、昌溪、许村、新安江山水画廊等重要景区、景点经营权,对重要旅游资源实行政府主导、国有控股、市场运营,逐步实现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强化对外宣传推介,大力提升歙县旅游影响力。组织好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三潭枇杷节及旅游赛事等活动,做大做强歙县旅游节庆品牌。以徽州府衙布展开放为契机,全面推进徽州古城整体开发,加快中和街、斗山街、渔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及业态功能调整,确保全年投入超2亿元。积极开展郑氏宗祠周边环境整治,加快滨河花园、百味山庄、鲍家花园二期建设,全力支持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争创5A级旅游景区。做好“新安江”文章,启动九龙潭自然生态园、绵潭滨江路等项目建设,打造漳潭、绵潭、塔坑等一批特色旅游专业村。完成1—2家徽州客栈建设,新增4家四星级酒店,努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切实做好留人、购物、消费文章。力争全年旅游接待量增长超1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超20%。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鼓励服务业加快发展政策,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区域性市场,推进华通物流、立信仓储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引进乐购、华润苏果等全国知名连锁超市入驻我县,大力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经营水平。全面提速碧龙湾休闲养生、渔龙文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滨江现代服务业长廊建设。探索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以奖代补、信贷投入等形式,培育壮大金融评估、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引进一批精品酒店、商务楼宇、总部经济项目,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8亿元,占GDP比重达38%。
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强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继续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完成5个古村落、58幢古民居的整治、修缮。加快石潭、卖花渔村等“百佳摄影点”建设,繁荣摄影等新兴产业。加大文化遗存保护力度,继续推动棠樾牌坊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努力新增一批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着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人、示范基地3个。全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徽墨、歙砚、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市场份额;围绕打响“徽”字品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打造1—2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市场。努力建成歙县少儿图书馆、歙州美术馆。认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并实行免费开放。完成180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三)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构筑大平台、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的思路,推进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积极拓展园区平台。围绕确保实现产值超百亿目标,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二期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招商到位资金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企业产值超100亿元,上缴税收超3亿元。围绕打造全市规划最合理、亩均效益最高的园区目标,加快循环经济园区“两个集中”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争全年竣工投产企业10户以上,完成产值2.5亿元、税收1500万元。围绕打造全市产业特色鲜明、承载能力较强的配套产业集聚园区目标,加快北岸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多层厂房,严格建筑外立面控制,进一步提升园区效益和形象。
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制定出台《歙县工业结构调整规划》,全力抓好机械电子、精细化工产业的集聚升级,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县工业的比重。突出抓好汽摩配、轴承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香料产业园,力争将三个产业打造成我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促腾泰化纤、岩棉科技、华正机械等项目早日竣工达产,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5户以上,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8户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户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十百千培育行动”,通过试点一批、建成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加快企业技改步伐,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入22亿元。扎实推进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争创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争创安徽省著名商标10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专利申请180件,50%以上规上企业消除“零专利”目标。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强产品创新,力争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加快黄山科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市步伐,确保年内完成股改。
(四)聚力“三农”工作重点,力促农民收入倍增
坚持“三化同步”,推进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维护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打造阳光村务。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深入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加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力争参保率达到100%。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茶叶、蚕桑、枇杷、葡萄、柑桔“五个万亩”高标准示范园,规划并启动以“三潭枇杷”、“三口柑桔”为重点的新安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努力打造以油茶、山核桃为重点的徽杭高速沿线经果林产业带。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鼓励农民创办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不断提高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完成新型农民培训2800人。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启动深渡镇、新溪口乡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溪头镇土地治理工程。
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确保全年新增市级“十有”标准新农村10个以上。科学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结合地质灾害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征地拆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适度集中居住,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村。抢抓中央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机遇,积极编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气象、水文等监测能力,加快北岸金竹岭等重大地质灾害点治理和搬迁避让。落实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动物疫病防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活安居乐业。
掀起扶贫开发新高潮。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抓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贯彻落实,确保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000人以上。按照新标准,及时摸清全县农村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扎实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确保完成15个村推进任务。狠抓产业扶贫,全年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组织5个、小额扶贫贷款贴息200户,努力促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农户脱贫致富。全力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和旅游扶贫,加大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五)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围绕打造“三宜”高地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不断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深入实施《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方位保护徽州古城。根据《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细化编制城区管网、道路系统、社区布点、教育布局等专项规划,逐步完善交通干道、旅游干线两侧及新安江沿线关键区域、重要节点控制性、概念性规划,进一步提高控规覆盖率。把握“瘦、透、秀”原则,坚持“城、景、文、游”一体,注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着力美化“城在花园里,人在画中行”的园林县城形象。加强规划审批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投资32亿元,继续实施城建“八大工程”。启动德胜门、临溪门、南门、城关小学段古城墙等修复建设,进一步提升古城形象。大力推进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丰乐河、布射河、富资河及城北市场综合整治,抓好“三小”改造,修建二环路,延伸改造紫阳路、城许大道,完善城区供水、污水管网,加快天然气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抓好住房建设工程,加快宝诚·悦府、和泰·国际城等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全年新开工高层建筑48幢、竣工38幢。积极筹措资金,实施保障房建设,完成市下达的新开工建设任务,确保竣工400套。启动城东安置区,扎实推进七里头、冷水铺、古溪、黄潭源、向杲(gǎo)等安置区建设,全年竣工12.8万平方米。推进老徽杭线改造升级工程,争取黄千高速、南部城镇群快速通道(歙县段)早日开工。加快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和南源口至九砂公路等通村公路建设,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做好高铁建设地方工作,力争高铁歙县北站开工建设。加强北岸、深渡两个省级扩权试点镇工作,支持郑村、桂林、富堨、王村、许村、霞坑等中心集镇提质扩容,力争城镇化率达42%。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顺应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扩张趋势,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实现问题“早发现、快处置、能巩固”的长效管理目标。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解决占道经营、车辆乱停、垃圾乱倒、渣土乱撒以及小区物业管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城管执法队伍标准化建设,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执行有力、敢担重任的城管队伍。逐步完善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城区市容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下移执法重心,积极推进北岸、深渡、王村等重点镇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绿色美好家园
加强节能减排、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掀起绿色提升高潮。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持续抓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确保全年新增人工造林3.1万亩。统筹推进油茶示范县造林、长防林农业综合开发等林业生态工程,重点抓好慈张线、徽杭线沿线林种结构调整,新发展油茶林2.1万亩,建设百亩以上绿化苗木基地4个。大力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完成56个提升点、1.3万亩建设任务,着力打造2—3个精品亮点,营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森林景观和乡村风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完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重点抓好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抓好古树名木保护、水源涵养、松材线虫病防控等工程和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生态平衡。
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切实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确保达标排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评、能评管理要求,落实项目绿色准入和“三同时”制度,坚决不上“三高一资”项目,有效控制污染增量。加快振龙、强能、宏大、亚泰等企业集中搬迁入园步伐,支持其加强低碳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应用,进一步降耗减污。加大对涉铅企业的在线监控力度,力争全县工业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率达95%以上。加强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节能监管。扎实开展绿色节能低碳企业、机关、学校、家庭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掀起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高潮。以交通干道、旅游干线300米可视范围和城市、景区周边为重点,着力推进村庄环境风貌整治,努力使重点村镇风貌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相映衬。依法推进拆违控违工作,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完善群众举报受理制度,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长”。启动徽杭高速、新安江沿线“改徽”,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改徽”方案,进行分类改造,确保早实施、早完成、早见效。结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加快新安江网箱退养进程,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恢复青山绿水原貌。下大力气解决“三废”污染和噪声扰民等问题,营造舒适怡人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镇级污水处理厂、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促进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
(七)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切实抓好融资保障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抓好重点税源监控,加大组织非税收入入库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缴力度,拓展财政收入渠道。推进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乡镇积极性。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整合财政资产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全面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制度,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项目和民生等支出需求。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出透明度。
提高融资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建立政银企共享信息平台,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企业、组织和个人守信意识。创新知识产权、股权、商标专用权等抵押质押贷款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政银企协调沟通机制,力争全年新增贷款突破16亿元,贷款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争取徽商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新增2—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型担保公司,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力争县城投公司融资超3亿元。
(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进步。
扎实做好民生工作。进一步完善民生投入逐年递增的长效机制,继续高标准、严要求实施省定33项、市定3项民生工程,确保干一项、成一项、群众满意一项,真正把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支持自主创业,鼓励自谋职业,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00人。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0%和98%。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探索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重残救助等为补充的社会救助自然增长机制。扩大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七保”工作,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不出问题。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争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活动,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形象。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歙县中学改扩建工程。新安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中小学校园和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医改成果,适时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县医院整体搬迁、县公共卫生大楼、县中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处。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认真抓好“企业一套表”改革,加强文化产业、服务业统计工作,努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继续关心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档案、气象、文联等工作,全面执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建设“平安和谐优秀区”目标,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继续深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增进民情、了解民意、解决民困。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等制度,积极化解信访积案。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强化社区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大力开展“六五普法”,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创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示范县。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争创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和首批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监控力度,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及时疏导社会情绪,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稳定因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