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一点认识
中国古代诗学,实际上就是关于《诗经》的学问,因此,《诗经》是一部特别的文学书。在《诗经》研究史上,孔子是第一人。据司马迁考证,《诗经》编辑成现在这个样子,共 305 篇,就是孔子修订的功劳。许多学者比如胡适、冯友兰,也都认为是孔子修订了《诗经》。《诗经》是西周、春秋时期人们说话、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是统治者用以教化人民的教科书。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从《诗经》中找依据,以《诗经》为圭臬。
《诗经》的内容和作用,直接作为了孔子诗教思想的基础。孔子的诗教思想里,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相关论断见《论语》及其他著作):
第一,用之训练语言。孔子喜欢用诗说话,也喜欢劝别人用诗说话,最典型的就是要求儿子孔鲤读《诗经》,学说话。这实质上是要求人们要用典雅的语言进行交流。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连话都说不好,还能干什么呢?可见读《诗》对于训练语言的重要性。为什么读《诗》可以训练语言呢?因为孔子说《诗经》都是雅言,雅言就是那时候的“普通话”。孔子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读诗能“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学习《诗经》不仅能说“普通话”,还能增长知识。
第二,用于修炼个人修养。孔子是把学诗、学礼和学习音乐联系起来看的,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学诗是一个人修炼修养的基础。他与子贡的一段对话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子贡说: “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怎么样? ” 孔子说: “ 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快乐于道,虽富裕又好礼于人。 ” 子贡说: “ 《诗》上说, ‘ 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 孔子说: “ 子贡啊,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修养要像切磋玉石、打磨象牙那样精雕细刻,这样才能变成一个高尚的人。
第三,用于兴观群怨,教化社会。“兴观群怨”是孔子最重要的诗教思想之一,在中国思想史和文艺批评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兴”就是熏陶,是指用诗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启示,对情感进行感染。“观”就是认识,用来认识社会,主要是察民情、观风俗、知兴衰、明进退,“十五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都有这个作用。“群”就是沟通,就是言志,人们的思想感情、礼仪规范是需要沟通交流的,诵诗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怨”就是讽刺、美刺,用诗合情合理地批评社会的不良现象,规劝不合礼度的言行,《诗经》中的讽喻诗即是这类。“兴观群怨”反映了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特征。
第四,用于规范礼度。孔子非常看重《诗经》的规范作用。他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归正,也就是要合于礼度,合于中庸之道,无论是“兴观群怨”,还是抒发感情,都要做到合于礼度、合于分寸。孔子并不反对爱情,不“伪道学”,他只是认为要合乎礼仪,要有礼有节。他说,“关雎”就是一篇合乎礼节的作品,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感情恰到好处。
第五,强调学以致用。孔子不死读书,恰恰相反,他非常强调学以致用,强调社会实践。他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参加社会实践,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意思是: 把《诗》三百篇读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跟人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见他反对死读《诗经》,倡导活学活用。南怀瑾非常欣赏这一点,他说:“书读好的人,从政经验不够,就派他到外面多经历人情世故。回来还不能深入,就不是从政的大才,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第六,讲究借鉴迁移、触类旁通。活学,一方面体现在实践中,一方面还体现在“打通”上,能从一个方面联想到其他多个方面。在“八佾”篇中,子夏问“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是用素粉打扮的啊)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先有白底子,然后在上面好作画。子夏又问,礼是不是也是后起的呢?孔子说,子夏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什么意思呢?子夏从女子的美貌联想到绘画,又联想到学礼,按说是离原诗的意思越来越远了,可为什么孔子却大加赞赏呢?这就是孔子的用诗观。诗的原意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说明自己的道德理想。孔子用“触类旁通”(其实质就是穿凿附会)的方法,是要告诉人们,要成为一个君子,有令人艳羡的气度,就要先留出空白的底子,然后学礼,然后成君子。
由《诗经》的内容和作用,以及孔子对《诗经》的阐释,我们发现,中国古代诗学其实离“诗歌”很远,离“教化”很近。孔子是希望人们遵循《诗经》,从中学习雅言,学习礼仪,学习修炼个人修养,学习观察社会,学习社会实践,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君子,跟文学关系不大,跟教育关系紧密。以此观之,我们今天从事诗歌教学,恐怕也与此有关。当代著名诗人于坚说得好,“其实你清楚,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君子,这既是一个诗人的追求,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做教师的,更应该通过“诗歌”,把学生教育成“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