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18-11-27 22:04 编辑
“复名徽州”不同于其他老地名的恢复“复名徽州”是让老子不再管儿子叫爸
4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引起强烈反响。文中提到:“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14日,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就此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该不该“复名徽州”?这一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对此,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网络投票,结果,参与投票的14973人中,有71.4%的人支持恢复老地名。尽管支持者占了大多数,但反对者的意见也很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徽州改名为黄山已有29年了,新的地名也比较老,在年轻一代心目中甚至有着更强的文化情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复名同改名一样,涉及成本巨大,没必要浪费资金。
在是否支持复名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徽州”对于安徽的重要性。熟悉安徽的人都知道,安徽省的名称,来自省内安庆府的“安”字和徽州府的“徽”字。它始于清朝顺治三年,距今已有370年历史。“没有‘徽’,哪来‘安徽’”的说法,即缘于此。另外,人们所熟知的徽文化,包括徽墨、徽剧、徽商、徽菜、徽派建筑等,指的就是“徽州文化”。同样推理,若没有“徽州”,哪来“徽州文化”?可见,当年将徽州的地名改掉,是犯了多么严重而没有文化的错误。
恢复原地名,算不算一错再错呢?事实上,复名早有先例。譬如,1994年,湖北荆州与沙市合并,改名为“荆沙”,因舆论质疑不断,当地领导实在坐不住,于1998年又恢复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荆州”原名。显然,荆州地名的两次折腾,所耗费成本极大,这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归根到底,是决策者太随心所欲,太肆意妄为。但是算一算成本账,这个错还是得改。假如是基层乡镇名称、城市街道名称的变更,因影响范围小,不妨将错就错罢了。但像徽州、荆州这样历史文化深厚,且影响范围甚广的地名,花巨资恢复是值得的,我们不妨将此视为一种文化投资。何况,这种文化属于本源文化,事关重大,比金钱重要得多。
另外还得强调,“复名徽州”不同于其他老地名的恢复,它不会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情结。因为,复名前后,黄山这一名称始终都存在,复名,只不过是将原来颠倒的顺序又改回来。29年前,黄山隶属于徽州,徽州改名黄山后,下设了一个“徽州区”——这很荒诞,好比父子关系的颠倒,父亲管儿子叫爸。我相信,年轻一代也不会认同这样的文化情结吧?
事实上,“徽州”不只是黄山人的长辈,也是整个安徽人的祖宗。这个伦理关系,无论如何也不能搞错。
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