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823|回复: 4

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复制链接]

295

主题

6392

回帖

3116

积分

榜眼

积分
3116

罐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美眉勋章

发表于 2008-10-2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一五”是歙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歙县跨越式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分析未来发展的环境和趋势,阐明新阶段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重大任务,提出宏观调控的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同时对2020年远景规划提出轮廓性构想。《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的基础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做了大量的化解矛盾和推进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克服了非典、禽流感、自然灾害等引发的重重困难,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十五”计划指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1.5亿元,年均递增10%,比九五期末增加20.12亿元;财政收入达2.72亿元,年均递增8.2%,比九五期末增加0.8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0.36亿元;进出口总额达1910万美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62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6亿元,年均递增14.5%,比九五期末增加6.56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由“九五”末的20:39.5:40.5调整为“十五”末的17.2:43.1:39.7。同时,产业内部结构在调整中优化提升。农林牧渔四业比重由“九五”末60:5:33:2调整为“十五”末54.8:6.6:37.5:1.1;精细化工、电源电缆、特种纸业、仪器仪表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工业企业达56户,增加值占全县工业比重达45.5%,产业优势及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期末私营企业达630户,个体工商户达10220户,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完成127.3万人次和3.81亿元,年均递增17.6%和35%;城乡结构继续改善,期末全县城镇化率达29.5%。
    ——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农村改革、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占全县国有企业的96%。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养老、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住房、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平稳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有序进行。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十五”期间,我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多渠道争取国债、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促使一批省“861”、市“443”计划重点项目工程开工。“十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是“九五”的2.8倍。交通、水利、市政、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徽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徽杭公路南大段、慈张线公路分段拓宽改造工程完成,县乡道路黑色化新增222公里,改造12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电网改造完成1050台区。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政务新区建设拉开框架。
    ——对外开放有了新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累计4340万美元。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22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业绩。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展开,职业教育取得较快发展,歙县中学高考在全市连续16年保持领先地位。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期末全县人口总量49.3万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渔梁村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4%以内,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4661元增加到7260元,年均增长9.3%。五年累计劳务输出4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十五”期初的5.8万人减少到期末2.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190元增加到“十五”末2988元,年均增长6.4%。金融各项存款余额达36.6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29.29亿元,人均储蓄额达5940元。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完成“四五”普法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弘扬徽商精神,激励全县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粗放式增长没有根本改变,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工业规模偏小,企业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完善,开放性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矛盾较多;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人才缺乏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二、发展的机遇


    1、世界经济继续呈较快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共同体经济增长预期增强,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继续扩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资本加速向我国流动,有利于我县扩大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2、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宏观经济朝着预定目标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上升期。
    3、政策性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之我县被列为全省支持毗邻苏浙地区加快发展的23个县(市)之一,为我县“十一五”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机遇。
    4、产业升级的新机遇。长三角经济圈特别是江浙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然活跃,现代服务业成为中部地区的投资热点,将有利于我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十五”时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及我县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后发优势,将对“十一五”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面对的挑战


    1、世界贸易摩擦加剧。加入WTO保护期结束,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进一步加大。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非贸易壁垒因素影响加强,将给我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增添困难。
    2、经济发展竞争的压力增大。区域之间围绕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产业竞争也不断向深层次延伸,企业竞争将在更多的层面上展开。
    3、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增强。我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和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更为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4、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五”期间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并突出表现为:人均经济总量偏小与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的矛盾;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经济稳步发展与社会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
因此,“十一五”时期,既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面临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既有巨大的潜力,也有很大的障碍。全县上下必须把握好战略机遇,采取得力措施,真抓实干,乘势而上,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大发展。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95

主题

6392

回帖

3116

积分

榜眼

积分
3116

罐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美眉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和富民强县为第一要务,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坚持“五个统筹”、“六个必须”,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工业强县战略、城镇带动战略、旅游推进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尽快把我县建设成为“安徽工业重县、华东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大县,进而建成展示徽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而奋力拼搏。


    二、奋斗目标


    (一)2010年总体目标
    1、经济指标:
    歙县生产总值8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财政收入达6亿元,年均增长17.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45%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15000万美元。
    利用境外资金4000万美元以上。
    五年累计旅游接待量达到1000万人次,五年累计总收入达到5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价格总水平保持在全省平均调控目标之内。
    2、发展水平指标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2:38。
    人均生产总值2000美元以上。
    万元GDP能耗1.25吨标准煤。
    森林覆盖率77%。
    3、城镇化与人口就业指标
    县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提高到11万人。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0000个。
    全县城镇化率38%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4、人民生活指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68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年均增长8%。
    山区贫困人口控制在0.8万人以内。
    (二)2020年远景展望
    到2020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00美元左右,全县人民跨入更为富裕的小康社会,实现“安徽工业重县、华东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大县,进而建成展示徽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


    三、发展战略


    1、东向发展战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歙县“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以经济规律和经济流向谋划发展,确保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体制机制、产业配套等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
    2、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理念,牢固确立工业化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跻身全省工业十强县行列。
    3、城镇带动战略。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的辐射功能,鼓励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以城镇为载体促产业发展,以产业为纽带促城镇建设,加快全县城镇化步伐。
    4、旅游推进战略。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品牌,以打造“徽州古城”为中心,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把我县建设成为华东旅游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5、科教兴县战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教育为本,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大力推进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进程。
    6、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注重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95

主题

6392

回帖

3116

积分

榜眼

积分
3116

罐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美眉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奋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大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旅游业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一、加快东向发展,大力提升经济外向度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构筑我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加快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
紧紧抓住全省东向发展的战略机遇,把东向发展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主动迎接东向辐射。进一步放活政策,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把长三角经济圈、浙江经济带作为我县农副产品的投放市场、劳动力输出市场、旅游客源市场、资金融通市场、高新技术引入市场,加快交通东连、产业东接、投资东引、商品东进、旅游东扩、劳务东输,使一切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合理配置。农业上,积极拓展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县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的份额;工业上,大力提高与长三角的关联度,提高配套的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成为长三角加工制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上,积极响应杭州“旅游西进”战略,倾力将歙县打造成为徽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2、强化招商引资。向外来投资者开放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所有产业和领域。优化投资环境,大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广泛开展招商活动,采取驻地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招商方式,选准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客商,提高招商实效。充分发挥商会作用,以商引商、以商促商。进一步提高外资引进的便利程度,积极探索多元化利用外资的形式。力争“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45亿元以上,累计利用境外资金4000万美元以上。
    3、扩大对外贸易。瞄准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避贸易壁垒障碍,努力提高我县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大力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出口产品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稳步做大薇薇茶叶公司等自营出口企业,在不断扩大茶叶、纺织、仪器仪表、文化用品等产品出口规模的同时,积极开拓机电制造等出口产品市场。力争“十一五”期间,累计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15000万美元,经济外向度达到20%左右。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精心打造“安徽工业重县”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振兴计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跻身于全省工业十强县行列。
    1、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平台。
打破资金、土地、人才三大瓶颈,举全县之力搞好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多渠道筹措开发区建设资金,采取BT、BOT等多种方式建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省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发展财政贴息资金、省创业园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支持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建立园区“直通车”便捷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园区,促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壮大园区产业规模,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县经济开发区(一期)建设,同时启动开发区二期工程建设,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达60%以上。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加快北岸、富堨、郑村、王村等工业园建设。
    2、突出培植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形成强势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通过扩大增量、延伸产业链、吸纳股份等多种途径,加速扩张,增强主导产业的关连效应和带动效应,尽快培植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以上,2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以上,并形成加工制造、精细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个产业集群。
    ——培植加工制造业集群。促进金马集团等企业做强做大仪器仪表制造业;促进王马、美达等企业做强做大蓄电池及高低压成套输配电高性能设备制造业;促进灵杰、诚意等企业做强做大线材制造业;促进天都机械等企业做强做大环保机械制造业;促进华邦特纸、佳联纸塑等企业做强做大特种纸生产和彩印包装业,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和名牌产品。“十一五”末,加工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的40%以上,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
    ——扶持精细化工业集群。依托现有的精细化工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廷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适时组建化工企业集团,形成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化工企业小区,加快精细化工企业的整合转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促进润发、龙胜等一批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生物医药工程项目。
    ——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围绕茶叶、贡菊、蚕茧、山核桃、蔬菜、竹类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大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壮大汪满田茶场、薇薇茶叶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力争“十一五”末,有2个以上企业年营销额超2亿元,5个以上企业年营销额超1亿元, 10个以上企业年营销额超5000万元以上,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加大帮扶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规划、土地征用、融资担保等问题,促进一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面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发展壮大。“十一五”期末,中小企业达1000户以上。
    4、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姻”,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或引进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实施火炬计划、科技重大专项为重点,催生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凝炼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力争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三、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


    以打造华东旅游强县为抓手,加快旅游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末,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8%左右,其中:旅游业五年累计接待量达到10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50亿元,旅游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
    1、奋力打造徽州古城品牌。强化徽州古城的旅游龙头地位,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推介,深入挖掘徽州古城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大力发展徽文化休闲游、徽文化生态游、徽商寻踪游和徽州名人寻踪游,建成古徽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心。
    2、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突出“141”旅游发展格局,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为特色,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
    (1)提升旅游产品档次。
以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产品结构优化和精品线路组合为重点,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以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雄村、许村、昌溪等为重点,发展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等古徽州文化旅游;以新安江山水画廊为重点,开辟黄金航道,积极培育体验参与型旅游系列产品。以皖南花果山生态园区和北岸等古镇村为重点,加大“农家乐”和健身、养生旅游系列产品开发。“十一五”期间,突出抓好烟村石窟群、清凉峰景区等景区开发建设。
    ——整合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是打造“三名(名城歙县、名江新安江山水画廊、名山清凉峰)”精品旅游线。围绕“红色旅游”主题,促使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融入皖南红色旅游线路。
    (2)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围绕旅游六要素,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新增一批高档次的星级宾馆、休闲娱乐场所、会务会展中心,改造提升现有接待设施,加快中国黄山国际友好饭店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和旅游购物一条街,扩大游客购物消费。大力培育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日用品,增加旅游商品的品种和范围。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支持旅游业企业集约化发展,实现旅游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一批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
    (3)扩大旅游宣传促销。依托东向发展,加强与长三角旅游城市联动发展。努力扩大长三角市场份额,并不断延伸至珠三角、闽三角等重点地区,开拓北方市场以及港澳台市场和韩、日等境外市场。
    3、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歙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尽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超市、便利店、精品店、专卖店、连锁店,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经营水平。以促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为落脚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
    ——大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创办养老、托幼、文化、健身、医疗、家政、维修、配送、餐饮、物业管理、法律援助等多种的社区服务业。
    ——健全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金融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能力,为中小企业创造融资平台。积极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全面提高保险业的保障功能。
    ——发展其它服务业。按照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鼓励发展会计、审计、评估、工程咨询、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职业介绍、资产评估、商务代理、拍卖等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
    4、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立足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大力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适时建设1-2个交易额超过亿元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
    ——发展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成黄山大华国际农贸城,建设好郑村、王村、三阳、富堨、梓里、溪头
等地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实行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配送经营。
    ——建设小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小商品市场规模,大力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的商品供应超市,提升商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加快北岸、深渡小商品市场建设。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支撑,逐步向行政村辐射的商业网络。
    ——培育人才市场。建立健全人才数据库,创新人才引入机制和人才流动双向选择机制,定期举办人才交易会。
    ——做大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95

主题

6392

回帖

3116

积分

榜眼

积分
3116

罐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美眉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继续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构建城乡一体的城市空间体系、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城镇社区体系、城镇管理体等,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


    一、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1、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着眼于建设徽文化展示中心的目标,按照《歙县城区总体规划》,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管理,实施中心城区“西进东扩”战略,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老城区按照保护、整治原则,修缮古街巷,恢复徽州府衙,续修古城墙,再现徽州古城风貌,打造徽文化中心;新城区要高起点规划,“十一五”前期完成政务中心建设,构建政治文化中心;慈张线及扬之河两侧构筑商贸中心;城东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经济中心。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1万人。
    2、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的城市框架
    ——构建中心城区的交通框架。续建富资路、百花路、清凉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富丰路、披云路、牌坊路,加快古城道路改造和新城区路网建设,建成百花大桥、紫霞大桥、开发区二桥、布射河大桥,整修万年桥,规划建设新安路跨铁路立交桥,构建中心城区环线网状交通。
    ——加快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二水厂建设,扩大供水能力,确保供水质量。充分发挥城网改造工程和云川110kv输变电站功能,增强城区供电的可靠性,扩大城区供电能力。适时启动城区燃气供应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补充的用气结构。新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环卫设施,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加快城区休闲场所建设,打造城市亮点。依托“山城、水城、桥城”,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整治改造行知公园、多景园,建设滨江休憩带,加强斗山、长青山、问政山绿化工作。继续实施城区防洪工程、道路绿化工程、街道美化工程、滨江绿化工程、城市亮化工程,逐步建成展示徽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保持地方特色,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集镇。按照城镇规模等级化、布局合理化、职能协调化、建设现代化原则,实施“特色亮镇”战略,将北岸、桂林、富堨等建成工业化小城镇;将溪头、王村、梓里、三阳等建成农副产品集贸中心型小城镇;将深渡建成交通枢纽型小城镇;将郑村、许村、上丰、昌溪、雄村等建成古村落旅游及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到2010年,全县基本形成以徽派风格为特色,以徽城为核心,以重点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小集镇为脉络的城镇体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2、全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编修小城镇建设规划,强化规划和建筑风格管理,推进城镇化发展。鼓励山区、库区人民“下山出水”,进镇兴业。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投资、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统一在实现区域主体功能的目标之下,初步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三、加快建立综合交通网,构筑县域网状交通


    抢抓国家“村村通油路”政策机遇,抓好主干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公路,提高油路率,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道路为动脉,铁路运输和新安江水运为补充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网状综合交通构架。“十一五”期间,新建县乡道137公里,改造县乡道216公里,新建村道638公里,改造村道841公里。
    1、继续实施好“十五”交通续建工程。继续实施好武街公路、狮石公路、七花公路改造等交通续建工程,加快工程进度,力争续建工程在“十一五”前期完成。
    2、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加大村级道路建设投入,加快村级道路黑色化进程。
    3、加强对新安江主航道的整治,进一步提高水运能力。继续强化对新安江水运的管理,加强新安江主航道的整治,增强深渡码头的吞吐功能,发挥其承载能力,提高运输船舶上溯运输能力,倾力打造国家级文明航道。
    4、建好一批交通重点工程。改造升级歙县至徽州区段公路,改造大阜到昱岭关公路。全力促进黄千高速公路建设纳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新建新安江跨江大桥、南源口大桥,做好皖赣铁路复线修筑和黄金铁路修筑等地方性工作。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共交通覆盖面,鼓励出租车事业发展,限制摩托车、三轮摩的的增长,改善城区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城区医疗网点布局,增强医疗卫生设施便民利民作用;加快邮政、电信事业发展;升级改造城乡有线电视网络,构建数字电视平台;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覆盖面;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改善环卫设施。
    2、城镇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公共服务城乡失衡问题;加强村级文化站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环卫状况,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3、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性文化、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方面投入。加强气象工作,强化灾情监测、预报、预防和急救工作,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交通事故、城市公用设施破损失灵等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民政救灾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第五章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与提高自我开发能力并重,在加强科学普及的同时,把高新技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县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高新技术投入机制。以实施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为抓手,新上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牵动性强的科技项目,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强农科教统筹,扩大农业适用科技的培训推广覆盖面。加大对茶树花、枇杷叶等衍生产品开发,廷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信息交流和横向联合,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办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系。
    1、加强普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力争在2008年前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达9000人左右。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歙县中学跨入国家级示范高中、歙县二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歙州学校跨入省级民办示范学校行列。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普及工作,到2010年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率达60%以上。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建成43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完成现存的4.7万平方米的D级校舍危房和新增D级校舍危房改造任务。以城镇发展为导向,合理调整城区教育布局,扩建新安学校,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巩固以行知中学为龙头、深渡职高和王村职高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同时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行知中学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其跻身国家财政重点扶持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继续推进“普、职、成”三教统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我县成为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职校生达到6000人左右。
    3、高度重视其它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徽州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积极促进普通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


    三、大力培养各方面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培养,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平台,重点引进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县创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到2010年全县党政干部大专学历以上人数达80%以上,本科学历达3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00人以上,高级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0000人以上,建成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适当,与我县产业特点、人文特色相一致,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


    树立大文化观念,加快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尽快把我县建成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相适应的徽文化展示中心,成为全国文化大县。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大力保护文物资源。全面启动“徽州古城”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做好棠樾牌坊群、许村、渔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积极申报“国保”、“省保”单位,高起点建设徽文化博物馆,完善文保设施和各类专题馆,加强对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大力挖掘徽文化精深内涵。加强徽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依法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强对徽墨、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编辑出版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读物,集中展示、宣传徽文化。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发挥作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县乡广播电视联网工程。重点建设乡镇文化广播站、村文化室及文化大院(户),完善农村文化网络。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继续抓好徽州文化长廊和“杜鹃花工程”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集镇文化中心。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积极推进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大家乐广场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文艺团体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专业演出团体的作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发展书画艺术,使文艺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县图书馆争取跨入全国一级馆,县文化馆建成全国二级文化馆。建设体育馆,完善体育设施,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稳步提高我县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2、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进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徽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文物旅游业和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网络传播业。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发展以黄梅戏、民俗文化表演为代表的戏曲表演文化产业,以徽墨、歙砚、绘画、书法为代表的工艺文化产业,以三雕、徽派盆景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文化产业。完成中国黄山国际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体育竞赛健身业、文化信息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演艺公司组建步伐,培育一大批文化产业经纪人,形成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95

主题

6392

回帖

3116

积分

榜眼

积分
3116

罐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活动参与奖帅哥勋章美眉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大力加强社区建设


按照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服务管理的原则,整合现有的14个社区。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以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全方位推进社区治安、卫生、文化、教育、环境及保障服务等工作,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第六章  促进人口、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一、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和完善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新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做好计生贫困家庭救助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用法律规范公民的婚姻生育行为。“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2%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二、加强环境保护


    以建设生态最佳县为抓手,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强化环境监测,加大执法力度,坚决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发生。抓好以中德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绿色长廊、徽杭生态线建设和新安江流域治理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好松材线虫病防治二期工程,加强名树古木、野生动植物保护,做好森林“三防”工作,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7%以上。提高环境质量,突出抓好练江生态整治和新安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和新安江固体漂浮物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力度。建设一批中心乡镇的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启动农村水污染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殡葬改革。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为重点,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发展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广泛推广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推进丰源河、街源河、大源河等梯级小水电开发,力争“十一五”末,建成装机容量2万千瓦时,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的电站群。加强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中,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为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矿产资源


    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健全各种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形成能全面反映资源状况的价格机制。鼓励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科学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加大耕地开发复垦力度,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土地供给管理和集约使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开发秩序,坚持和完善经营性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逐步实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挂牌、拍卖。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防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等土地闲置现象发生。做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加强矿产“三废”排放管理。


第七章   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空间,切实维护城乡低收入群体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办好再就业园区,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失业人员兴办多种所有制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改革就业、再就业方式,广泛推行弹性工作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再就业的新机制。“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认真做好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


    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加扶贫投入,用好各类扶贫开发资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有计划地移民建村、移民扩镇,到2010年,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5%以内,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 5000人以下,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认真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快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做好城镇低保工作,大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城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现代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推进《歙县妇女儿童权发展纲要》的实施,重视妇女儿童发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实施“关爱女孩工程”;重视老龄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以上。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和子女上学等困难,逐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逐步改善城区人民住房条件。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投机炒作行为,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扬。“十一五”期间,新建住宅面积50万平方米。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村改居”,建设农民安置小区。改善居民生活消费结构,提高农村家庭电话、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普及率。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到2010年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达标率达55%以上,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健全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2 04: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