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20-1-4 11:36 编辑
诺奖让读书走进更多人生活1 X. Y( N# m! S7 L0 @
1 _: P' F( b- L4 i* ^
评奖让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文学对人的一种召唤。每年一次的“诺奖效应”作为一种诗性的召唤和阅读提醒,让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离大众更近。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使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位音乐家。据媒体报道,这股风潮也刮到了图书领域:鲍勃·迪伦的相关作品销量在电商平台上一路飙升,库存严重不足,多家出版机构决定紧急加印已引进出版的有关作品。
4 y5 m2 x4 H( r) T4 w4 I
诺贝尔文学奖如同有力的推手,把获奖者的作品置顶到最醒目的位置,供世人观察和了解。诺奖公布后的10分钟内,当当网上“鲍勃·迪伦”关键词的搜索量已经过万,顾客浏览鲍勃·迪伦的《编年史》页面的次数增长近4000倍。面对汹涌的订书潮,一些出版社有些措手不及,纷纷紧急加印。有人认为,这是出版机构对诺奖的商业利用,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读书热潮背后也显示了公众对文学的浓郁情结。
多少年来,不论诗歌的处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学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迁,传播的方式经历了多少次革新,人们对文学的关注一直如初。不论是写短篇小说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坚持非虚构写作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现实主义作家莫言,还是着名唱作者鲍勃·迪伦,每一个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都成为人们关注甚至争论的焦点。文学这种人类文明和情感的表达样式,依然具有与众不同的感染力、吸引力。
文学的一个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大众性,它既属于“圈内人”,也属于大众。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文学也把人从狭隘的世俗世界中拉出,带入灵性的空间,带入诗意的境界,让人类的诗意情怀整体性联通。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学要干什么?文学要让慢慢变硬的人心重新变得柔软。从这个意义上看,“诺奖效应”唤醒的是诗心,折射的是文学非同寻常的强大感召力,对接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某种诉求。6 [0 b# Z5 d1 A% m) i6 ~# X3 _
i' V0 \3 }6 B. V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追寻,正是人们对优秀作品寄予广泛关注、进行深入研读的内在动力。评奖让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文学对人的一种召唤,也是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文化工程推进的一个重要契机。每年一次的“诺奖效应”作为一种诗性的召唤和阅读提醒,让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离大众更近。(李思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