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作品破陋习才能为人民立新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艺产品大大丰富了,但称得上精品经典的似乎不多;人们在文化享受上确有很多选择,但实际选择时还是有些踌躇;一些影视剧在票房、收视率不断蹿高的同时引起吐槽声一片,有的还对簿公堂……问题的出现当然有多种原因,是客观与主观、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任何原因都掩盖不了一些文艺作品脱离了人民、远离了生活、偏离了文艺特性这一根本原因。因此,文艺服务人民,必须破除功利之心、浮躁之气和因袭之风三大陋习。(1月19日《安徽日报》)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记得,当时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往往很单一,要么安静地独处一室读书,要么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要么就去附近的公园来一次独步,即便是有了热恋的女友,能够选择的休闲方式也无非两种,一个是看电影,再一个就是去压马路。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休闲方式单一的年代里,人们却获得了精神生活上极大的满足感。我们现在去追忆过往精神生活的满足,不是想时光倒流,更不是回到过去那种物质匮乏、生活选择单一时代。而是借此剖析那时的文艺作品究竟能有什么魅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这里笔者想借助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小说——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人生》,作为解析的着力点。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高加林和黄亚萍,一个代表了当时农村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代表了城市情窦初开的女青年形象,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迥异,当两个人因为机缘巧遇走到了一起,于是作为一部小说独有的情节跌宕也随即开始。两个主人公相处期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纠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命运的循环与颠倒,共同组成了这部经典之作的精彩和过人之处。
之所以说路遥的《人生》精彩,除了路遥对于人生的深刻独到的感悟,还有其对于时代发展脉搏冷静而又清晰的预见。作为一个刚刚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和融合也刚刚开启,很多人包括当时的官方也无法预见乡村与城市之间,究竟能够融合到一个什么程度,其中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因此,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社会各方面广泛而又一致的欢迎。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八十年的作家,路遥已经预见到了乡村与城市融合之间,一定会发生很多或悲或喜的精彩故事。直到今天,高加林、黄亚萍还有刘巧珍之间的故事仍然还在不断的上演,不断的在提醒着时代的每一个人,同时也在也警示着每一个人。
《人生》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成为至今仍为人民群众称道的精品力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路遥本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功利之心,只是凭着作家对于时代的责任和良心,进行纯粹源于生活、不负时代的创作;再则,面对作品发表之后的各种荣誉,路遥本人依然过着属于自己的清贫生活,远离喧嚣远离浮躁,继续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搞创作;还有,路遥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被以往的“经典”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和感悟,沿着时代行走的路径和步伐,进行大胆的创作和创新,由此,他的作品才独具时代的穿透力,直到今天仍然被人民群众奉为经典佳作。
综上,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如果不能破除功利、浮躁、因袭的陈规陋习,如果只在自以为是的窠臼中坐井观天,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具备时代的穿透力,更别谈成为传世经典之作了。因此,文艺作品及其创作者,一定要胸怀时代,着眼人民,摒弃功利、浮躁的心态,大胆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群众的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