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12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3、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
许多老师和同学都称赞父亲的多才多艺。确实,父亲会唱歌、会多种乐器,拉得一手好二胡,还能摄影、作画、篆刻、剪纸、制作小手工品,体育上更是一把好手,曾在解放后屯溪的第一届运动会田径项目上拿了四个冠军,还爱好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担任初师班主任时,他指导的班级篮球队获得全校冠军;到中师后,他又获得过教工乒乓球赛冠军。
那时徽师的文化生活是非常活跃的,经常举办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还开展各项球类比赛,举行运动会等,这里面都活跃着父亲的身影,有时母亲在则动员母亲去帮助排练舞蹈,替晚会演员化妆。我转学到歙县后不久,父亲他们组织了一场教工篮球赛,参赛的一方是由张茂林等老师组成的青年队,另一方则是由父亲和一些年龄稍大老师组成的老年队,青年和老年的划分标准是以30岁为线,父亲时年32岁,比王世杰校长大两岁。父亲经常指导学生的文艺活动,记得曾经排练过黄梅戏《春香闹学》,导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和《母亲的心》,协助朱光纯老师排练了《黄河大合唱》,还别出心裁地排练了“锅碗瓢盆大合奏”、“影子戏”和“成语表演”等节目。《放下你的鞭子》是由李肇泰老师和汪环同学主演的,“成语表演”是由父亲所带班级的班长桂仲修和团支部书记桂家凤等同学表演的,《母亲的心》表演者原来我并不清楚,不久前余益文老师送来一组底片,才知道参与演出的有汪环、汪丽华、曹咏苏、戴舜英、金雍城、方浩然、余益文等一批毕业班的同学,金家祺、黄传聪老师协助排演,照片是作为导演的父亲拍的。父亲和金家祺老师是好友,记得金老师创作套色木刻“徽师新貌”时,父亲热心协助用砂纸磨平原板,一连磨了几个晚上。
父亲的多才多艺,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总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被错划成右派后,父亲经过短期的沉寂,又勇敢地直面人生,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使父亲消沉,他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情趣。那时徽师的“右派”不少,任国文当校长时划了一批,刘鹤卿当校长后“补课”又补划了14名。大多安排在老教工食堂居住,也有一部分住在卫生室。父亲曾先后同黄卓甫、高原老师住在一间房,而以同高老师住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他们在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白天一起劳动,晚上则一起谈论文学、诗词,有时讲讲典故、对对对联、作作谜语。记得那时父亲作了一些颇为风趣的谜语,如“两个人,一块儿走,一个热得出汗,一个冷得发抖”,谜底是“自行车带人”。有个谜语还发表在《北京晚报》上。
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得了浮肿病,至今我们还保留了一张当时父亲办医疗证时拍的照片,脸都浮肿变形了。即便如此,他们在拉板车赴溪头路过殷家村的文教局农场时,还把带作中饭的干粮分赠一些给在那里劳动的更加困难的“同事”。那时母亲已经调到位于棠樾村的初师工作,我在县城读书住在学校里,父亲弄到点好吃的总要等我去分享,记得一次抓到4条小泥鳅,父亲采了些五加皮叶烧在一起,也就是半茶盅,我们也过了把“荤菜”瘾;还有一次抓到一只老鼠,父亲和高老师把剥皮洗净的老鼠用酱油腌渍透,再用柏树叶裹上,在火盆上烤了一天,直到晚上我去了三人一起分享。父亲非常关心我的学习进步,也把他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告诉我,有时我们还一起做游戏,记得有一种在纸上画表格,模仿虚拟舰艇海战的游戏我们都很喜欢。
父亲依然酷爱电影和戏曲艺术,尽管已经不能外出看电影了,但听到窗外学生们哼唱电影歌剧《红霞》的选曲时,很快被吸引了,他立刻向我推荐要我去看。到了电影歌剧《洪湖赤卫队》和《红珊瑚》先后公映后,父亲很快从《中国青年》等杂志登载的曲谱上学会了主要唱段。那时我已经到岩寺的纱管厂当学徒工了,正在学习二胡,父亲知道后制作了两把二胡给我,胡琴筒分别是用牛皮纸和马口铁皮蒙的,拉起来也还有些味道。这时学校对父亲他们的管束也稍微放宽了,星期天我们到母亲学校所在的棠樾村聚会,四年多的艰难岁月,母亲顶着精神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一直奋力支撑着我们这个家。晚上伴随着田野飘来的稻花香,我跟着父亲拉起《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等优美动听的旋律,妹妹和村民则一起随声歌唱,歌声给我们这个饱尝苦难和忧患的家庭带来了欢乐。
父亲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1965年父亲被调到北岸中学,即便如此,“文革”初期父亲还在徽师遭到有组织的批判,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把父亲和高原、江淑鸾、曹恂老师打成“王家帮”的四大黑干将。父亲在“文革”中倍遭迫害,但他还是那样热爱生活,还是那样率真、好管“闲事”,依然是才华毕露。在最艰苦的时候,他和“难友”许元涛老师诗词唱和,互相鼓励。他曾经对我说:“那些倒行逆施的‘乱臣贼子们’绝无好下场,即使我看不到,你们也一定看得到。”欣慰的是,他看到了。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亲不是一个完人,他有着诸多的缺点,但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一个充满正义感和爱心的人,一个热爱祖国、人民和教育事业的人,他的一身始终在践行陶先生的教诲,努力做一个真人。1982年9月19日,父亲的追悼会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徽师大礼堂举行,来自县内外各地父亲的生前友好和师生代表5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挽联、挽幅挂满了礼堂,花圈排成了长龙,省语言学会、省文学改革办公室、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世杰、省群艺馆馆长宋亦英等一些单位和个人发来的唁电、唁函50余件。尽管开追悼会违背了父亲的遗愿,但这么多人自发而真诚地前来,表达对一个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教师的敬意,这应该是父亲的欣慰,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