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3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梁坝下商船渡,郑玄助造紫阳桥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因位于城东南紫阳山麓,故有现名。建于明万历年间,九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红砂岩石料,是安徽境内最高的古石桥,往来船只不落风帆桅杆可过。真正是“坦途箭直千山过,驿使驰驱万国通”,其情其景,如同人们描述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里写道:“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紫阳桥,讲述了一则徽商露富的故事。
此桥初建时,多应募,却未集足银两。这时,一位麻衣买灰人来凑热闹,众人讽曰:“尔也来造桥吗?”岂知买灰人慨然允诺:“我个人单造一孔。”原来,此人为歙县唐里郑玄“郑百万”,后来,他出资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原来那些应摹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一孔的高度宽度续建其它八孔,但终因财力不够,以致虎头蛇尾。现在看去,紫阳桥呈东高西低格局。
紫阳桥很高,却没有栏杆,每次行走,我总是尽量往中间靠。立于桥上北望,古镇渔梁,楼宇瓦舍鳞次栉比;高眉、紫阳二山,东西对峙色彩如黛;练江越坝而下,水势迅猛,浪花飞溅。行至桥下,桥身雄伟,浪高流急,桥墩分水尖几与桥面同高,可增加分洪力度;巨大的破水峰,在洪水冲击下,锐面坑凹不平,乍一看,如同砍钝了的刀;大的洪水年,水位曾经没过桥面……
桥北端基础建于崖壁,陡峭雄浑;桥南为紫阳山支脉龙井山,山有禹王台旧址。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桥南结庐而居,朱熹从福建归省,亦居此。桥畔有明代程嘉燧诗赞:“禹庙渔梁口,浮舟落日过。”是的,这一带风景极美,清晨赏之,是“画桥倒影烟堤远”的胜景;夏夜泛舟江上,薄饮清歌,则是“画桥灯火照清波”的意境……
清乾隆年间诗人黄仲则,某次游歙,返回日正逢“七夕”,友人送经紫阳桥时,大雨倾盆,在桥面下避雨的他,即兴作诗:“天上团圆,人间离别,一般徒依长桥。”
是的,紫阳桥是为离别桥,多少徽商生意人从这里起航,去往苏杭甚或更远;多少妇孺家人,在这里送别亲朋,顺流而去。
2012年,紫阳桥将迎来大修,希望它依然古朴而宁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