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徽州城区岩寺镇十公里地的洪坑自然村,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犹如一座徽州文化博物馆。
查洪坑洪氏本姓宏.因辟唐明皇讳,易姓洪,始祖为江西豫章(今南昌)人。他们为避唐末黄巢起兵战乱,有文信、文行、演宗、保庆四公为首安身立命,于是携家带眷迁来万山丛中的徽州一处杳无人烟的山坳里扎棚而居,在他们眼里这是“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世外桃源,为着生产生活对外联系的方便,即以“洪源里”为村名(今之洪坑村),民以食为天,填坑造田挖塘蓄水耕种粮食,维持生计,繁衍人口。随着孔孟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相邻程、朱理学秉其衣钵继续张扬,似及徽州人稠地少,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困扰,读书取仕、亦儒亦贾、官商并蓄,便成了洪坑村一代代人谋求生活出路的必然选择。
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喜庆十四年(1849)的844年中,这里共举进士18人(其中状元。榜眼各1人)单人17人,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的,洪氏世科坊上捶有其名,和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237)的进士洪本仁牌坊,以洪莹状元厅、洪远家庙等虽已苍老破旧,至今犹存,这是该村历史辉煌的佐证。
洪莹状元乞归不仕的原因
洪坑清代状元洪莹(1780—— 1840),于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其论“国策”卷文,因陈言时弊中肯,深受嘉庆帝器重,特恩赐状元,委任翰林院编撰。不久,在朝廷群臣中却发生了一场轩然大波。御史花杰上书弹劾洪莹罪状,一曰其论“国策”卷文虽好,不属自身修,而是同乡徽州人、翰林院掌院学士戴蘅亨在担任阅卷官时,有弄虚作假任意包庇之嫌;二曰洪莹堂兄洪亮吉在位时,因上书批评朝政有欺君之罪,所以被谪伊犁,他们自有不可分割的亲情关系,自然不宜重用。嘉庆帝对此建言非常重视,经过周密调查核实,当即驳回花杰纯属节外生枝的谎言。指出:“朕自处洪亮吉之后,敢于进谏的人越来越少,对于治国安邦极为不利。现在应该肯定。朝臣向君主进言,理所当然,本份之责,言词过激应视逆耳忠言.不足以罪论处。”钦旨,洪亮吉应该无罪释放。至于洪莹与洪亮吉虽属堂房兄弟“事各有主,这何以株连哉!”洪莹论“国策”卷文,经过突查复默,仍然对答如流,“假设与猜疑何能成立伤人哉!”
不久,又有人又在上书弹勤洪莹论“国策”卷文,大谈吏治之道,其实污蔑君父,罪有应得。嘉庆帝阅后,拍案怒道:“朕为治国求言,言者何罪之有?再有无事生非者,当严惩也!’
自此,洪莹对于嘉庆帝的明智决断十分感激,官场险恶,令人伤心。由此不愿继续在朝为官,再三恳求皇帝思准解甲归田。
洪汉、洪远兄弟赤胆忠心为民
洪汉童年好读,又爱研究时事,为知府孙迂所器重。在明成化八年 (1472)中进士,铨授户都主事、户部侍郎,颇有政绩。弘治年间(1480—— 1505)洪汉奉命督查湖南、广东储备情况。通过调查,得知一些府县因灾害歉收,饥民云集街头,大有闹事之势。他上书朝廷奏免粮税数十万担,因而顺应了民心,遏制了事态恶化,故因功迁任云南参议。他在云南负责提督金矿和银矿时,一举裁汰了向朝庭太监进贡金银财宝的制度,直接上书皇帝,在严处贪官的同时,并令矿官将历年累积下来的金、银悉数入库,从而堵塞了矿官自留自用的漏洞。他的廉洁自守之风吹进朝廷,受到了大臣们的肯定,其做法亦被作为条例执行。众口一词:他是天子之官也。
洪远为洪汉从弟,少随兄学,有“同胞才子”之称,于明代十四年(1475)中进士后,铨授莆田县(今福建莆田市)知县,历任定县(今河南定县),交河县(今河北交河县)知县、均获美好改声。
莆田多豪富,其中有人日夜都有乞官梦,官富一体当然威风。以往知县多有收礼卖官之事,洪远赴任抵制,这股歪风,他忠告隶属要员,自此遇到这些人来,当即击鼓斥之,终于有人碰“钉”回去。在浚县,每年灾荒,民不聊生。洪远深入调查,给予赈济。有位中官(太监)巡访回京。洪远来赠礼品相送,知情百姓为之忧心,紧随洪远身后,明为陪笑中官荣归,暗保知县横遭不幸。由于洪远执政廉洁,又处处为民着想.最终受到朝廷器重。
有一年,洪远出任浙江巡事,时值嘉兴、湖州饥荒,他又开仓赈济。因善利政,被升御中,奉命巡视云南,圣旨刚到云南,倡乱十八案的苗兵,得知洪远爱国抚民之声,纷纷向当地官府投降。有人建议借机把苗乱首犯斩掉。洪远听了慎重其事地说:苗兵听我到来,已向当地官府归附,这是对我任职的信用,如果动杀,一负朝廷,二负苗兵,天地不容呀!苗兵归顺了,当为朝廷可用官兵了。洪远因不战而胜的功劳,被升迁为大理寺卿,不久,又被晋升为工部尚书。
洪远位居高官权重后,屡屡迄休归里,这是他深知高官必险之理,但朝廷不允。不久,朱宸濠大将因内讧产生,出兵袭击留都(今南京市)、洪远协同兵部尚书乔宇凤带兵征讨,因为操劳过度,而暴死官场。朝廷闻声,诏祭葬。谥“恭靖”。《明史》评论,洪远为人宽厚,有大臣之风。
洪亮吉的特殊贡献
洪亮吉(1746一1809)少孤贫,苦学习,24岁投入安徽学政朱筠名下校文,34岁被荐入朝廷四库全书馆任校对。35岁中举人,36岁为陕西巡抚毕玩幕僚,校刊古书词章考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年43岁中进士(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顺天府乡试问考官,又入上书房授皇帝曾孙弈纯读。嘉庆三年(1798)大考翰章,试《征邪考疏》,亮吉力陈内井弊政数千言。嘉庆四年,高宗崩,仁宗亲政,大学士朱瑾书起用供给,参修《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成,心情不悦,将告归,上书军机大臣,痛陈时政和吏治之弊,提出改革主张。书达成亲王,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被遣流伊犁。次年;京师旱,上祷雨末应,君命清狱囚,即传谕伊犁将军释亮吉回籍。自此亮吉闭门谢客,不涉世事,自号“更生居士”,赖以讲学与著书度过余生。
亮吉对史学、经学、音韵学、方志学颇有研究,尤擅地理之学,主要著作有《左传诘》、《洪江北全集》、《三国疆域志》、《东晋十六国疆域志》、《遣州水道考》、《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参修了淳化、长武、澄城、泾县、固始、登封县志和宁国府志等。此外,洪亮吉还有先尸步贡献社会反响较大的言论文章,这就是新中国诞生后,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 {治平篇)一课,其针对性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檄文,写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它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超前五年,又比我国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在全国第一届人大会上提出我国人口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早160多年。
洪亮吉无愧于一位关心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前途命运颇有建树的大学者,他在清代乾、嘉盛世时,就以视野宽广的洞察力,深刻阐述着当时社会已经潜伏着经济危机二—土地,粮食、住房与家族人口快速增长失衡的矛盾。这种爱国忧民思想的披露实在令人敬佩。由于历史科技的局限牲,未能提出具体的人类节育办法面无奈。但是究其{治平篇)一文不是正在呼唤人们尽快研究可行性对策吗?再说它与马尔萨斯(人口论)以战争、瘟疫采锐减人口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其意义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应予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