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225|回复: 0

感悟:从柴静的成长 看教师的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8万

积分

版主

资深记者

积分
85984

帅哥勋章原创先锋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

发表于 2015-4-7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15-5-2 19:09 编辑

感悟: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3年,柴静出版了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的作品《看见》。该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这本书中人们看到了柴静成长背后的努力和坚持。柴静的成长经历,也给我们青年人很多启示。
跟自己较劲
     教师的成长需要柴静那种“接近自身极限”的那种韧性与挑战。柴静从小到大都是班上最普通的孩子,只喜欢在本子上抄诗词,“他不跟别人竞争,但跟自己较劲。她的从不懈怠,并非来自外界的‘期待’或‘要求’,她只为自己内心的标准一日一拱卒。”柴静的一些经历,我们身边的教师可能类似的也有。只是,我们在平日极其平凡的课堂、作业批改、琐碎的班务工作中热情很容易被耗尽。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愿望,我们只是太注重眼前所谓的“成功”----一个公开课的圆满,一次评优的落实,一个奖项的获得等。对于这样“成功”践行,很容易满足,甚至自己给自己“封顶”了。
一些年轻教师也是容易一味地眼睛向外。对于专业而言,过多的教师培训留下的名师意识,不但不能使我们在内心真正树立榜样与引领意识,反而容易产生为难与自卑情绪。我们不能够对自己专业发展做出规划,我们太多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好多是自己的真正的东西。我们习惯着“参考书”上的本本课堂,过多地沿用着像“课程表”那样的程式化生活,内心似乎寂静得如“一潭死水”。因为我们容易“满足”,容易“妥协”,容易“放开嗓门”,容易“阳光微笑”。。。其实这些,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那种源自内心流淌的东西。
心灵的荒芜,不是一句空话;精神的贫瘠,也不再是句妄言。在日复一日的习惯中,我们很难有着自己的成就,反而年复一年的成旧了自己的“教师形象”。我们实现了好多自认为的“成功”,但我们短暂的快乐很快地消逝。我们更多地追逐别人也再追捧的东西,我们忘了自己的当初,看不到自己的原点,更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下一站”。
“不跟别人竞争,但更自己较劲”启示我们更多地要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发展自我;这也是一种回归自然中的我”。我们需要回归一种“简单的思维”:简单的生长,朴素的生活,也许真正是一种自我的需要,专业领域也不例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她身上有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同事们这样说她。“她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意志力最强的人,一般人被围于城中,往往试着爬两下城墙,被上面扔下来的石头砸痛了就放弃了,但柴静不是,她看到一条路堵死,不会绝望,而是会继续搜索,往往找到别人没留心的隐秘出口。”她的同事郝俊英回忆,有段时间《新闻调查》里权力监督这种硬性选题不好做,大家情绪受挫,想“凑合凑合”,柴静却不,立马转个防向去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者、重度精神病者、犯罪流浪少年、因家暴杀夫的女犯。。。她终于让那沉默的群体上了央视屏幕。这种有着自己切实地努力,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最大接近的行动,充实着自己,充盈着心灵,获得了幸福。
就此而言,教师专业成长最为需要一种自我挑战、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劲头。“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与你朝夕相处的自己。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精神圣地,对于教师的专业领域的发展,确实需要,也很重要。“她只为自己内心的标准一日一拱卒”----这样日践日行的你,还怕什么目标不能抵达?
实干与求真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柴静那样的“实干”与“求真”。柴静说过,她自己做不到圆滑,她只能、更是必须对大众负责。作为记者,她不会争着第一时间把报道写好,而是一点一点地逼近真相,让观众看到一则真实的新闻。柴静说过一句真言:“不曾长夜痛苦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柴静曾以自己单薄的身躯勇于接受一个个最为真实的世界。为采访被超期羁押28年的人,夏天大日头下,她步行5公里去山里看守所;要找失踪的贩卖假古董的犯罪嫌疑人,她深冬坐车去江西,半夜车熄火了,她冻得哆哆嗦嗦在后头推车,身上都是泥点;为了找被戒毒所卖去卖淫的吸毒女阿文,她在垃圾一直淹没到小腿,皮条客出没的小巷里一家一家地问;汶川地震,她坐在村民摩托车后座上进灾区采访,采访结束后回北京,她的胸脯和胳膊完全变成棕褐色。。。
柴静用自己真实的行动接了地气,参与了世界,长天大地,用力摔打自己,她身上的娇气被一层层剥下。在她的眼里,只有在失败感中生活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她实干,不喜欢只把志向挂在嘴边。回看自己身边的年轻教师,对自己专业的成长,会出现三分钟热度现象:听一次报告,制定一个计划;观一次名师课,会几宿没有睡意。但终究会过上一段时间,就扔下了计划;翻来覆去和名师比较几回,认为自己没有那些天赋就此搁浅了。
不妥协
教师大都喜欢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教书。可是,他们费尽心思到位后,却忘记了自己应该继续前行。更多的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岗位上重复着自己,枯竭着心灵,教书的不再读书的大有人在。眼界只是盯着自己的小圈子、小利益、小实惠,没有大的眼界,更没有大的气魄、长久行动。甚至在自己的岗位上消极怠工,疲于应付,不思进取,甘于落后;职业倦怠感怎么不日渐增加?
柴静没有这样做。她来到央视,面临着新的挑战,一直一不服输的心态在应对,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节目,往往是连续加班,从不放弃。为了不让自己放松前行,她常会对自己说:“不信咱们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们到底要做什么?”这些发问,同样可以拿来问问自己:当初你刚入职的时候的激动还有没有?第一次走进讲台的幸福感还有没有?面对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笑脸的时候你的那份责任感还有没有?我们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和自己的妥协;我们最大的可能是日益麻痹了自己;我们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失去一种梦想的力量;我们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失去心灵成长的自由。甚至我们不再敢于真实地面对自己,更不用说能够找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了。喜欢柴静说的一句话:“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去有可能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善良与罪恶,人性与兽欲不断交织不断干戈的过程。”
勤动笔
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需柴静那样有着“看见自己的足迹”的力量。用心记录自己成长的感动。《看见》是柴静十年工作成长的足迹,也是她是十年工作的积淀。几十万字的书稿,一定花费了她好多时光好多心血,她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厚实的答卷。这也是她个人的文字魅力,个人的文化力量。就像我前几年听说过的一句话,好的教师不仅能读,还要能写,这倒是真的。读多了,读勤了,还要能够思考,还要勤于拿笔来写。读写实践很是重要,对于年轻的教师。这让我想到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他们虽然经常遇到一些可以记录下来的工作反思、教育案例等等,可是,有的人会熟视无睹,有的人会懒于动手记录,因此长期下来,自己的业务荒废了,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厚度。
教师懒得动笔,可能真的能够罗列一大堆原因:一是总觉得时间太紧,上完课,还有着好多作业要批阅,如今的孩子也不是太听话,还有每天处理的学生纠纷和学校发生的应急事件,似乎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很少。二是觉得学校生活很是单调,每天按部就班从教室到办公室,从学校到家里,没有好的东西可写可抒。三是觉得职业倦怠,身心疲惫,当初的热情早已耗尽,再加上周围所见到的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清贫的身份也就很容易导致一清二白的精神状态。四是对教师职业平凡性事业型的认识不足。清水衙门没有轰轰烈烈的“暴晒点”,没有灯光霓虹,没有立竿见影的收效与成就感。五是“心气”不足。“在左手一位律师,右手一位心理医生,人人感到“压力山大”的时代里,教师更不例外。来自升学考试所授学科竞争压力,来自家长过高期望带给的压力,来自单位领导和制度无形的施压等等。还有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报道教师负面信息的较多,新闻媒体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对阴暗刺激一面过于挖掘,使得人误认为整个教师全体或整个社会“正气不足、邪气有余”。
诸如此类原因肯定不少,不能一概而论。一句话,心里不清净、心灵不宁静,就不能够动笔流淌自己的声音。
从某个程度上说,呵护心灵,激发正能量,可能真的是非常必要,也确实是时候了。如若不然,与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应着一个“冷板凳”的职业,“不进则退”的暗流会真的淹没每个教师。说真的,一些教师只是还能够在黑板上写写字,再就是抄抄别人现成的教案,平时真的很少思考专业问题,长期以往就是这样麻木自己、封闭自己,失去了专业思考能力,失去了自己一隅精神领地,失去了最为珍贵的内在的自我生长的力量。
“边学习,边工作,边思考,边记录,留下一份感动给自己,也把自己的感动留给身边的人-----”这是柴静让我们懂得的。“有些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柴静会用心地诉说。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的粉丝还是喜欢她的这样自我介绍。这个沉静燃烧地意象,年轻人真的需要。做一根根小火柴,朴素而安静,用心生活,用脑思考,并随时在教育生活中擦出火花,点亮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之梦,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业更伟大?  


欢迎使用签到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3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