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天堂虎 于 2010-3-19 12:54 编辑
吴山汪王庙始建于唐朝,在杭州七宝山大观台之麓。根据《志略•公牘》所言;“自唐时歙杭立庙,春秋致祭,载在祀典。”可知杭州吴山汪王庙与徽州本土的汪王庙历史同样悠久。吴山汪王庙供奉的汪华,是隋唐之际徽州人,生于陈至德四年(586年)正月十八日,殁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三日,享年64岁。隋末天下大乱,汪华起兵割据于江南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保障了一方的平安。唐朝统一天下,“至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令宣城长史铁佛献表称臣,即授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总管,封越国公……历代庙食江浙,有石碑刻越国公像。” 汪王庙建立后,其属性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初建时汪王庙仅为一名宦祠。《志略•祠祀》引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杭州府志、康熙钱塘县志、乾隆杭州府志所载,指出汪王庙“唐节度使汪华名宦祠也。高祖时以保障有功封越国,称王持节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唐朝以后,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封号的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汪王庙内汪华神座上的额匾是“六州屏翰”,两侧匾联则为:“自昔州闾资圣护,祬今稼穑沐神功。”有宋一代,尤其是北宋末、南宋,半壁江山,外患内忧,国家祭起神灵的法宝,用以稳定统治,而汪华保一方平安、归顺中央王朝的事迹正为统治者所需。据弘治《徽州府志》卷五《祀典•祠庙》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追封汪华为灵惠公。此后在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赐庙额曰忠显,七年封英济,宣和四年(1122年)“以阴相下睦寇”,即保佑平定方腊起义(睦寇)而加封灵显。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以能禦災厉加信顺”,乾道四年(1168年)进封信顺灵显英济广惠王,夫人钱氏追封灵惠夫人,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徽州太守赵希远“祷祈有感,奏易信顺为昭应”,理宗端平元年(1223年)郡守刘炳给汪华庙楼上匾曰“神光”。淳祐八年(1248年)改封昭应显灵英济威信王,十二年(1252年)改封昭应广灵显德英烈王,宝佑二年(1254年)改封昭忠广仁显圣英烈王,恭帝德佑元年(1272年)改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改赐庙额曰忠烈。汪王庙又称忠烈庙,其源盖出于此。两百余年间,汪华先后受封10次,其神力增添了平息寇乱、禦災厉、乃至祷祈有感神灵无边了。元代至正元年改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明初朱元璋立国时,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也效学宋徽宗编造了汪华神兵显灵,相助平定江南的神话,颁布保护汪王庙的禁约。榜文如下:“皇帝圣旨,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照得徽州土主汪王福祐一方,载诸祭典。本省大军克复城池,神兵助顺累著威灵,厥功显赫,理宜崇敬。除已恭迎神主于天兴翼祠祀外,据祖庙殿庭。省府合行出榜晓谕禁约:诸色头目官军人等毋得于内安歇,损坏屋宇,砍伐树木,拴结马匹,牧餋生畜,非理作踐,以至亵凟神明。如有似此违犯之人,许诸人陈告,痛行治罪,仍责赔偿。”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大正祀典”,规范民间祭祀仪式,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控制,令“凡昏淫之祠一切报罢。徽之所存惟越公及陈将军程忠壮公二庙。改封唐越国汪公之神,命有司春秋致祭。 ”这样,徽州仅剩下汪华与忠壮公程灵洗的世忠庙为合法的祠庙,享受国家的祭典。汪华在徽州诸神中的地位也达到至高了。
在造神的过程中,民众与国家相呼应,共同制造了神灵故事。据《志略》陈璚序:“汪王庙见于记载者若徽州,若乌聊山,若桃花岭,若吴山,子孙散处四方,簪缨相继,盖王之仁泽入人深,而庙貎亦因之而多矣。”环绕杭州与的徽州本土4座汪王庙,徽州民众制造了不少灵验的故事。其一是歙县乌龙山的汪华忠烈庙。明学士程敏政《汊川乌龙山越国公庙田记》
指出,该庙始建于贞观已亥(639年)。乌龙山地势险要,“据汊川之上,琅水东出,璜水南下,至此合而北流,底于浙溪。山形蜿蜒,沂流而上,峭壁断崖,皆黑色,不可正视,山因以名,而庙占其胜,故其神益灵而人尊奉之者不懈益虔。” “属邑之人走乞灵无虚日。”建立之初,忠烈庙就被神化。《志略》介绍,“王庙塑有二武士介两兵立于门首,土人谓之毛甘将军、汪节将军。毛甘者歙县人,汉建安之乱率家保乌聊。汪节者绩溪人,唐神策将军,家在大徽村,有神力。二人与王虽异世,民间特以有功故类而祀之。”汪王与守门神超时空的结合,增添了神秘色彩。其二是休宁乌聊山的汪王庙,“高二十八仞,周八里,西有四水合流,山上数石园而白,水中有鱼号为神鱼。人莫敢下网罟。有张姓者临渊偶羡。庄客探其意旨,取雷公藤为药焉,侵晨鱼皆浮起。土人咸詈张之饕餮也。张以为意起于己,未尝使彼药之,具疏控王庙中,后数日张与同庄数人皆死。”其三则是绩溪桃花岭汪王庙,“桃花岭有汪王庙颇具形胜。梁间悬一铁匣,父老传云明高帝尝过此,以签卜适得第一,匣中所封即此签也。”其四则是杭州吴山汪王庙,《志略》汪文炳序载其“访遇火德庙住持老衲为言:王庙灵爽素著。”又据张越《杭都杂詠》可知,汪王庙于“咸丰八年以发匪猖獗,效灵助勦,钦加‘襄安’二字。”吴山汪王庙汪华神位上所书封号:“历封襄安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唐越国公,”其中第一个封号 “襄安” 就是在“效灵助勦”太平军所得。这些神灵故事告诉汪氏族人和广大民众:汪华有保地方平安、扶助忠义、灵验等等的神力。在民间社会,民众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需要神灵的抚慰。在汪王的信仰中,国家与民众找到了结合点,这是汪王庙长盛不衰的缘故。
汪华具有双重神格,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汪王庙从建立之初便不归汪氏所独有,它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免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祖先的所在。汪王庙构建的斥资者既有汪氏的后裔,也有地方官或他姓。如汊川乌龙山汪王庙,“宋端明殿学士程泌建。本朝汪永庄亦公远孙,偕乡众修葺,又于庙之左买地为屋三楹,置守者居之又割田亩赡其用。” 绩溪“忠烈庙宋太平兴国五年知县事范阳卢远始建。……国朝载之祭典,有司春秋致祭。洪武丙辰知县唐昊新创殿宇。” 。除了前揭4大汪王庙之外,在徽州六邑各乡都有汪王的行祠,是为忠烈行祠。据弘治《徽州府志》卷五《祀典•祠庙》载,徽州六邑“忠烈行祠以祀唐越国汪公华,各乡多有之”。最著者歙县六所,休宁五所,婺源7所,祁门1所,黟县3所,绩溪2所。在这些行祠中,歙县“衮绣乡棠樾龙山,以宋孝子鲍寿孙父子遇寇于此,有感神应得脱。景定四年鲍氏因请立庙”。“县东新馆,成化六年里人汪斯端等告官重造。”休宁万安山忠烈庙“迄今岁正月十八公生日,有司致祭。弘治十二年庙毁,知县翟敬命里人张用伦等处置,助僧惠端重建。” 绩溪行祠“在一都外坑,国朝弘治初里人胡永安捐赀建。”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汪王庙还是忠烈行祠与宗族祠堂是有差别的。《五石脂》载:“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而以汪、程为著,支祠以数千计。” 这些数千的祠堂散布于汪氏聚居的村落。祠堂具有排他性,只归一姓一族所有,其构建也是排外的,不可能由外姓斥资建置。而上揭各县乡的汪王庙或行祠则是汪氏与他姓共有的。
吴山汪王庙与徽州本土的汪王庙、忠烈行祠一样,也是具有地缘、血缘的双重属性。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汪王庙“毁于寇(指太平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修复被太平天国毁坏的庙宇,《志略》篇首两序言的作者汪文炳
与原钱塘知县
陈璚登七宝山大观台考察,“见其地背江面湖,颇踞形胜,邦士大夫崇德报功有自来也。今鞠为茂*,非守土者之咎乎?爰约缙绅暨王支裔谋所以修复之,并辑王庙志略一卷。”“邦士大夫崇德报功有自来也。”“ 爰约缙绅暨王支裔谋所以修复之。”........(以上内容摘自上海交大唐力行教授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