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5246|回复: 8

《徽州往事》系列散文 特产

[复制链接]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发表于 2013-12-1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州往事》系列散文 特产

  一 皖南花猪

  在休宁县商山镇黄村小学的教室门口,挂着一幅竹刻的对子: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对子的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14年到皖南视察工作,途经黄村,被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所吸引,也为深山里的教育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而感触,便提笔写下了这幅千古流芳的名联。只所以郑重其事地说起这段过往,是在为“皖南”两个字找注解。休宁处于皖南,黄村处于皖南,包括长江以南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徽州(今黄山)六市都属于皖南。皖南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97万。而我今天想说的是徽州的一种特色养殖家畜:皖南花猪。而皖南花猪又叫蓝田花猪。皖南是个大概念,而蓝田只是休宁县的一个乡镇的名字。那么皖南花猪怎么可以等同成蓝田花猪呢?这一直像一个谜一般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去。
  皖南花猪是小时候就司空见惯的猪种,浑身黑白两色,像大熊猫,只是毛色稀疏而粗糙,自然不能与国宝等同。打我记事起,一个家乡的父老乡亲可以说是家家养猪。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央还为此专门发过文件鼓励养猪,有了中央的号召,尽管那时尚处在文革期间,可资产阶级的尾巴是割不到猪身上的。这也是一个皖南花猪的种群的发展和繁衍走上鼎盛的时代。随便走进一个乡下村落,除了狗吠就是猪叫。农村是热闹的,像街市一般。那个时候,养了一年即便待宰的皖南花猪个头也不大,能上个120斤,就达到了公社食品站的收购标准。究其原因,并不是猪不讲肉,而是没饲料喂养。一家人,无论老少,每天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割猪草。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大人,在下工的间隙,也要割上一捆路边的野草,其中部分是猪爱吃的,其余的就算不能当饲料,也可以让猪当毯子睡觉,一头猪出栏(出售或宰杀)了,这些草儿就成了猪粪,是有机肥,生产队要按斤两算工分的。孩子们也要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折猪草,不过针对性就强了一些,都是猪可以直接食用的。在一家人一年365天的精心养护下,花猪从一进栏时的小猪仔,慢慢长成了一头大猪。
  年关将近的时候,也是农家人动心思最厉害的季节。不把栏里的猪出售了,换得一些钱来,连年也没办法过好。这时,父亲会请来大伯商议。他们商量的办法是,煮一桶热食,把猪肚子吃圆了,雇上几个人用布袋兜住猪身,捆了四脚,抬起来赶船运公社食品站。吃饱肚子的猪斤两上基本能够赶上收购一方的需要,可却经不住时间的耗损。排队,等待,是没办法避免的事情,出售的猪太多。食品站相猪的负责人叫老朱,右手五根手指断了四根,都是在剁肉的时候自己的劈刀斩断的,看起来疹人。而在这个时候,被老朱不时用来挥舞的断了四指的右手,就像是卖猪农人的救命稻草。手往上一抬,口中喊一句,下一个!你就得走人。手要是往下一放,就可以抬里面过秤了,达到斤两,就算交易成功。大伯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见的阵势多,关键时刻也敢站出来说话,那个时候,成了一个村子出售成品猪的希望。只是大伯当时就是一复员军人,在农村就是一农民,尽管门口挂着光荣军属的牌子,可人家老朱却并不卖账。老朱一看那浑圆的猪肚子,心中有了数,并不急着“挥手”,而是颇有耐心地坐下来呷茶。一个上午耗着,人可以,猪却耐不住拉撒起来,待到瘪了肚皮再过秤,早就不足收购标准了。老朱的手在苦苦哀求中毅然决然地往上一抬。
  猪被抬回了家里。而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愿意看到的。因为这猪只能自己宰杀了。却不知道父母心中的盘算:一家人的粮食,三个孩子的学杂费,又该从何处筹备呢。父亲叹一口气,说,杀吧,越养越瘦哩。用野草和饲料喂大的皖南花猪的肉是十分鲜美的。这种感觉只有在长大了之后,猪肉可以天天品尝的时候,才会忆起当年的滋味。而比较的结果就是这样。一位忘记了名姓的作家在他的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自从有了养猪场,猪肉不好吃了,自从有了养鸡场,鸡蛋鸡蛋不好吃了,自从有了大棚,蔬菜也变了味道。这些话虽然过激,却也有一定道理。生长素,合成的速长饲料,化学农药的过多介入,让食品安全成了问题,味道自然也逊色不少。
  九十年代初期,皖南花猪逐渐被外来猪种替代。家家户户养起了白毛猪。白毛猪浑身白毛,后来知道叫外三元、大三元,农村人喊它们洋猪。洋猪生成周期短,就算饲料差些,不到200天就能宰杀或出售,饲养周期是花猪的一半,而且浑身瘦肉多,成了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的首选。在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农村再也看不到皖南花猪的影子。2007年,我从事媒体行业后,才有机会详尽了解皖南花猪曾经濒临灭种这一过程。若不是当地农委的畜牧养殖部门一直在默默做着种群保护工作的话。而能让这一种群继续延续下去的还是皖南花猪自己:纯美的肉质。洋猪猪肉虽然长得快,瘦肉多,但在肉质比较上却逊色于当地的土猪。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一些养殖户也从中看到了商机,皖南花猪从一个农家猪圈“消失”之后,我却在一个又一个大型养殖场中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身影。政府规定,一头皖南花猪种公猪补贴1000元,一头能繁母猪补贴100元。更让养殖者欣慰的是,皖南花猪的市场价格是洋猪的一倍。市场的取舍,这一不为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让皖南花猪走出低谷,重新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歙县许村镇跳石村的一个山坞里,小川村民张立忠承包下来办起了养殖场。养殖场存栏2000头,年出栏5000头,算不上大,却在生态养殖的路上走在了全市的前头。张立忠介绍,他的猪场引进了日本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猪圈内洒上一米多厚的稻壳、木屑及生物菌等,与猪的排泄物充分发酵之后生成有益菌。这一米许厚的铺垫,不但起到了保持猪圈温度的作用,同时还能让猪在拱食后有益健康。在他的养殖声里,皖南花猪也有百余头之多,其中种公猪就有三头。“现在整个黄山市种公猪也只有十头左右,皖南花猪的种群保护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我从他的话语中听到了忧患意识。歙县养殖大佬刘秋星、汪乃威等也表示要逐步加大花猪的养殖数量,而这样的种群保护工作,他们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在黟县柯村的,也有不少皖南花猪养殖人有着前瞻的眼光。都是一些忧患意识极强的养殖人。有了这种意识,皖南花猪的种群就不会消亡。
  那个时候,我还没去过休宁蓝田。不知道皖南花猪为什么又叫蓝田花猪。2011年4 月去休宁工作后,才对这一留存心中多年的疑问有了解答。休宁蓝田紧贴黄山脚下,虽然和一个徽州的山区没什么太大区别,却因了黄山的缘故,多少沾了灵气。走进蓝田村的许多村落,普通农户的猪圈里就能看到皖南花猪,似乎这一濒临灭种之险的猪种,在这里似乎一直没有发生过一样。进一步的了解知道,和徽州其他农村一样,这里发生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总有十几家农户还养着皖南花猪的种猪,即便在皖南花猪市场式微时也没有停止过。当地的百姓口中总说着一句话,蓝田是皖南花猪的发源地,而且花猪肉质这么好,他们就算贴钱也不能让它们灭了种。
  终于明白,皖南花猪为什么又叫蓝田花猪了。我走进了皖南花猪的故乡,生它养它的地方。
  在蓝田村,有一个“老五皖南花猪养殖场”,里面的皖南花猪有500来头,是全市较大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之一。老板吴发辉的大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喊他“老五”,姓名全被绰号替代了。近三年的政策扶持,激活了养殖户,活跃的花猪市场也让养殖户们增添了信心,看到了产业的希望。可以说,众多国内外专家现在可以放下那颗久悬未落的心了。自然,皖南花猪的保护之路,依旧会艰辛而任重。

  2013.11.15,伟民于歙县七川。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黄山大鲵

  到休宁工作之初,就听说过溪口镇花桥村有个黄山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大户,养殖规模大,“脾气”也不小,几乎拒绝了所有媒体记者的采访,像躲在深山里的得道高僧一般,极少与“俗世之人”面唔。当时就觉得养殖大鲵,又有如斯成就,必是好的新闻素材。可主人“怪怪”的性格,却又只能作罢了。之后上网搜索,只见当地一家广播电视报有过小篇幅的报道,的确极少。报道的内容大意是养殖人在大鲵养殖中掌握了大鲵习性,摸索出了不少经验,规模日涨,其子二代产品在市场上受亲睐云云。休宁石田中学老师、文友汪红兴拍到过养殖人的种鲵,并发在了他的博客上。看得我心中直痒。当天就电话红兴,红兴也说出了养殖人的诸多顾虑,依旧不能一睹为快。直到今年9月底,接到休宁宣传部副部长胡冬发先生的邀请,才算了了心愿。
  那是个初秋的上午,若不是绵绵不断的秋雨,穿个短袖大抵合适的。老天却在出发时变了脸,添衣不及,多少有点瑟瑟感觉,心中却是充满了好奇。从休宁县城到溪口花溪村也就一个来小时的车程。车子停下后,打开车门,“鲵源楼”三个大字就呈现眼前。想必这里就是大鲵养殖户的家了。在主人家的引领下,我们走了进去。房子的确气派,从外观到内部装修都有模有样的,还有城里讲究人家的茶具。刚一坐定,一个身材魁梧的老年人走了进来。同行者介绍,这就是养殖大王吴其能。吴其能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层次也分明,不用花费过多的口舌,就能详尽了解他养殖大鲵的全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一天,吴其能在家休息,突然发现村子的一块空地上有许多人在围观,一下子好奇心起,追着热闹走了过去。原来是两个外地人在那里非法出售娃娃鱼。吴其能看到那些娃娃鱼并不大,两三两重,价格却不低。“在农村就有一种习惯,越是上面禁止的人们就越是要去尝试。”吴其能说,当时看到那条娃娃鱼怪可怜的,若是被人家买了去,过不了当晚就会进了人的肚子。不知出于什么心态,一向节俭的他,竟然花了大价钱,把6条娃娃鱼全部买了下来。随后,吴其能把它们养在自家的水池里。那个时候,吴其能是个身大力不亏的木匠,靠着手艺过日子。其后不久,却在一次上工途中摔伤了腿,在家躺了好几个月。在家休养的日子里,吴其能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残疾人,真那样,一大家子的生活可就没着落了。也正是那个时候,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买来的娃娃鱼身上。若是能够把娃娃鱼的养殖产业发展好,并取得进入市场的资格,肯定是一条生财之道。吴其能书读得不多,却并不妨碍他向书本获取知识。吴其能把自己埋进了书堆里。大鲵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繁殖发展,在他的头脑里有了一个粗放的概念。出于好心购来的娃娃鱼自然成了他养殖业开端时的“种鲵”。看着娃娃鱼逐渐变大的个头,吴其能不由心花怒放开来。可这样的高兴劲儿并没有维持多久,吴其能就陷入了“繁殖”的难题之中。如果只是任由大鲵自行繁殖,其发展速度必定缓慢,发展规模的扩大也必定遥遥无期。吴其能从众多的大鲵养殖书籍中看到,全国许多人工饲养大鲵的成功例子。他知道,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就得迈出家门,广寻名师,学习他人经验。
  时间在规律的滴嗒声中,向前推进,吴其能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止的决心,也让他的养殖技术一天天在进步。为了做好研究工作,他专门成立了“休宁县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多年的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成功。当地纸媒做了如下报道:2008年9月10日,时年56岁的吴其能人工繁殖孵化的大鲵幼苗相继破卵而出,其中有126对双胞胎和6对三胞胎。近几年来,农民吴其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经过5年时间的科技刻苦攻关,采用生态、生理、物理变化相结合的形式,在分析总结大鲵人工繁殖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9月1日成功繁殖孵化出12对大鲵双胞胎后,今年9月10日又在人工繁殖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大鲵人工繁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解决了大鲵性腺发育不同步的最大难题。
  由于大鲵繁殖技术的突破,其繁殖速度得到了保证,大鲵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吴其能盖的房子后面所有的养殖池早已“鲵”满为患,吴其能把目光盯向了房子后面的大山。考虑到大鲵喜阴、喜暗,能在恒温的山洞里生长的特性,吴其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耗时一年时间,在山体上凿出了一个Y型的山洞。山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冬暖夏凉,完全符合大鲵14至24度的温度要求。可以这样认为,随着山洞的成功利用,吴其能的大鲵养殖步入了快车道,到目前,他养殖的大鲵已突破6万尾,一跃成为安徽省赫赫有名的大鲵王,在全国也名气不小。
  吴其能说,野生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人工养殖的子二代娃娃鱼经有关部门核发许可证后,就能在市场出售,而现在娃娃鱼的市场价每斤高达2000多元,一般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他自己没有过多的想法,一个是为了能把黄山大鲵的种群保护好,另一个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养殖生产,让这一人间美味以低廉的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朴素的语言,朴素的吴其能。我们相信休宁大鲵王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最后补充几句。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珍贵的两栖动物,至今已有3.5亿元历史。由于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又被叫做“娃娃鱼”。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给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而黄山大鲵,因其生活在绝佳的自然山水之中,肉的品质较许多地方的同类更为细腻,鲜美。

  2013,11,15,伟民于歙县。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板桥冷水鱼

  板桥是休宁的一个乡。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便与杨州八怪郑燮郑板桥联系在了一起。想必这是一个充盈着文化味道的一个地方。多次的探寻之后,更加发现位于新安江源头、浙岭之下、有着五代方婆施茶遗迹的所在,不但文化味深,而且人情味浓。绵延青翠、高耸入云的群山,和一条经年不息玉带般萦绕山间的溪流,给这样的“深”和“浓”提供了注解:人,投进大山宽阔的胸怀后,自然也就跟着宽阔了。为什么总有人说大山里的人实诚哩。怕是这个理吧。
  千余米海拔的浙岭把古徽州的两个县一分为二,山西侧为现江西省的婺源,山东侧为安徽的休宁。公路没有通达之前,青石板砌就的徽饶古道把两地连接在一起。板桥乡徐源村就坐落在浙岭山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是板桥冷水鱼的发源地之一。徐源去过两次,都是去探寻当地冷水鱼发展产业的。记得第一次是在两年前的一个黄昏,从浙岭下来,人十分疲惫,在当地政府陪同人员的“怂恿”下,车子下岭后往左一拐,几分钟时间,一座深藏大山腹地的村庄就呈现人前了。当地官员介绍,这个村最有名的就是冷水鱼。不怕大家笑话,那时候我真不知道冷水鱼是什么鱼。只见临溪修建的一排排房屋前面,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鱼塘,一个挨着一个,十来平方左右,水深米许,游鱼尽现,多达百余。正观望间,一村民手捧杂草撒入塘中,为鱼喂食。在主人家的指点下,只见塘上游一侧有一进水口,下游有一出水口,小溪清水进出不绝,塘中之鱼恍若养殖在溪流中一般。板桥一地处处高山,又处新安源头,形成了当地的小气候,比山外温度低上不少,加之鱼儿仅以草为食,生长极其缓慢,一年只能生长八两左右,是故名之为冷水鱼。主人家指着塘中一条约重十斤左右的草鱼说,那是他12年前下的苗。自然,如此养大的冷水鱼价格不菲,每斤卖到了50元。若是逢年过节,前来购买的人一多,价格还要再往上涨不少。
  我的家乡就在新安江边上,一个童年与各类鱼们的交道打了不少,而这次观鱼,依旧让我开了眼界。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这真是新安源头水,养出天价鱼呀。这句话成了当天采访后新闻的标题。
  板桥冷水鱼,从外表上看,和大江大河里的淡水鱼没有太大区别,可在食用之时,鱼肉的鲜嫩、别致就会让你有个别样的感受。烹饪这样的人间美味,甚至用不上太多作料,家乡的一点土酱,一勺食盐,加上一点菜籽油,烈火锅中几分钟之后,就鱼香四溢,令人垂涎了。鱼一端上桌,用筷子轻轻一夹,鱼肉像水豆腐般柔软,入口,待不得细嚼,便化了,轻轻一咽,如清泉般滑入喉中、胃里。吃剩的鱼汤,其鲜美程度更甚鱼肉本身,上一碗饭,舀上几勺鱼汤,就连白白米饭也跟着绵软起来。若是清闲日子,主人家还会奉上一罐土制的米酒,一边呷着甘甜的米酒,一边吃着鲜嫩的冷水鱼,那种感觉一生中也难遇上几回。怕是因了这样的缘故吧,逼仄的原本少有人迹的源头山村,近几年来,特别是周未小长假一些空闲时间,不时冒出外来游人的身影。长三角地带的游人就不用去说了,重庆,北京,吉林的自驾游人也有不少。奔着方婆流传人间的动人故事,奔着人间美味冷水鱼。
  第二次去板桥徐源,是在今年的四月,一个油菜花开满山间,芬香遍地时节。当地乡政府选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办了个首届板桥冷水鱼文化节。地点定在快到乡政府所在地呈村小溪滩上。由当地村民组成的烹饪人员,烧制冷水鱼,进行烹饪大赛。为此,请来了全市酒店名厨作评委,自然各数媒体记者也是少不了的。“观呈村油菜花,品板桥冷水鱼”的大红条幅,在四月的春风里显得特别醒目,烧制冷水鱼的香味夹杂着油菜花香,不用品尝便醉了远方的来客。
  活动之后,又进了徐源和其他村落,为活动报道补镜头。也正是这次造访,让我对板桥冷水鱼又有了更多信息采撷,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徐源村一山之隔的凰腾村我见到了明代的冷水鱼塘,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古塘的主人瘦小干练。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站在了一个30平米左右的圆形池塘边上。不用主人过多介绍,在我看来,能够修建如此精美池塘的一定是个官宦人家了。由于离溪流较远,这方塘之活水中间冒进,再由靠溪一边流出,形成循环。塘之边上,立有一上了年纪的三层小阁楼,楼上美人靠,即可闲里歇息,又能从下观鱼,必是为家中女眷准确的。塘之四周青石,早已披上了岁月的苔痕,一条两尺宽石阶通往塘下,四周平石绕圈,人可绕塘行走赏玩,也可以由此入塘捕捞食用。听当地人介绍,这是板桥最久远的鱼塘,也是板桥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修缮而一直在使用的鱼塘。看着塘中游鱼无依般自由自在的模样,我想,怕是没有人能够比它们更知道这方塘的曾经和过往了吧。在离开的时候,我依旧不时回头,还想从那一根根青藤爬满的塘壁石上再瞅出更多的传说来。
  还有一件事要补上一笔。我要说的是现存的冷水鱼王。那是一条50多岁年纪、一米多长、体重近50斤的冷水鱼。冷水鱼王的主人汪老太家住板桥乡梓坞村。据汪老太介绍,这条鱼是她结婚那年下的塘,就像家人般,见证了她嫁到夫家来50多年的生活历程,时日越久,人与鱼也就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村里一些与汪老太年相若的老人们,每天都要来她家池塘看这条鱼王,见到鱼王青春依旧的模样,仿佛他们也就跟着年轻起来一般。自然,鱼王不但成了村里一景,也成了一个村老人们的精神寄托,游客一来总要慕名前去观赏。4年前,一位江西游客出价5000元收购买,被汪老太拒绝了。就是现在,汪老太依旧每天一早一晚去塘里喂食,它俨然成了汪老太的家人。这是一个让人温暖的真人真事。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除了从冷水鱼这一特色养殖产业中获得利益,在冷水鱼的故乡,还有那抹存于人间的人文情怀。
  随着报道力度的加大,板桥冷水鱼名气日盛,真可用家喻户晓来形容,冷水鱼自然成了当地的热经济。今年8月,板桥,这一深山里的皖南小乡镇,一跃摘下了“安徽山泉流水养鱼之乡”的桂冠。现在,他们正在朝着“中国冷水鱼之乡”的名头努力迈进。当地政府对未来的发展,早已有了新的规划,为了保证冷水鱼品质,他们将借助科技力量,对入塘鱼苗进行芯片植入定位,防止部分养殖户以次充好扰乱冷水鱼市场。我想,只要静下心来,不为眼前利益所驱,把这些基础性的事情做好了,国家级的名片离他们还会远嘛。

  2013.11.16,伟民于歙县七川。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六股尖山泉水

  在徽州,水就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在徽派建筑上就有了天井;在古老村落里处处可见绕着房前屋后游走的水沟;建在溪流中的水坝,通过水渠流水冲刷的动力建成的水碓……例子可以举上一大堆。因此,徽州有句外人听起来并不太明白的土语:四水归明堂。明堂实际上指的就是客厅,天井的作用主要在于采光,雨雪天气,水滴沿天井落下,讲究人家用两只大缸接“财”,便成了“四水归明堂”了。其实这里头还蕴含着风水说。徽商是生意人,特别讲究风水。水为财之源,自然不能外流。说上这些道理,只为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水在徽州人眼中,除了生活生产上的作用之外,还有不少讲究。而最能代表财源滚滚的就是徽州人民的母亲河新安江了。
  说起新安江,就得说说它的发源地,休宁县鹤城乡六股尖。以休宁出发,途经黟县渔亭,祁门凫峰,再回到休宁流口镇,出流口分道时向右一拐,便没了错路。约摸一个半小时便可到鹤城境内。而六股尖所处的新安源村,还在上游。车再往上,道路狭窄,鸡犬相闻,途经两三个村庄后,引路人手指一摆,往里再开一点就是六股尖瀑布了。虽说六股尖瀑布就在眼前,却并不能见。还得下得车来,徒步行走十来分钟。自从成了黄山市的百家摄影点之后,原本布满蒿草荆棘沿途山道,早被清理了出来,还别有用心地铺上了鹅卵石。我们去的时候,虽说已是晚秋,但绿色的江南却是四季花开的所在。我们不时地为那些叫不出名来的花朵所吸引,若不是一阵接一阵的秋风提醒,还以为到了春天。自然最有名是鸡冠花,大红的,粉红的,金黄的,随处可见,把个新安源装扮得分外妖绕。复前行,便听到了水流声。像来自天籁的乐曲般,引人入胜。不知谁喊一句,瀑布,好壮观的瀑布!便紧跟几步,那白练般从树荫中竹海里绝壁上飞泻直下的六股尖瀑布就挂在眼前了。那飞珠溅玉般的气势,瀑底清澈碧蓝的源头水,让长途跋涉的劳累一扫而光。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一并不甚大的水流,竟是时而浩荡汹涌时而碧波如镜的新安江的源头。打开厚厚的当地史料,上面记载着: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地跨皖浙两省,全长359公里,其中黄山市境内干流长242.3公里,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新安江也是钱塘江的重要源头,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经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入东海。由黄山市注入千岛湖的水量年均60亿至70亿立方米,占千岛湖水量的60%以上。真可谓,发始如线,途经如注,汇处江河了。
  很多年前,市场上出现第一瓶矿泉水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屑的。把溪涧江湖的水装了瓶子就能卖钱?又能卖给谁呢?那是因为当时我尚处在一个小镇里,平时渴了任选一家一坐,主人就会奉上热茶水。若是夏天,就更为方便,农村里一家一户都有一个水壶,里面就盛着茶水,类似歌词里的大碗茶,就着壶嘴就能饮用。讲究一些的,用水壶盖子倒了喝。农人上山下田,大抵拿着塑料瓶子临时充当的大茶杯,就算中午不回家,田间地头还有不少小沟小渠的,流淌着免费的天然水,我打小就是喝着这样的水长大的,真没因为饮用生水而落下病根。究其原因,在于我所处的歙南溪涧没有像大中城市一样受到发展带来的污染。在我的眼里,自然流淌的水并不比一瓶一瓶装起来,卖上一两块钱的矿泉水差在哪儿。自然,我成了井底之蛙。矿泉水在不知不觉中占领了市场。就算一辈子没改过习惯总是手捧茶杯出远门的叔叔也拿上了简易的矿泉水之后,矿泉水的生产厂家早已在全国各地开出了耀眼的花朵。取之新安江的浙企就有两家: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尽管我们在玩笑的时候称它们为我们的“洗脚水”,可在一年之中,特别是酷暑时节,我们自己也喝这两个牌子,似乎与其他的瓶装水相比,我们更信赖自己的“洗脚水”了。
  日益火热的水市场,也让鹤城当地村民汪国成看到了商机。而批注一个公司,依旧还得走许多程序。北京水专家十余次的取样化验,报告出来后,六股尖的水样富含人类所需的多项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品质排在了同类的前头,达到了直接饮用的标准。六股尖海拔1629米,由六大主峰合围而成。绵延群山上的茂密植被,让六股尖成了一个天然水的贮藏宝库。我们去的正是一年中水量最低的秋冬季节,即便枯水季节的流量,也足够支撑一家中型企业了。
  这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现代企业,公司国内全自动化生产设备,从过滤到杀菌,从理瓶到灌装,八大工序都在密闭的无菌环境中进行。目前六股尖高山原装水生产基地为安徽省最大的山泉水生产基地,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对水流地周围4080公顷的原始森林进行封闭式管理,确保高山水源长期保持优秀品质。第一瓶六股尖山泉水入市之后,为之亲睐的是来到源头秘境探险的驴友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不经意间也就成了六股尖和六股尖山泉水的代言人,三年之后,公司的销量翻了一翻。现在公司日产量达40吨,年产值达800万元。良好的市场,优秀的品质,就连矿泉水产业的大佬、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先生也冒名来到六股尖考察调研。由此可见,三江源头的名头有着深远的潜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说说汪国成。他个头不高,人也削瘦,年纪约摸40来岁。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只见过他一面,可那次见面印象很深。对着摄像机镜头,汪国成显得腼腆,甚至“语无伦次”。可一离开恼人的话筒,汪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说起话来如六股尖的水一般,奔腾不止。他说他有一个梦,就是把六股尖山泉水销往世界各地,让世界都知道有条新安江,有个六股尖。
  “六股尖是绵延的山,六股尖是轻灵的水。这山离不开这水,这水也从未离开过这山。”这是一家媒体为六股尖做的宣传片里的两句话。如果说,那一瓶瓶山泉水离开了大山,那也只是它们的躯体,而它们的灵魂将永远在山间流淌。

  2013.11.17,伟民于歙县。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三口蜜橘

  橘子通常又写成桔子。由于“桔”字易写,因此在使用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而把产于歙县街口、新溪口、正口(俗称三口)的皖南新安江特产写成“蜜橘”的,就剩下一些咬文嚼字的墨客骚人了。桔只是橘的俗写而已。只是写的人多了,橘也就成了桔了。
  不去扯那些属于汉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事情了。原本我也是俗人。字是可以颠来倒去使用的,可橘子的味道、品质,却不会因了一个字的不同而产生改变。三口蜜橘,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皖南特产,依旧一年的初春开花,月余后挂果,至秋采摘。
  游玩新安江有两个季节是不能错过的,一个是每年的五月,三潭枇杷成熟季节(这一章节留待另文介绍),另一个就是金秋十月蜜橘飘香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东坡先生是个懂得享受的人。秋天的新安江是通了人性的,青山依旧在,碧水映朝阳。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古诗况味,真可谓随处可感可见,永远不会给人丝毫秋来萧瑟的感觉。而一个三口地区,虽说不在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的规划里面,可沿途的风景却并没有些许逊色。从千年古镇深渡上船,沿江流泛舟而下,途经正口(三口之一),小川(虽未列入三口,亦产柑橘),就是新溪口和街口了。在三口之中,新溪口的蜜橘无论从管理上、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属上乘,月转星移中,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了三口蜜橘的“代言人”。各级媒体也好,远来的游客也好,选择的都是新溪口的一个叫塔坑的地方,拍拍自然风光,拍拍果实挂满枝头的丰收,拍拍成片成片的橘园倒映江河的景致,完成工作了,和游人们一道玩玩“吃不了兜着走”的采摘游,让汗水沾满衣襟,感受采摘比闲人般等在山脚吃现成橘子的人而体会不到的劳动乐趣,最后一概“农家乐”一回:有河虾,河鱼,有地里刚长的时令菜蔬,大快朵颐的同时,天南海北地乱侃一通。谦逊一些的也可以听听流传当地数不清楚多少代的张天师和斩尾龙的故事,如果你眼力特好,或者配了一幅足可以远视的眼镜,还可以顺着诉说的农人的手指方向,眺望江对面的远山——那里的一处山坳,就是斩尾龙被张天师断尾之后负伤而逃的出皖入浙的地方。
  为了不使看官云里雾里的乱猜一气,我多少花点笔墨补上一笔。话说一徽州知府途经新安江赴歙上任,途经深渡九砂村前水域里,知府夫人一只手镯掉进了江中。知府入江中打捞,少顷上得船上,奉上夫人手镯,大家自然高兴。孰不知此时的知府已非他本人,而是潜藏这里的一条龙害了知府而扮成了他的模样。数月后,夫人怀孕几近临盆时,在新溪口一高山崖壁下修炼的得道高人张天师掐指一算,便知道了经过。这时夫人的腹中怀有9条幼子,若是任其生产,必定会祸害徽州百姓。张天师遂潜入徽州府衙,斩了假知府,又候在夫人产房窗前,等待生产后斩杀之。至临盆生产,夫人生一条,龙自窗飞出,张天师手起剑落,鲜血四溅,一共斩杀了8条。等最后一龙子将产出时,夫人哀求道,请天师大人饶它一命,留待日后为父母上坟挂纸。张天师侧隐心起,待九子飞出时,只斩了龙的尾巴,故称斩尾龙。斩尾龙成年后,年年在四月清明时节来徽州为父母挂纸。若清明当天是晴天,就说明斩尾龙是为它母亲上坟,因它听了母亲的话,时时处处与人为善,便不再兴风作浪。若是当天风雨倾盆,雷电交加,便是来为它父亲鸣不平,徽州地区大抵在闹上一阵水灾。虽然这只是传说,却深深植入了一代代徽州人的记忆里。只是题外话,言归正传为好。
  作为水果,橘子始终难入上乘果品之流。尽管三口蜜橘因了一条新安江,形成了当地的小气候,久负盛名,却也一样难以摆脱销售的困境。面对一个个垮在身上的“长枪短炮”,当地果农会用方言说上一句:拍什么呀,有什么好拍的,又卖不起价。说得难听一些的,就是在指责了。被指责的外乡人若是听不真切,还会友好地笑上一笑,问候上一两句,或者是了解一下当地的行情。而当地的一些游客,却也只能当作听不懂了事,毕竟你不能去和一个老百姓争论什么。更何况你拍的那些照片,做的那些宣传,似乎也没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观念,当地的百姓还是很快改了过来。农人是实在的,他们分得清好歹,也最懂得感恩。因为他们遇上了许多外乡人,外乡人告诉他们是看了网站上或者电视报纸上的一些报道慕名而来的,尝了味道之后,还真和记者们说的一致,于是买上几蛇皮带,放在了自驾车的后备箱里。一个十月,当地果农要接待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终于明白了宣传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改了口:别看他们还真不是来白吃白喝的,还有点用,呵呵。那赞许是发自内心的。徽州人内敛,就算你是个十分好的大好人,在他们的嘴里也只会说些“还可以,还不错”。这样的话就已经是他们能够表达出来的最高的敬意了。
  2007年前后,武新前公路通车之后,人们就可以沿公路经武阳(三口之一正口所在的乡)到新溪口,比坐船方便了很多。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三口蜜橘引来了产销两旺的好时代。当地蜜橘也从原来的二三毛钱一斤,上升到了“元时代”。一些早熟品种,更是卖到了好几元。当地橘树多的果农,年收入达5、6万元以上,成了三口蜜橘首先富裕起来的代表人物。当地及周边的一些生意能人也在这一时节抢着经营起了柑橘生意,彻底解决了果农在销售上的难题。三口蜜橘也从歙南偏僻的山村走向了市场,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寻常百姓家中。
  我的家乡离新溪口相连,不到十里路,却分属不同乡镇。相邻的地域,也就有了相近的环境,因此我们村的家前屋后也有不少橘树。小的时候,还经常陪着母亲采了柑橘到深渡码头出售。有一次,母亲把销售柑橘的钱给我让我去买那双早已被一双眼睛瞅得发热的球鞋。鞋子买了后,才发觉一只大一只小,不是同尺寸,待到去换时,店家却不承认了。后来知道,有一个外地人也在那个店里买了一双错码的鞋,可能由于路途遥远,没有来更换,正当店家发愁的时候,我的及时到来为他们解决了难题。白白浪费了15块钱。在八十年中期,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为了向父母“赎罪”,我坚持着一只脚松一只脚紧地穿着那双错码鞋,一直到不能穿为止。
  之后一年,家乡遭遇少罕见冻害,近九成橘树冻死,后来父亲没有补栽,只是挖去死云的橘树,改种别的作物了。好在橘树没有死绝,每天秋天,我依旧能够吃到自家的蜜橘。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际遇了。品着酸甜相糅的蜜橘,眼前就会浮现母亲劳作采摘的场景,只是原先的一头乌丝,现在全部花白了。

  2013.11.19至20日,伟民于休宁金色华府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三潭枇杷

  枇杷乃秋天孕育,冬天开花,春天挂果,夏初采摘,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露都沾了个遍,俗称四季果,更被人披上了“水果之王”的美誉,因此算得上是果中娇品。在中国枇杷有五大产区,也有的报道说是四大,无论“四大”还是“五大”,歙县三潭枇杷都占居了一席之地。三潭枇杷所在的深渡镇更被冠上了“中国枇杷之乡”的称号。这一切都是一条新安江带来的。要不,徽州人也不会称水为财了。
  深渡是黄山市最大的水陆码头,下通浙江千岛湖,上连坑口、雄村等本地乡镇,再往上就是屯溪,休宁了。也正因了这一地理要素,每年流经深渡的游人特别多。要是节假日,更是人来人往的,甚是热闹。不过这几年,三潭枇杷的名头盖过了一些周边的景区景点。吃,本来已经不再是个什么问题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游客们只想亲历一回采摘的乐趣,而一个枇杷成熟的季节时间却不多,前后满打满算也就月余时间。枇杷成熟正是春末夏初时节,天不冷不热,踏春赏玩虽说迟了一点,却也并不晚,于是不远万里结伴汇集到了三潭,一饱口福。于是,一个人潮出现了。可枇杷虽好却终究当不了饭食,而能够提供食宿的就只有三潭下游的深渡古镇了。若是在枇杷采摘的时间里,去深渡之前不打上一两个预订电话,肯定吃不上热饭菜。就算店家见了生意不会不做,那至少也得等上不少时间才能裹腹。店家得把第一批客人服侍走了才能为你腾桌子。
  我在深渡镇足足呆了15年时间,那里也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就是现在的身份证上的家庭地址还写着深渡。我有在深渡镇新安绸厂当工人的经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一来我的保全工水准低下,或者说我其实对机械是个一窍不通的人,却没来由地当了机修工,却又做不好事情,只能在工厂精简的时候成了下岗工人,无所事事的,只好闷在家里又再读书,最终玩起了文字。虽然文字也玩不好,却终于是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话题说远了。在深渡的漫长时间里,我的足迹不知多少次亲历过当地的万亩枇杷园。
  怕是一件物事看得熟稔了,也就没有多少新意去描写了。惊奇往往在自然中变为普通。只到看到外来的作家,如苗秀侠等,一篇篇锦秀文章发表之后,才会从心里头去重新审视眼前的风景,原本我长期居住的所在是个让游人牵肠挂肚的地方。那些青山秀水是值得称道的,画舫游轮荡漾碧波之上,就是一首不需要字词来刻意描摹的诗行了。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太白的这两句诗,写得太过得体,以至骇得我以为再也找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了。对新安江如此,对三潭枇杷亦如此。
  三潭是三个都有“潭”字的地名的合称,它们是深渡镇绵潭、漳潭和坑口乡的瀹潭。瀹字特别难写,简单一些的写成“月”。读音是一样的。记得在县城读书的时候,就有许多三潭的同学,每年的五六月份,都能从同学的“储粮”袋里淘上几个枇杷尝尝鲜。那个时候吃枇杷的感觉显得特别甜润滋味。真的把家安在了三潭边上,一个成熟季节里可以任意吃到这样的果品时,却又不觉得真有多少快意了。人呀,往往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也很快的就忆起三潭枇杷的好来。那是在更换了工作离开了深渡之后。
  “一棵枇杷树,两个大枝桠。未结金黄果,先开白玉花。”不知道诗的作者了。这四句,其实算不上诗的。说成四句俚语大白话也绝不错。但读起来却是朗朗上口,又特别好记。不会忘记的还有许多围着枇杷园讨生活的果农们。三潭虽说只是三个村的名字,可它们的周边还有不少村庄,也有不少果树和果农存在着。绵潭边上就有个棉溪村,村委会支部书记汪成棋,硬是凭着自己的韧劲,闯出了“三潭一溪”的名号。要知道,三潭成名太久,在其后头挂上“一溪”——即棉溪——也要加上去成为枇杷故里,其艰难程度不亚于攀登珠峰。汪成棋做到了。在他干支书的十多年时间里,不断地学习引进新型栽培技术,不断扩大果园面积,提高果品质量,在富了当地村民的同时,有了自己的发言权。作为三潭枇杷的重要补充,或者说成为三潭的重要组成部分,棉溪枇杷当之无愧。只是经年未见,不知把青春和精力都铺洒在枇杷园里的老支书,身体依旧安泰否?
  接下来我想说说三潭。由棉溪往上,也就三五公里地,就是绵潭了。绵潭出名的地方除了枇杷还有“唱不完的绵潭戏”这一说。在村中临近新安江的江边上,就有一个将军埠,入得院子便是修缮完好的古戏台。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开发之后,当地一些戏迷们便被选做了头批绵戏的表演者。他们唱黄梅戏,唱京剧,但唱得最多的是地方戏种——绵潭戏。绵潭戏以当地方言入曲而唱,也许一曲下来你没明白什么意思,但这些也都无关紧要了,因为在享受戏剧的同时,你还可以品尝当地的豆腐干。绵潭豆干可能没有什么名气,却是我所吃过的豆干中最好的。甚至堪比名气冲天的五城豆干。只是当地的产量小,不去绵潭,是尝不到的。五六月间,听戏就更是享受了,当地村民会奉上几盘三潭枇杷,让甜美的滋味引领着你去采摘,去购买。
  三潭枇杷中的精品叫白花枇杷。与金黄色的大红袍不一样,白花枇杷浑身洁白,上面长着细绒绒的白毛,剥皮入口,其鲜美程度更胜一筹。只是产量太少,价格也就较其他品种贵上一倍,有的卖到30元一公斤。若不提前个十天半月订购,是决难买到的。好在大红袍滋味也特好,就算没吃上白花,也算不上遗憾。
  漳潭村在绵潭村上游对面河。要想去漳潭,就得过渡船。一些自驾游的客人会觉得不方便,毕竟对河千里岸,看着就在眼前,却似有千里之遥。山水画廊景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就从深渡用画廊一号、二号船只载客游江,这样的确方便不少。漳潭最有名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千年古樟——一株徽州地区最古老的樟树,至今1070年,要十个成年汉子伸开双手才能合围。据说树下就是与萧何、韩信齐名的汉高祖的刘邦的谋臣张良的衣冠冢。全村人九成姓张,都是张良后裔。另一个著名的地方就是红妆馆了,里面陈列着一顶18人合抬的大花轿,俗称天下第一轿。说起这轿的由来,还与朱皇帝有关。众人知道,朱元璋在没有做皇帝之前,吃过不少败仗,徽州地区层峦叠嶂的高山成了他兵败后棲身的所在。有一回,朱皇帝兵败后,得到了一村姑的照料。村姑唇红齿白,身段婀娜,朱某人当时就动心了。当了皇帝之后,便派出大臣上门提亲,孰不料此女子就是不从,让人回皇上话说,妾身已许婆家,望皇上成全。朱皇帝感念斯女情操,不为富贵权势所动,就破天荒地应允下来。这顶没有接回新娘子的大花轿便流落民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大花轿竟成了红妆馆的镇馆之宝,日日接受后人的瞻仰。这位美貌村姑就是漳潭村人,只所以长得水灵标致,怕是与一江碧水和年年可食的三潭枇杷分不开的。
  瀹潭去的次数不多,一次是一个高中同学结婚摆酒席,一次是采访当地卫生院里的一名医生。要说枇杷,瀹潭的产量质量都比其他二潭逊上了一点,可这里却出了几个大大有名的人物,音乐家张曙和画家汪观清。张曙与聂耳齐名,上世纪三十年代就牺牲了。歙县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广场。汪观清现居上海,八十高龄,头发全部花白了,精神头丝毫未减,笔耕不辍,年年都有新作问世,算是三潭人物里的姣姣者了。一次到上海唔面汪老,说起家乡的枇杷,汪老的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他说,每年枇杷成熟季节他都要回一次故乡,一来看看大家伙儿,二来也想尝尝枇杷的味道。只要吃着枇杷,老人家就会想起儿时的许多趣事来,那份记忆已经烙进了他的心田。三潭枇杷,对于一个经年在外的游子来说,无形中成了联系的纽带了。

  2013.11.20中午,伟民于休宁金色华府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徽州贡菊

  徽州山好水好,总能挑出几样像模像样的特产来。徽州贡菊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徽州贡菊,就不得不说歙县北岸镇的一个高山村落金竹岭。从名字上看,这岭必长满竹子。这一点绝不会错。可竹子却不是金竹岭的特产。金竹岭的特产是贡菊,又叫徽菊。今年十一月上旬,一次偶然的机会,陪同省台科教频道的记者,第二次来到金竹岭。立冬以来,歙南山区阴雨绵绵,虽说雨丝如线,却是沾衣不湿的那种。除了同行的两个女人外,大家大抵拒绝了雨伞。似乎觉得这样的天气不沾点湿气,也就白来了金竹岭一般。
  金竹岭在深渡、北岸两镇的中央地带五渡村的大山里头。整个村庄依山而建,一进村口,就逢遇一株古樟,苍劲挺拔,郁郁葱葱,体格硕大,那树身至少在五六人合围,同行的当地人介绍,这是一株水口树,大约600年树龄。在徽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村村寨寨都有一片水口林,而树的年轮大抵相当于村庄的年龄。从这里看,金竹村也是个六百多年的古村落了。代表这一古老特征的还有整个村子一幢接一幢的徽派古建。斑驳的马头墙,青苔围满的门框,欲倒未倒的墙体,处处透着岁月的沧桑。我们的到来,也让一个村子里的几位留守老人的思想活泛起来,拿出烤好的山芋(即红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尝尝大山的味道。只是她们出来的一瞬间显得多少让人后怕,先是一双裹在厚厚头巾下的转动的眼睛,然后才是她们蹒跚的身体,脸上的笑容像一条条错综分布的河流一般,深遂而灵动。山风吹皱了她们原本娇嫩的肌肤的同时,又让她们始终保持着大山的胸襟和朴素。
  一问之下才知道,她们并没有闲着。如果你的鼻翼足够灵敏,这一声都是多余的。一缕缕菊花香味,从一间间老旧的房子里溢出来。她们在烘烤徽菊。这些天总是下雨,可菊花却是等不得的,到了火候就得采摘回家。留在山上,一来开败了影响品质,二来也影响到二茬花的生长。徽州贡菊采摘周期一个月左右。冷峻的天气像一根靴子一般催着贡花盛开。为了不使带水的菊花发酵变黑,就得夜以继日地烘烤。生一盛满木碳的火盆,盖上严严的一层灰,把菊花摊匀在竹制的花背上,搁在火炉上去水烘干。一背干花就得四、五个小时。若是家中有年轻人,菊花的产量大的,就用起了烘房。烘房就是一个改制过的炉灶,下面生着火,配上鼓风机,分左右两屉,上面分别搁着十来背菊花。这样的烘烤显然能够省去不少力气。一些壮劳力都在外面务工的,菊花也就不再是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干脆把刚采的鲜花卖给山下的加工厂。省事了不少,却并不是每个菊农都愿意这样干的。卖鲜花得少不少钱,他们舍不得唾手可得的加工费。忙来忙去都是自家工夫,哪舍得如此败家哩。
  金竹岭的贡菊种植历史至今有400多年,且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家家户户都是烘花高手。他们烘好的干花并不急于出售,而是用袋子装好了搁置在干燥处,放上一段时间或者数月不等,遇到合适买家才肯出手。若是遇上年景不好,产量就会打个折扣,菊农们就更加舍不得出售了。金竹岭的招牌让这里的花农有了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味道。我也在一些资料上看到金竹岭的菊花被称作“帝女花”。
  随着徽州贡菊产业的连年发展,以山坡地种植菊花,从产量上远赶不上田里的。由于山地坡陡,管理上难度加大不少,甚至其外表形状也要逊上一筹。但是金竹岭的徽州贡菊,却是以徽菊的正宗载入过史册的。中央电视台也好,安徽卫视也罢,只要采访正宗的徽菊就必得来到金竹岭,来到这绵延菊香的群山之中。与其他皖南山区的群山相较,冬天的金竹岭显得是那么的一山独秀,一山独香。
  这样的底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得说说与徽州渊源颇深的朱皇帝。说起朱皇帝,就双得说起他的一次兵败避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人家做了皇帝,是真龙天子,又息能与一个徽州的名特产无关呢?这一次朱皇帝在避难时得了眼疾,当地菊农用菊花为其洗眼,并泡菊花茶让其饮用,一周之后,龙体痊愈。做了明皇之后,更是忘不了徽菊的功效,菊花就成了上贡皇帝的贡品。金竹岭贡菊由此名声大振,一直响到今天。
  在今天徽州贡菊的产地,早已遍布整个徽州。休宁县商山镇有个徽菊基地,负责人叫高守清,一直走生态种植之路,不用化肥、农药,就连菊园里的杂草也不用除草剂,而选择人工拔除。这样生产出来的徽菊产品没有丝毫的药物残留,也就以生态的名义买出了每公斤两、三千元的天价,产品还是求大于供。高守清算是为徽菊的贡菊身份打响了名头。在他的菊园里,我也看到真正的“帝女花”。其花金黄,花辨较其他菊花稍长,盛开时如一金发女郎般,即让人艳羡,又高贵无比,与徽菊的乳白色不同,浑身透出一种帝王气象。
  在他的菊花园里,特地列出两垄地来种植各式各样的菊花品种。那些菊种是从世界各地引进的,红黄绿橙,应有尽有。一走进这样的菊园,仿佛转身在万紫千红的菊花洋中一般。香气,或淡雅,或浓郁,芬芳袭人,让人引不住掏出手机相机,摁动快门。一些爱美的女人,更是要寻了一两个人,熟悉或陌生是不打紧的,充当起她们的摄影师来,与每一朵娇艳欲滴的菊花挨个儿合影。这时的菊花享受着明星的待遇。甚至比远甚明星一筹。因为它们只展现娇美,吐露芬芳,却从不拒绝。
  徽菊与滁菊、杭菊、毫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随着市场的逐步稓温,徽菊在生产过程中的药物残留成了一道难以治愈的伤痛,影响着它外表的美丽。在歙县,休宁,太平,黟县,祁门等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在努力破解菊花病虫害生态防治难题。高守清的徽菊基地走在了前列。这是值得称道的。可以肯定地说,种植和加工良心菊花,徽菊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才是它应该去走的路,才是正道。

  2013.11.20日晚,伟民于休宁金色华府租室。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问政山笋

  说起来惭愧,作为歙县人,至今只上过一次问政山。或许是第一次的登临,那些茂林修竹的模样并没有超出我的想象达到让人惊艳的地步吧。人的意识行为,大抵带着目的。任谁也不会把一分感念搁置在自己并无十分兴趣的事物上。
  包产到户的时候,我家分到了一片比同村人都要大很多的竹园。之所以大,是因为竹园在高山上,离家远,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一到冬天,孕育冬笋的时候,整片竹园就会被邻近竹园的人家翻个遍。父亲去一次竹园,回来的时候大多两手空空。母亲一问知得原由,便难免窝着一肚子气,却又不能整天守着。竹园尽管大,却抠不出一家人的生计。父亲总说,山野之物,人人拾得,随它去吧。好在总有落网之鱼。一到春天,在那些翻起的新土上,总会探出一些笋头来。
  春笋生长时节,却是一个皖南农村最繁忙的茶季。关乎生计的大头——春茶采摘了。父亲变得繁忙起来。农家人是搁不下一丝一毫的收获的。那些日子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花上一小时赶到竹园,把一些歪斜模样的笋儿挖了背回家当菜吃。在一些长势良好,笔直挺拔的笋儿边上插上一根小柴棒子。这小柴棒有个讲究,意思是代表主人家已经注意到这根笋了,其他的挖笋人——只要是良心未泯——就不会对它再下手。好在农村人淳朴,虽然免不了偷偷摸摸的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却依旧遵循着一个村的习俗。
  笋,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是熟悉不过的。可这样熟悉得就像多年老友,每年定期而至,相约唔面的竹笋,却在不经意的时候,成了一道名菜,一个徽州特产,而被国人知晓并赞许的,却只有问政山的笋了。
  我吃过问政山的笋。要知道,一根模样无甚变化的笋,只要贴上了问政山的标签,价格就会贵上不少。上涨幅度,少则三成,多则五成,甚至成倍。奇怪的是,依然供不应求。后来才知道,这些笋,普通市民需要,而一个县城的大小饭店更需要。那些在春天里,寻着名气来徽州府所在地探古的人群,问政山的笋成了他们必点的一道菜肴。似乎吃了这样的笋,自己也就“问政”了一回,从此心清志明,生活和工作就有了方向。
  不知是一座山赋予了一根笋的名气,还是一根笋成就了一座山的名头。说起问政山的由来,大抵有两个出处。一个是汪华(公元587年——649年),隋末大乱时,汪华起兵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官拜歙州都督、越国公。被徽州人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在休宁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前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而这吴王宫就位于现在的休宁县景区万岁山的古城岩,也就是当年汪华的府邸所在地。后来汪华迁邸入歙,见歙东一山,蜿蜒绵延,修竹成林,晨起则雾云飘渺,仙风道骨。夕下时霞光漫布,幻化如梦。于是便按万岁山之布置,修建亭台楼阁,名为问政,意在心绪纷乱时上得山来,净化心胸。另一种说法是,徽州府一知府探得山上有高人隐居,不时前往交流心得,学习了不少施政策略,后来便以问政二字为山命名。
  时间过于久远,即便是天天住在山上的村人也是无从知晓山名的由来的。汪华也好,问政的知府也罢,他们的行迹或作派,让一座山顿时伟岸高大了。而大儒朱熹更在山脚建起了紫阳书院,授业讲学,后来这里成了知安徽名学府歙县中学的所在地。那一声声唐诗宋词的吟读,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断绝过。一座山天天闻得经史子集,便也才气横溢,学富五车了。自然,这是我思潮飞絮般的臆想罢了。
  土地是温厚的。它的所有,都会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下长出你想要的果实。问政山也一样。厚实的红瓤土,长出的就是“白壳苗”。“白壳苗”是竹笋的一种,另一种叫做“乌头冲”。乌头冲,笋壳乌黑,品质粗糙,香气大减,虽可食用,却非笋中上品。白壳苗则与之相反,笋壳褐中带红,去衣后,笋肉洁白,淡淡清香沁人心脾。用徽州特有的腊肉炖食,或是火腿炒制,入口清脆,嚼之生香。笋乃山珍,却多纤维,食之去肠胃杂物,神清气爽。问政山笋,更以独有的味道而坐上了徽州竹笋的头把交椅。
  我在歙县县城求学的三年时间里,还是一个皖南农村物质生活从匮乏转型到温饱的时段,由于地域关系,问政山笋自然成了我可以经常食用的佳肴。只是我却并不知道,这笋在久远时代就有了神力附着,只是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点燃了导火索的花炮,一下子冲上云霄,盛开惊艳的色彩,让久居其间却不知其名的人们也跟着惊艳一回。
  一道山珍能有惊人魅力,是与一个喜欢到江南游玩的乾隆帝分不开的。康乾盛世,虽在后来的历史中被点评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繁盛时代,但在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的时段里,作为那个时段的统治者,心中的那分洋洋自得,却是可以理解的。乾隆帝喜欢江南秀景,数度踏上江南地域。一个徽州自然也在其游历的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套用一句唱词——爱恨就在一瞬间——弘历经徽州府衙前走过,随从问道,可要通知当地官员?弘历道,不用,欲知我民风,自当微服私访为妙——在这里我还是要为乾隆帝的微服私访击掌叫好的——也正是这样的微服私访,他与徽州竹笋不期而遇。到了午餐时间,游历了太多地方的乾隆爷,腹中辘辘,一个小饭馆随意坐了,一碗饭,一碗笋,开吃起来。口在裹腹,鼻子也没有闲着,一份带着泥土气息的竹笋的清香,让一个吃遍了美食佳肴的皇上胃口大开,全然忘却了尊贵身份,好一阵儿狼吞虎咽,最后连笋汤也没有剩下。也许我的想象夸张了一些,可就是这样一次简单的邂逅,乾隆帝一高兴,就把问政山笋钦定成了年年进贡的徽州特产,成了贡笋。想来我的夸张描述还是站得住脚的。只是皇帝老儿这一吆喝,问政山出了名,问政山的笋出了名。
  问政山海拔不高,地域面积也并不大,入山山道在多年前还只能徒步登山,绵延起伏的山道,要是走起来却并不轻松,要想踏遍一座山,就算呆上一两周时间也难以达到目的。最近几年,当地政府的村村通工程,让一条公路通上了山巅,上山算是省了不少力气。可更多的登临者依旧选择了徒步的方式。在他们的心里面,似乎只有用脚去丈量过的土地,才会知晓蕴藏土地里的真正内涵。
  2013年12月1日,癸巳初冬的太阳驱散了连日的阴冷,透过窗户带进了许多温暖。我坐在电脑旁,思绪纵横飘散,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2013.12.1,伟民于七川。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259

主题

35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徽州甲酒

  大约一年前吧,在一次网页浏览中,见着一篇写徽州特产的文字,大多溢美颂赞之词。被称道的徽州特产就是徽州甲酒。
  说实在的,当时我的感受先是迷茫,接着是困惑,再就脸红耳热了。生于徽州,长于徽州,足迹也没有过多离开过徽州,字里行间也都在诉说徽州,究竟还有多少有关徽州的认知于我是空白的呢?我不知道。但相信,这样的空白绝不会少。即便是一个博学的徽学研究者,也不能自诩自己通晓徽州的任何物事或掌故。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少知而寻找托辞。那就是我是个不善饮酒之人,与我来说,天下名酒怕当百计千计吧,我又能认得几何。只是这酒偏偏冠上了“徽州”之名,无论如何推脱,那份耳热怕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减了。于是,便有了去徽州甲酒故里绩溪上庄一探究竟的念想。
  从地域上来说,绩溪现属宣城。尽管徽州人的心里从未把绩溪分割出去。这样的遗憾地还有一个婺源,属江西上饶管辖。提起绩溪和婺源,怕是每一个徽州人心头永远的痛吧。好在,人是容易忘却痛楚的,我的绩溪之行,始终洋溢着一种探寻的快感。去的当天,正赶上绩溪徽菜节的尾声。徽菜是徽州的一个代表,大凡徽菜名厨都出自绩溪。徽菜节办到现在已有五届,由此绩溪的徽州元素或者徽州情结可见一斑。自然徽州甲酒也在徽菜节上摆了摊位,一问之下,销路不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甲酒。装饰的瓶盒或青花,或暗红,简朴大方中,透着徽州典雅味道。边上有一个开了封的甲酒酒瓶,边上一行字:请君品尝。在我看来,怕是甲酒尚藏深闺,并不为太多人知道,故有先尝后买一招了。
  只是稍作停留,我们就往徽州甲酒的厂地进发。酒厂在绩溪与上庄的中间位置,清一色的沥清马路,宽敞平整。这几年绩溪的变化蛮大的。十来分钟后,车子住一处山坞一拐,停了下来。主人家道,到了,这里就是大源村。
  墙体上留下了太多岁月的斑驳和印痕。这是一个老厂子了,酿造的设备却崭新透亮。主人家介绍,采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膜过滤”,能够把好最后一道关卡,保证酒的品质。徽州甲酒是黄酒,家乡人称之为老酒。原料就是当地生产的糯米,酿造过程也与休宁五城、溪口等地的米酒无异,只是采用了不同的酒曲而已。从糯米的选料、蒸煮、加酒曲搅拌、发酵、过滤、灌装到最后的封存,周期就要百余日。在主人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地下窖藏室。第一眼见到那么多摆放整齐的小陶坛,像等待出征的士兵般,精神饱满地林立着的样子,给人的震撼是久长的。五年窖,十年窖,年份最长 的有三十多年。只是那样的酒数量较少,身份也翻了好几番,五、六百元的价格不等。主人家介绍,酒厂的原址原在上庄,不知什么原因,后来迁到了这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把徽州甲酒之名换了好几拨,一会儿叫个某某公社老酒,一会儿又叫做大源村黄酒。名儿土气,却应了那个时代的要求,想来也是时代的产物了。而更多的人却依旧叫它徽州甲酒。徽州甲酒实为徽州家酒,在徽商鼎盛时期,酿造封存后由外出沪杭的商人带出饮用。目的就在于要让这些长年地外的徽商们记住家的温暖,记住家的味道。在当地方言中,家与甲音同,后来就成了徽州甲酒了。
  这让我想起了女儿红。女儿红产地浙江绍兴,中国大文豪周树人、周作人先生的故里。当地的百姓人家谁家若是生了女儿,当年必酿女儿红,一直窖藏到出嫁时才拿出来宴请宾客。无独有偶,徽州甲酒就起源于绩溪上庄。作为徽州人是不会不知道上庄的。因为这里出了同样的文豪巨匠胡适。这里也是徽墨开山大师胡开文故里。自然还有一个中国顶顶有名的女才子曹诚英。如绍兴的风俗相近,上庄百姓也有为出嫁女儿窖藏徽州甲酒的习俗。上世纪一十年代,胡适与江冬秀大婚,宴请宾客的就是甲酒。佐以证明的是当时胡家的一份宴客菜谱,上面就标着徽州甲酒。只是我无从考证这酒是否为一山之隔的江家为女儿所酿的了。其实到了民国初年,全国战乱纷起,一般百姓能糊饱个肚子,已属不易,若非殷实人家,就算有那个心也少有那样的条件了。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上庄的徽州甲酒作坊还在,酿造业也没有停止。
  我是头一次来上庄。一个现存的古朴和曾经的繁华并存的地方。古朴,在于一条条数百年未曾变换模样的古石板路,在于一幢幢保存完好却写满岁月沧桑的老房子,在于一条经年不息的小溪,从青山白云处流泻下来,至上庄后变了性情,趋现平缓,人情味浓郁起来。水是有灵性的,它也知道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哺育这一方水土上的生灵。繁华,在于一个个纪念馆。曾经的胡开文墨厂,变成了纪念性的陈列室,原本振人身心的捣墨声渐渐远去,消逝得毫无声息。胡适孩提时代受母谆谆教诲的影像留在了两尊栩栩如生的蜡像上,三十六个博士学位在一张白得泛黄的纸上留下注脚挂在墙边……感人的一幕出现在了一条幽长的古巷里,一袭长裙,面容姣好的年青女子,接过白发苍苍老妪肩上的柴火,扛在自己的肩上,丝毫不去顾忌多刺的枝条会扯破靓丽的衣裳……这传统的流传,就像消失之后复又出现的徽州甲酒:消失的只是躯壳,留下的却是内涵,根植骨髓,再难磨灭。
  许多人都为曹诚英和胡适的爱恋击掌和叹息。在我看来,曹是幸福的,即便躯壳离去了,也把一座坟茔安放路边,等待着心上人回归故里时能够看见。她的幸福在于她不知道胡适已早她而逝。正因了不知情,心中才会留下念想,有了念想也就有了希望。或许,她更想与心上人也举办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手执家乡黄酒一一敬客。当然,自己也得喝上几盅,让菲红的云彩飞上额头。她在想象着自己当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新娘最幸福的女人。我们只是在曹诚英的墓前稍作停留,甚至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我们不愿让世俗的嘈杂打扰了才女的梦……
  回到绩溪,已是黄昏,没了回昱的班车。同行的友人提议坐火车回去。看看时间还早,便在火车站边上的一家餐馆,随便叫上两个菜,要了一瓶徽州甲酒,细细品尝。酒刚开启,清香扑鼻而至,等不得菜上桌子,便小呷了一口,一分甘甜,一分绵柔,像初恋情人迎面走来,带着淡淡浅浅的笑,又像远古空旷的旧房子里响起的清纯童稚的读书声。不及再饮,便已醉去。
  这些经历就发生数天之前,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研读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我是不必在这里绍介《镜花缘》的故事梗概,也用不着多费笔墨评点这部堪比《西游记》的奇书。我只在意的是该书第九十六回“秉忠诚部下起雄兵 施邪术关前摆毒阵”。这一章节里,有一酒保在向客人推介本酒店的招牌酒时,递上的粉牌上就有徽州甲酒。与摆在头把交椅的山西汾酒共列一处。粉牌上共列天下名酒五十五种,徽州甲酒列第七位。绍兴女儿酒列第四十四位。其实,排名的前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至少可以证明,作为黄酒的徽州甲酒当是于现在名气依旧很盛的绍兴女儿红是齐名的,为那时的人们所喜欢。
  最后补一句,《镜花缘》说的是周朝武氏之事,由此推定,徽州甲酒当始于唐代,至今已愈千年历史。徽州甲酒现在的主人叫叶来琴,一个静美端庄的女子,谈笑举止,得体有度,处处透露着徽州女人的味道。叶女士祖藉是歙县霞坑镇石潭,一个油菜花盛开的地方。自然,那里也盛开着酒曲花。粉红粉红的,一串串的小花朵,在一个春天里飘着醉人的幽香。
  2013.12.5日,伟民于休宁金色华府。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2 13: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