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歙县的资源优势为何难成产业优势
虽然歙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高度重视,但旅游产业产值相比丰富的资源,却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相比黄山、宏村等景区,明显差距较大。今年上半年,歙县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2亿元;而临近的黟县上半年接待游客达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4.1亿元,远远超过歙县,而黟县面积不足歙县一半,人口不足其1/4,遗产数量和文化积淀均难以与歙县匹敌。
那么究竟是什么制约了歙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呢?
北京大学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杨尚东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投资,不仅要在景区基础建设方面下功夫,还要做好景区的商业配套,让游客体会到景区完善的服务,符合其期望。在此基础上,加上媒体的宣传,才能保证旅游产业的发达。”
实际上景区建设和媒体宣传对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景区建设落后,就算媒体宣传效果再好,旅游产业也不会长盛;反之,如果景区规划合理、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又会形成口碑效应,提升景区美誉度。
更复杂的情况还在于,资源多是优势同时也是负担。据介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文化遗产稀少,但建成了五千年文博园,项目做的很成功。杨尚东认为,此类“空降项目”之所以能成功,究其根底,在于定位合理,重点突出。相比之下,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往往面临“丰富的痛苦”,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歙县遗产众多但特色景区缺乏,不利于游客形成记忆。雄村、许村、昌溪等古村落多以古建三绝为重点参观项目,景区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合力。再加上宏村、西递等景区都以徽派古民居为重点带来的冲击,这些资源的产业效率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文化旅游相关业态发展滞后也难辞其咎。歙县最有名的景区当属徽州古城,但在走访中发现,歙县古城内与旅游相关的业态寥寥无几,一些服装、日用品商店充斥在街巷两侧,与名人故居、博物馆毗邻。游客王心说:“一些好的景区里面卖的都是与当地文化相关的一些产品,或者是一些文艺休闲的店铺,但在这里却难觅踪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德耀在采访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之前在政府干预下,也曾有一两家经营徽墨歙砚的店,但后来游客少实在撑不下去了。”
歙县旅游黄金时期为春夏之时,其余季节旅游项目的缺失,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壮大。同时夜间娱乐项目的缺少也降低了该地的游览性,造成资源的浪费。游客王心说:“歙县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晚上没地去”。看来歙县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还要多多丰富夜生活。
075326h71z31133dijhc1z.jpg (297.7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2014-9-23 08:15 上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