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之旅】
徽州古城,阅尽繁华依稀旧时风味
去歙县,住在新城区的酒店,直到古城之旅提上日程,汽车驶近古城,才发现徽州古城原来直到现在还是歙县县城的中心,这里住着几万居民。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位于歙县的徽州古城,便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也是徽州文化的最核心区域,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如今,歙县徽州古城也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站在古城仁和楼城门外,两只石狮子守门,门头上面赫然写着“徽州”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游人和当地居民在城门下穿梭来回。徽州古城却沉静、淡然得就像是一个阅尽了人世沧桑的老者,微笑地看着1000多年以后的子孙们来来回回、喧哗嬉闹。
历史上,徽州城并没有此门。2006年,歙县政府启动实施了以徽州府衙修复为中心的古城保护开发“百亿工程”,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保护开发徽州古城。在修复徽州古城墙时才新开了这个城门。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走进徽州古城,随处都可以欣赏到‘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歙县的朋友说,徽州古城作为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也成为声名显赫的商业中心,历史上的名流士绅们在古城之内建造了大量堪称艺术品的徽派建筑,而它所呈现是徽州古城明代时期的规划布局旧貌,就像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穿过了“徽州”城门,也犹如穿越了千年,徽州古城当年的繁华通过一景一物映在眼前,依稀旧时风味。
徽州府衙,重现明清“知府断案”
如果说徽州古城是歙县乃至古徽州的核心,那么,作为古徽州府的标志,不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现实意义中,徽州府衙便是古城的核心了。
徽州府衙历经数次扩建,到明代中期,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弘,在建筑、史学界素有“徽州故宫”之称。去年年底,历经三年半时间的精心修复,这座占地36亩、总投资2亿元的徽州府衙在原址修复,以中轴线式布局,把古城的城墙、牌坊、谯楼、钟楼等连成一体,这才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徽州府衙保护区内,除了许国石坊、南谯楼、东谯楼、曹氏二宅等是文物建筑,府衙内的倚门、正堂院落、后堂院落和廨舍院落都是按明代建筑格局资料恢复修建的。
徽州府衙有两个大门,一个是南谯楼,另一个是东谯楼。东谯楼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楼高三层,楼上悬挂着“阳和门”的牌匾,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
东谯楼正东数米远便是许国石坊,这座全国唯一一座八脚牌坊,有着“东方凯旋门”之美誉,风雨百年,这座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建筑的石牌坊依然稳如泰山。
穿过东谯楼往西走,则进入了徽州府衙,脚踩青石板路,右手边便是府衙的仪门,走进府衙,两边是恢复修建的息民亭和戒石碑亭,却有一只保存千年的赑屃匍匐在旁。
再往前,便是府衙的正堂。作为徽州府衙的主体,正堂是按清代形制恢复的,堂内悬挂“明镜高悬”,两旁竖立着“回避”、“肃静”等仪仗牌,我也像是穿越了千年,感受到了“击鼓鸣冤”、“知府断案”了一般。
然而,导游说,府衙内的正堂一般只断大案、发布政令和举行祭祀活动,正堂后的二堂才是知府平日审案、会客的地方。
除了办公,府衙内也有生活起居之所,二堂后面的“知府廨”正是供知府及家人生活的场所。穿过“知府廨”,一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静治园”出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是府衙的后花园。
古城墙上,印刻多少历史瞬间
古时建城必有城墙,古徽州也不例外,徽州古城历经千年,古城墙也历经风雨。如今徽州古城内现存城墙约1500米,在徽州府衙的后花园里,跟着导游的脚步,穿过假山,竟然直接走到了古城墙上。
导游说,徽州府衙的修复参照的是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那时候的城墙主要是用作防御工事,自然也是和府衙连在一起的。”
和古城门一样,在徽州府衙的修复中,古城墙也是以保护为主,辅以修缮。1500米长的城墙,印刻着古徽州城的千年辉煌历史,也见证着悠长岁月中普通歙县人的生活。
走上既古朴又端庄的城墙,不经意间靠上的一段墙角,没准就是1000年前年轻士兵守城的地方。在这里,似乎每踩上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朝代,每摸到的一块墙砖,都在倾诉着一段历史。
如今,古城墙上再也无人向城外架枪设炮,却因地势较高,而成为欣赏城内城外风光的绝佳地点:城外白墙青瓦的新式徽州建筑,和古城的沧桑形成了鲜明对比。
沿着城墙往南走,便能来到徽州府衙建筑群,这是一座宫殿式的三层楼阁建筑,也是府衙的南大门,从两侧的登楼石阶下来,便是人行通道,通道两侧,至今依然对称地竖立着二十六根木柱。
斗山街里,延续千年市井百态
从徽州府衙出来,往东北方向走,不太宽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满是鞋帽服装、日用百货、特色小吃等,游人与居民混杂着比肩而过……作为徽商的家园,这里依然延续着千年的气息。
斗山街与满是店铺的大街相连。这条建于明清时期的街巷,因为有一定的坡度,并且巷街构造围绕形似北斗七星状的斗山而建故名斗山街,也是古徽州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条古街:马头墙鳞次栉比,粉墙黛瓦也最为集中。
站在街中,仰望当头林立的马头墙,精美的门罩,别致的雕饰有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大感,然而巷口疏影横斜,不知谁家的枇杷树从阳台上探下身来,平添了一股生活气息。
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这条街一直在不断地建设之中。所以尽管一些住宅的斑驳墙体已失去了昔日的明朗,檐上的青瓦也早已长出了绿苔,这条古民居小巷中,依然住着不少人,和古城一样淡然地过着日子。
沿着石径,随导游走进一处古民居,室内的精致昭示着往日曾经的富足与辉煌,与室外的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高低错落的墙角勾勒出了天井的模样,天井下摆放着花草树木、盆景鱼池。面对天井的厅堂,中间悬挂着大幅的中堂画,画下的条案上,右侧放着瓷瓶,左边放着经过雕刻处理的镜子,厅内摆放着古色古香的老式桌椅。
雕刻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户古民居里更是木雕、砖雕和石雕共聚一堂。天井一侧,摆的是石雕走兽;墙上的砖雕,雕的是人物戏文;走进房里,雕花窗就像是一件艺术珍品……
导游说,这条街上多是徽商大贾,至今仍保存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等古民居。
也正因此,斗山街内的墙都相当高大,间距也相当狭窄,只能容三四人并排行走,街道的布局也横七竖八,以至于我光顾着拍照,和朋友们走散后,差点走入小巷而找不到出口。
不过,也只有踱进小巷,踏着青青的石板路,好像才走进古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