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镇地处歙县南部,距歙县县城14公里,为安徽省发展改革试点镇。总面积90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大阜村、北岸村、金竹村、蔡坞村、五渡村、七贤村、占淇村、呈村降村、显村、白杨村、高山槐棠村。总人口27000人,黄山市通往江浙沪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大动脉——徽杭高速公路、黄千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为中国四大名菊之一的“黄山贡菊”原产地,故享有“中国贡菊之乡”的美誉。 北岸镇是黄山市徽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古徽州文化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品位极高,拥有潘氏宗祠、吴氏宗祠、风雨廊桥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作为散落民间的徽派古建筑物构件交易市场——北岸古玩收藏品市场也吸引着大批的古玩收藏爱好者纷至沓来。 北岸吴氏宗祠 北岸又名北溪,始建于宋。四周青山环抱,棉溪河西流过村。村中大多数为吴姓,供泰伯为传姓始祖,仲庸为传代始祖。这里有上百座的古民居及明清古街巷,石板铺路马头墙是其突出的风格。徽风淳厚,徽韵悠长。宏大的砖雕门罩,坚固的豆子石屋基,布满吉祥花案的阁子门窗向人们诉说着它惜日的辉煌。 村中央座北朝南的是建于明代的吴氏宗祠,重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占地十余亩,系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宗祠。完整的五凤楼门庭,三进五开间的宗祠,在皖南也是极为罕见的。吴氏宗祠内有青石栏板镌刻的西湖十景,洗练精致;百鹿图通景若隐若现,千姿百态,享誉中外;五十三件历代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 吴氏宗祠建于清乾隆末年,道光同治年间重修,是由吴氏族人吴士度出资二十二万两白银,集资二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两白银建造的。吴氏宗祠建筑风格宏伟壮观,内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是徽派三雕的杰出代表。 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门庭为五凤楼,八自墙须弥底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亨堂之月梁,楹柱粗硕宏大。檐前由黟青石栏、望柱头刻有石狮。栏板六块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柱,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相接。七方栏板刻有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十三块栏板组成。望柱上饰以石狮,栏板上镌礼器,亦极工丽。 歙县北岸廊桥 建于徽州歙县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大概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也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建于清代中叶。 该廊桥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东西两面长廊墙体装饰各有千秋:其东侧廊墙上辟有8个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砖砌成龟纹或梅花纹图案;其西侧廊墙则辟8个花窗,窗孔镂空造型为满月为古瓶为树叶为葫芦。跨河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巨门可以开关 ,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 长廊内分11 间,沿墙均置坐凳,只有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当然是有别于其他坐凳之人的乡绅贵人的雅座了。 位于安徽歙县北岸村边棉溪河上,明代万历时始建,清中叶大修,桥身石砌,三拱券,分水墩前部呈半圆形,在古石桥中颇少见。桥上建廊,砖木结构,长33米,宽4 .7米,廊内11间。北门额上书“谦庵旧址”、南门额为“乡贤里”。东侧中间有佛龛,其外壁题“北溪毓秀”四个行书大字。墙上砖砌梅花纹、龟纹等8个大方漏窗。西侧墙上则砌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样式的8个风洞窗,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廊内两侧没坐凳。西墙北端第二间还辟一装有“美人靠”的敞窗,临窗内廊上部装方格天花板,对窗悬“溪光山色”匾。北岸廊桥集独特的徽派建筑艺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于一身,是徽州廊桥中的优秀作品。 大阜潘氏宗祠 潘家宗祠位于黄山市歙县大阜村,这个隶属歙县北岸镇的小村在徽州是个相当不起眼的村落,只有在大比例尺的歙县地图上才可以找出。但在二百年前,由于它地处府、县城到深渡的公路边,在崇山峻岭的徽州算是交通相当便利的位置,所以很早就孕育出簪缨望族与商贾世家二位一体的 宗族。 潘家宗祠 始建于1585年,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时重修。三进。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中进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后进高出地坪1米多,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天井池内有一汲水井,种植桂花树。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精美。1986年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历史人物:潘世恩(公元1770-1854年)状元出身,官至宰相。道光十三年至三十年(1833-1850年),先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任职前后长达17年。他富贵长寿,享尽人间荣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人称“四朝元老”。潘氏家族在清廷六部九卿百官(文官)都有人做过官,当时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潘世恩80寿辰时,道光皇帝赏赐其孙子潘祖荫举人,孙子也官至宰相,因此大阜村“小小大阜村,爷孙宰相村”
金竹村
金竹村共有391住户,1008人居住在半山腰上。地处偏僻,却因盛产徽州贡菊而闻名遐迩。传闻,清光绪年间,京城红眼病流行。皇帝下旨遍访名医名药。徽州知府便将金竹村的菊花干送到北京,治愈了很多老百姓的眼疾。皇帝龙颜大悦,要徽州府年年进贡金竹村的菊花。从此金竹村的菊花成了朝廷贡菊,名扬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