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发轫于黄山之东麓,奔腾于连绵的山峦之间,千年流韵,涛声依旧,千回百转,汇入钱塘江。它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试点,从曾经的水质“对赌”到今天的互利共赢,多项改革创新机制走在全国前列。“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21个省份、20个流域(河段)复制推广。
2023年6月,皖浙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开启第四轮试点。当年12月,新安江模式提格升级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了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呵护水清岸绿的美丽新安江 一水揉蓝,风物相望。美丽新安江,是选择,也是责任。 8月8日,歙县街口镇前山村,地处皖浙交界的新安江畔。时至正午,气温逼近40摄氏度,打捞船的甲板晒得发烫。汪寿根和余飞悦仍在江面作业。如今的新安江大部分水域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码头内湾、狭窄支流依然离不开人工打捞。“我们是街口镇‘水上卫士’协会的成员,协会45个人,都是镇里的退捕渔民和自备船主。”汪寿根介绍,“还有一点浮枝枯叶,做完再休息。”“从小在江边长大,对新安江有特殊的感情。”余飞悦说道。自2023年5月29日成立,该协会累计清理水域垃圾30余吨。 取样、水样混合、静置、分样……距打捞船不远处,皖浙两省的生态环保工作者正在开展水质联合监测。“每个月我们会定期开展两次,以便及时掌握断面的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歙县生态环境执法监测站站长程军介绍。与此同时,在监测船身后的鸠坑口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里,监测仪器每4小时运转一次,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正在“秀水卫士”平台实时显示。“截至目前,我们的监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程军说。 守护一江清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打通“梗阻”。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成集中供热公司、园区污水处理中心、高盐废水集中脱盐中心,实现供热、治污、脱盐“三集中”。2012年以来,该县累计新建(或提升)污水处理站点73个,新建(或改建)厕所1.5万余户。 精准“诊疗”。关停污染养殖场330家,收集处理餐厨垃圾21824.7吨、船舶污水2391.714立方米,设立农药集中配送网点128家,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回收率95%以上。 ……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目前,歙县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达100%,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创建勇探新路的创新新安江 点绿成金,“碳”出新路。创新新安江,是底气,也是勇气。 8月11日,笔者一行行走在石门乡竹岭村的万亩竹林,感受竹林秀美风光。“村里的空气能卖钱”,如今在这里已算不得新事。2023年11月,竹岭村以总价9900元转让出220吨固碳量。“祖祖辈辈只晓得砍竹卖笋,竹林里的空气居然能卖钱是什么概念,整片竹山都是宝啊!”护林员程加米笑称。1.5万亩竹林,超7万吨固碳量,竹林成“碳库”,青山变“金山”,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汇交易新路径初见雏形。 同日,在桂林国有林场的红枫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这里的100余亩林下葛根即将进入收获期。不与粮争田、不与林抢地,林下“生金”的故事,深渡镇大茂社区已然看到“钱景”。2023年,大茂社区与浙江某农业公司合作流转林地300亩进行云芝林下套种,一期100亩种植共实现村集体收益15万元,为社区居民增加务工收入近90万元。当前,二期200亩林下云芝共富基地项目正加紧实施。 自然禀赋优良、“生态家底”丰厚,推进“新安江模式”转型升级,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必答题。歙县以“两山”理念为统揽,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税绿新安贷”业务成为全省率先试点推出绿色金融服务,望丰EOD项目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纳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的项目。2023年,歙县成功实现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首创首成、连创连成。 打造诗情画意的文化新安江 江河东流,诗画入梦。文化新安江,是情感,也是归宿。 8月10日,在郑村镇潭渡村,黄宾虹故居修缮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入夜,以新安江为坐标,以七夕为主题的数场音乐会同步在徽州古城、杞梓里镇坡山村、郑村镇槐塘村举办。 作为徽州人的“母亲河”,新安江所孕育的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存下来的最完整的标本之一。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新安朴学等不胜枚举。如何让陈列在新安江沿线丰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考验着歙县的文化担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24年4月,歙县推出“一城”(推进高气质现代化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一江”(打造新安江诗画长廊)、“一乡”(绘就歙采缤纷和美乡村)三大百亿级项目集群,由点及面、统筹联动,以大气魄、大手笔、大规划推动文化要素风貌串联、整体成势。
以厚重的人文历史为背景,新安江畔、青砖黛瓦,一步入画,梦回千年。徽州村落千村千面,徽州民俗火热出圈。 既要挖掘地理价值和美学价值,也要发掘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此歙县创新推出“徽文化·大地艺术季”文旅融合发展新品牌,在品牌价值的引领下,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0场次,带动旅游人次60余万,实现旅游收入超2.5亿元。创建首个综合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歙采缤纷”,通过整合歙县原产地好货,建立线上、线下旗舰店,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目前已整合全县农产品和文创产品2大类共计200多个品类。通过与13家农业企业、2个强村公司合作,为“歙采缤纷”品牌提供供应链产品支撑。 如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一个个响亮的文化符号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记。 构建互利共赢的共富新安江 山水为卷,绿富同兴。共富新安江,是生态,也是生活。 汪国利是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的一名游船驾驶员,工作时常常眺望远处,江水如练、山峦绵延,曾是渔民的他觉得难以想象,“十几年前江里还密密麻麻都是养鱼的网箱”。从“低头打鱼”到“上岸就业”,汪国利的身份转变不是个例。2011年,歙县正式启动实施网箱退养工作。2020年,新安江十年禁渔启动,与此相关联的是全县2600余名网箱养殖户、1247名渔民转型之路。 “起初肯定不理解,不让打鱼怎么生活呢?”汪国利回忆。为确保上岸渔民生产生活有保障、有出路,歙县综合运用转产扶持、贫困救济、就业培训、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措施开展后续扶持,2023年以来,累计兑现退捕渔民就业扶持政策补贴8.6万元,推荐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1万元,开展技能培训41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