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壶俗
黄山及周围的茶乡,历来有敬供茶壶的风俗。所以黄山有句土话,叫“壶破扁担断——完了”。茶农一般在自家堂屋的香案上供只茶壶和一根缩制的小扁担。
传说明天启年间,山下歙县新任知县听说黄山云雾茶泡在壶中,祥气缭绕而上,并显出一个美丽的姑娘用舌尖采茶的图画。于是他进京献茶,但祥瑞之状没出现。皇帝认为欺君,怒斩了这个知县,又下旨徽州府,要把制造邪说的乡民处斩。徽州知府是个清官,不愿滥杀无辜,急到茶乡访查。一个老茶农告诉他,黄山云雾茶确实神奇,但茶叶要是谷雨当天采的谷雨尖,还要用砂壶、山泉水、栗树柴烧的沸水冲泡,缺不可。知府携带一应材料进京,在殿上一试,果然祥瑞之气中现出美丽的图形。皇上撤回了圣旨,使黄山一带的茶乡百姓免遭了一场劫难。茶农们认为上过金銮殿的砂壶、扁担是救命之物,特别把壶看得非常珍贵,因之茶乡自那时起就有供壶的风俗。
黄山除了有供壶的习俗,同时还有“挂壶认亲”的风俗,而这个风俗又是从对歌试婚的风俗演变而来的。传说,以前古历三月三,山中青年男女便点起篝火对歌,对上后女的便到男家住一宿,来年三月三抱着孩子到男家正式结婚。如果连对歌三年还没有生子的,只得进寡女村,一辈子不准结婚。后来这个风俗被一个俊美的茶姑打破了。这年三月三,茶姑对歌对上一个小伙子,却不肯进男家门。她对小伙子说:“要是我这一夜不能怀孕呢?你看寡女村有多少受苦的姐妹。”她从怀中取了一只茶壶给小伙子,说:“你要爱我,在谷雨那天把这只壶挂在茶园的树上。”谷雨那天姑娘们都在茶园采茶,又渴又累。茶姑说:“现在要有一壶茶解渴有多好!”姑娘们都打趣说:“除非天上神人爱上你,送你一壶水。”茶姑煞有介事地在茶丛中寻找,拿下了小伙子事先挂好的茶壶说:“大家快来喝啊。”姑娘们嘻嘻哈哈地喝起来,剩下的塞给茶姑,顽皮地说:“这是神仙的定情水,快喝。。”茶姑半嗔半嘻地说:“喝就喝,神仙敢来娶,我就嫁给他。”这时,那个小伙子走了出来,说:“谁拿了我的壶?”姑娘们更兴奋了,说:“原来神仙是你,茶壶当媒人,你快娶茶姑吧!”老人们认为这是天意,就让他俩结了婚。第三年生了个大胖小子。这样,大家都认为“挂壶认亲”比对歌试婚好,从此这个习俗就传承下来了。
黄山有关壶的习俗真多,其中还有“吃茶讲壶(和)”的风俗,又叫“吃讲茶”,也就是喝茶讲理,解决乡邻之间的纠纷。这个风俗也有一段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徽州,遇到程、鲍两姓纠纷、械斗。朱元璋把两姓的长辈请到军营,沏茶款待。因军营的茶具不多,两姓人等捧来茶具,大家不由得评价起茶壶茶具来,气氛缓和多了。朱元璋说:“你们的山是名山,茶是名茶,壶是名壶,争执械斗实在与‘名’字不相称啊。”两姓听了很惭愧,各自作了检讨。军师刘伯温站起身说:“乡亲们,这个‘吃茶讲壶(和)’使大家消气为友,真好。”第二天朱元璋大军离境,两姓夹道相送。从此“吃茶讲壶(和)”的风俗便传了下来。
除以上的壶俗外,黄山还有“以壶还壶”的风俗。黄山人珍惜的礼物是茶壶。这壶不管产在哪里,越远越珍贵。回赠的礼品除了同样有壶外还另有好茶叶。这个风俗据说始于明末清初,与金陵名妓董小宛两上黄山有关。第一次,董小宛是拜访雪庄和尚,切磋画艺,临走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图》和一只茶壶。说来也巧,小宛回去后,一个景德镇的瓷商知道她爱壶,就别出心裁地烧了一套半个鸡蛋大小的微壶送给小宛。董小宛二上黄山时,就把这套精巧的微壶送给了雪庄。黄山有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劈柴10年,孩子满月,雪庄又把小宛送给他的壶送给了孩子。从此以壶还壶,以壶作礼的风俗流行开来。黄山至今还流传一首民谣:“黄山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茶壶,人生交往薄财利,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山连心锁
华夏民风中长命锁、同心锁都是挂在脖子上,藏在箱柜中,是人与人之间心灵连系和感情交流的吉祥物。而连心锁挂在高山险峰之上,隐约于飘渺无形的云雾之中,使那份感情、那份珍爱升华到更加无比的高度,这大概就是黄山连心锁的内涵所在。这种风俗由游人移植于黄山,至今已近20年(80年代初始)。从美妙的情侣,到新婚燕尔的娇客,从青年男女到老年夫妻,从异性到同性,从中国人到外国人,上黄山结连心锁的人越来越广,这种风俗使黄山之游更加富于甜蜜和人情味。你要是初登黄山,就会在天都峰、蓬花峰、排云亭等绝险之处,发现护栏铁索上锁着一枚枚精巧的连心锁,有些系着美丽的红飘带。山风吹来,云雾飘过,给人一种神秘虔诚的感受。据说,把连心锁锁在绝险之处,以示双方的情感能够经得起任何艰难险阻,经得起考验。尤其是谈恋爱的男女,挂锁时非常严肃。他们依偎在一起,男方挂锁,女方捺锁,然后共同把拖着红飘带的钥匙扔下深谷,表示两心永结,从此不再回头。周围的游人常向他们表示祝贺。近年来登临黄山的游客中,不少情侣是专程上山举行这种“仪式”的。
徽州水口风俗
“水口”是徽州村落中带有玄学色彩的历史文化的展现。水口大多是在村庄的要道口,选择什么狮象把门、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吉祥地形,或挖河、或开渠引水,然后垒石筑坝,坝上植树,溪上造桥,道路旁盖上小亭阁、社屋、小庙,砌几个石栏、石凳,这就是关系村民命脉的水口了。
村庄多数位于水口内侧,也有相距一二华里的。风水先生认为:“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方众水的总出处”。人们建水口是为了人丁兴旺和积聚财富。有些村庄还会建起敲更楼或者文昌阁,祈求文运隆昌。旧时的村民对此没有不信;今天的人对此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所以水口树木茂盛,很少有人破坏。
水口的小庙,旧时供的是社稷神、五猖神、土地公公等。水口小亭是村民嫁娶、丧葬迎来送往的地方。当时民风淳朴,亭中备有茶水供路人休憩。当然,水口还有防卫、防风、蓄水等实用功能。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徽商的故乡在徽州,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但每个徽商的发展史都是艰辛苦涩的,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失去的很多很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做得生意,囝啊心肝肉;做不得生意,活鬼活孤幽。”旧时,徽州的大小村庄都有“子曰店”,小孩念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被亲戚推荐到千百里以外去学生意。而换个地方,十二三岁的小孩还在父母身边绕膝玩耍呢,而徽州地方家家如此,此种年龄已告别父母出远门学商了,难怪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但换句话说,正是由于这样的民风造就了雄飞中华商界300年的奇迹,出现了汪廷璋、江春、鲍志道、马曰诶一类的大富商。
长哭当歌徽商妇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大户人家的女孩没出嫁前,总是要跟私塾先生读几年书,出嫁以后丈夫外出经商,按时给家里寄生活费。较好的文学修养丰富了徽州妇女的精神世界,一旦遇到不幸,能把心中的痛苦哀怨编成词,合着那古诗词、古乐曲,悠悠地歌哭出来。既有韵律又有节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首首灰色的人生咏叹调。大多体现了孤灯支影的商妇无告的哀怨,有的成婚仅几天新郎就外出经商,就有了《送郎》一类的歌哭词。她们承受不住青春期长期的独身折磨,转而羡慕小户人家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夫妻生活,一首《宁愿嫁给种田郎》细微地表现了她们这种心态。有些失去丈夫的少妇,只有清明上坟,哀哀地一首《小寡妇上坟》诉说自己的悲伤。
今天来徽州旅游的人们,常为当年徽商留下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书院赞叹不已,但许多人会忽略旧时商妇所做出的惨重牺牲。游历在这些古代的建筑中,除感觉那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外,还有些许透心的凄凉。
徽州茶道
徽州产名茶,且历史悠久,唐代陆羽的《茶经》就有歙州产茶的记载,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松罗茶、黄山银钩享誉海内外。徽州虽然既产绿茶也产红茶,但这里人喜“绿”弃“红”。徽州人可称得上懂茶好茶,日饮不断,尤其男子。每日又分“朝茶”、“午茶”、“夜茶”。晨起洗漱完后,手持一杯香茶,闲步村头树下、庭院回廊,细聊慢饮。清新的空气,芬芳的香茶,舒心的谈话,是当地人健身的妙招。难怪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的说法,所以朝茶讲究个细品。午饭后却是酽茶一杯,用以清食健胃。午茶讲究个“浓”字。夏天,夜色来临,一把竹椅一把扇,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疲倦顿消。冬夜热茶伴柴火炉,融融暖意弥漫房屋,夜茶讲究舒心舒意。旧时徽人的茶礼非常讲究,俗话说:“上茶分三等”。客到,主人首先端上香喷喷的热茶。待贵客,或喜庆,讲究吃“三茶”,就是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大年初一、正月拜年、婚礼、新娘回门都要吃三茶。三茶又叫利市茶,大吉大利。给客人上茶,双手上为敬。如果是长辈给晚辈上茶,晚辈要起座双手接茶。茶满八分为敬,饮茶以慢和轻为文雅。徽州宴席,作兴以茶代酒。
徽州民间婚嫁,作兴以茶作聘礼,男方送礼叫“下茶”,女方接收许婚叫“受茶”。端午节小孩的八卦香囊里放有茶叶。徽州人沏茶喜取山泉水,隔夜茶杯不沾茶色。
“端锅相劝”
除夕吃年饭,各地都讲究几碗几碟,而徽州人吃年饭,却把菜放到锅里,连锅带炉端到桌上,叫“端锅菜”。平时亲友来了也吃端锅菜。
从前徽州出了个毕尚书。一年到山东任主考,一位马秀才的文章令他拍案叫绝,想点他为第一,但一交谈又觉得他有些傲气,点第一的念头也打消了。毕尚书的妻是个贤惠之人,听后,想劝丈夫以国家为重选拔英才,但又怕老头子听不进。这时正要开饭了,她急中生智把几个菜全倒进锅里,连锅端上桌。老尚书被弄得莫名其妙。妻子说:“如今朝廷重视人才,像马秀才这样的人你不用他,将来一得志必然与你有成见,毕家的食禄难保。所以为妻将锅端起来劝你深思。”一席话说得毕尚书猛省,就奏禀圣上,点了马秀才为状元。
过了几年,毕尚书的老伴也去世了,毕告老还徽州。行前将亲信送来的金银财帛装了20车带回养老。马状元奉劝他不要毁掉一生的廉节。老尚书没将此话放在心里。出城没多远,被马状元带人马拦住。马状元说:“恩师有人告你为官不清,我奉旨查抄,如果属实,将满门抄斩。”吓得毕尚书浑身冒冷汗。不料查遍20辆车子,全是砖头瓦片。这时马状元悄悄说:“恩师不听我劝告,只好命人将财物换成砖瓦,供你回去建宅。若不然,老师今天恐怕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毕尚书听了,感动得泪流满面,更加思念老伴,若不是她“端锅相劝”,不但自己斩首示众,还要连累家族。回家后,逢年过节都邀请家乡父老吃“端锅菜”,乡人仿效成俗。
观音灯会看砖雕
全国各地多在正月十五举办元宵灯会,而徽州特别,却在十三晚上举办“观音灯会”。它是由明朝砖雕艺师发起而传沿成俗的。这天晚上每家门前至少8盏灯,大户人家多达64盏。灯把门头和檐下的砖雕照得清清楚楚。砖雕上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等。人们一边看灯,一边欣赏各户的砖雕,并进行品评。它是砖雕工艺的竞赛,也是纪念“观音指路”的传说,反映了技师们对砖雕艺术的精益求精。
传说当年徽州有个鲍四,原来是个烧窑的。他看到徽商发了财,银子花得淌水似的,眼馋,便来了个“弃窑经商”。几年下来居然也发了财,并且成了徽州的首富。一年,他在江苏淮安修一条商业街,修街前在街头先建了个鲍四庙,塑了全身像。这时来了一妇人,手抱一只插着杨柳枝的瓶子,对鲍四说:“鲍老板,你有多少钱财,敢夸海口修一条鲍四街?你有多大德行,敢建庙塑像,受万民香火?”鲍四傲慢地说:“我钱财无限。”“哈哈,天下只有‘技艺无限’,哪有什么钱财无限?”鲍四要与妇人打赌。双方约定,妇人放朵莲花在地上,鲍四便放上一只元宝,看谁多。鲍四输了,元宝白送给淮安人,砸庙毁像;妇人输了,莲花送给鲍四街装饰街面,准鲍四建庙受万民香火。最后鲍四输了。淮安人就用鲍四输掉的元宝修了一条“莲花街”。鲍四身无分文,回徽州重又烧窑。后来一个人点拨他,告诉他那是观世音在教诲他“技艺无穷,钱财有限”的道理,还是好好烧窑吧。
鲍四猛省,从此安心在砖上雕刻莲花,烧起莲花砖。后来又在砖上刻花木、虫鱼、风景、人物故事。并雕观音像,这也是徽州三雕为什么观音像多的原因。鲍四的砖雕工艺形成了徽派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许多人才。为了感谢观音指引人生之路,和切磋技艺,吸收大众的反映不断提高砖雕水平,鲍四和徒弟们发起了观音会,一代一代传到今天。
寄亲情的米
徽州农村,腊月下旬家家做??,随便走到哪里,你都会听到“梆、梆、梆”的敲击声。??模,农民又叫它“??印”,大体上有“寿桃印”和“清明??”两类。前者是给老人做寿之用,后者是寄思亡灵所需。
“寿桃印”形状像桃,意思取于西王母蟠桃吃了长生不老之意。??模用乌桕和杨木雕成,普通的如尖嘴桃,还有桃叶。也有雕成双桃。桃蒂被美化成老寿星模样。桃形内造型有蝙蝠、如意、双钱、元宝、牡丹等,象征吉祥。后来制作更加精巧,如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和合、八仙过海等等。这些雕刻来自民间,质朴简练。寿桃??用籼米粉掺糯米粉,加甜豆沙或芝麻,入笼蒸后点上胭脂红,白生生、红艳艳,香气诱人,形态可爱。到后来,不但祝寿,甚至生儿育女、婚姻喜庆、馈赠客人、出远门作礼品,都要蒸制寿桃??,以示祝福。
“清明??”除用糯米,还用蒿菜、苎叶磨粉制作。徽人朱升不愿为官,由独子朱同袭职。朱同在明惠帝手下做官,明成祖夺取帝位后,逮捕惠帝手下的官员。成祖亲自审问朱同,说:“如果竹能为柴叶成果,我就免你一死。”竹子是从来不结果实的。消息传到家乡,徽州人取果的谐音,制出了竹叶??送到京城,朱同已死。从此徽州就有了清明吃竹叶??习俗,以寄托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抬阁和舞板龙
抬阁实际上就是抬着小戏楼的灯会、庙会活动。人们把抬阁四周用龙凤和鹤装饰起来,由四个粗壮有力的小伙子抬着,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站在抬阁上,扮演古代戏剧人物,像刘、关、张,杨宗保、穆桂英,只做动作不唱词曲。抬阁出游时,花灯相陪,鼓乐开道,锣钹断后。一行四至八架抬阁,串村游乡,相互比赛,热闹非常。
舞板龙是用木板接成长龙。板面上装有冬瓜形的灯笼,用纸糊成龙身,龙身内点上腊烛。在农村村镇按户按丁出入,俗称“一丁一板”。平时板龙一段一段细心地保管在各家各户,舞板龙时摊户拿出接成整龙。休宁回乡的板龙头和尾巴用木头雕成,而休宁县城海阳的板龙采用青的竹篾当骨子,糊上纸后细心描绘,龙形更加鲜艳夺目。
休宁传统庙会很多,有农历正月十八上溪口财神会、二月二土地会、二月初八马鞍山庙会、三月三牛福会、立夏和冬至小北门关帝会、四月初十万安水龙庙会、七月二十五城将军会、四月初八五猖堂庙会、九月初八临溪周王庙会,还有其他的年节,休宁的抬阁、舞板龙都要出游。
海阳五猖庙会
农历五月初一,是休宁县城海阳的五猖会期。这天,四乡八镇的百姓赶至这里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灾化吉。庙会期间还要游行,前边是锦旗开路,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的祭品马牛羊跟进,再后边是地方戏班、杂耍班。
五猖会历史很久,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没登大宝之前曾与陈友谅在徽州打了几年仗,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当了皇帝,忘不了他的皇帝宝座是士兵的尸骨垒起来的。良心不安,就下圣旨叫江南的老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因为士卒是五人为一伍的,所以庙中立“阵前阵后神祗五猖”要老百姓供奉。明代以后都改了几次朝代了,这供五猖的事江南各地早忘了,不知是徽州地处山区消息闭塞,还是徽州人怜悯那些尸骨无存的阵亡将士,五猖庙会在徽州一代代传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