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原名叫立庸,我哥叫立中。从兄弟俩的名字可看出父亲的心智:中庸者,乃《中庸》也。为何要立中庸?正是因为不立。
毛泽东有言:不破不立。立谁而破谁呢?父亲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并非有破谁立谁的意图。如果非得遵循“不破不立”的教导,那就是立中庸之道而破非中庸之道吧?
到了文革时期,孔老二被打趴下了,中庸之道当然就不能再立了。于是哥哥改名叫“立忠”,我改名叫“立勇”,“中庸之道”摇身一变成了“忠勇之道”。这倒不是哥哥与我是见机行事的变色龙,而是迫于形势的威慑不得已而为之。
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庸”向“忠勇”的嬗变,其实是一种政治制度的需要。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概是为了“愚民”、“弱民”、“欺民”,让秦家王朝延续万年,谁知仅仅统治了15年,便被一把大火烧得灰飞烟灭!由此可见,民不可愚,民不可弱,民不可欺啊!
汉武帝汲取了秦朝覆灭的教训,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先不评论其文化思路对与不对,只说汉王朝四百多年江山不倒的历史充分证明;“尊儒”与“坑儒”的思想,从一统天下的皇家角度来看,胜负利弊简单明了,犹如天壤之别。
如果说“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那么“中庸”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这里看,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自然。最和谐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往往是很平常,很普通,很自然的。所谓的“中庸”,展开来便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进退自如,出入自然;坦坦荡荡,大大方方;潇洒自如,游刃有余。
父亲为俺哥俩起名,不单单是一个心智的问题,还包含了诸多为人处事,接人待物这些生活准则与生存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儒家哲学思维。
文革结束后,哥哥又将名字恢复原状为“立中”,而我呢,依然还叫“立勇”。其实这也完全符合“中庸”的折中思想,改变一半,留下一半,随时随地进行调整调节。这让我立刻想到了清朝诗人李密庵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2009-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