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050|回复: 1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8万

积分

版主

资深记者

积分
85984

帅哥勋章原创先锋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

发表于 2010-10-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二叔

     笔者一早打开百度新闻,听说诺贝尔奖又开始评了。据外电报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4日宣布,被誉为“世界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以“对试管授精领域的贡献”赢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此笔者很是郁闷,泱泱大国何时才能出来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爱德华兹和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右二)及其母亲(左二)和儿子(右一)合影。
    此前对于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杨振宁教授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对于此话,杨振宁已经反复说过许多次,这其实与我们说的“总有一天”是一个道理,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盼力度,“总有一天”会把诺贝尔奖盼到手的。

    然而,美好的期待与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差距。中国人必须正视目前内地的科研成果与世界级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不拉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美好愿望也就只能止于想象中而已。
    时下,中国的科技界依然存在一些弊病。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出在科研体制上。当前科技界,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基础科学。特别是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变本加厉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背课文的工具,训练成一个个做习题的机器,统一的高考制度扼杀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天赋的“偏才”、“怪才”。显而易见,如果不改变观念,不革新体制,不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要想获诺贝尔奖只能是在梦中。此外,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后盾,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作支持,没有优越的科研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去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眼下国内科技界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造成中国的科研水平无法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学术泡沫。比如,有的单位制订了发表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奖励1万元之类的政策,有人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竟然一年发表了100多篇SCI论文。如果科研政策激励出这样的结果,那就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再者,有学者指出,我国的科学家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科研力量落后的重要原因。有人对中国的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进行抽样估测,其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尤其是合作精神在我国科研人员中比较薄弱,存在着不少文人相轻、难以合作的现象,这与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集体创造的趋势很不相称。当然,这其中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也有科学传统、科学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欢迎使用签到中心.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8万

积分

版主

资深记者

积分
85984

帅哥勋章原创先锋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当前中国的科研人员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造成中国人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重要原因。当下,国人普遍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节”,即一开始就以诺贝尔奖为追逐目标,把获奖的结果比创造的过程看得更重。于是,心态发生扭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如挖井人一样,挖几下不见水便易地重挖,结果换了无数地方终究也没挖出水来。而现实中不少科研工作者也挣脱不了功利主义的阴影,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利益考虑,鲜有人有志于献身世界的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的文明进步。如此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又怎能抛开私欲杂念潜心钻研真正做出巨大贡献呢?
    相反,西方人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态度却与我们截然相反——他们不逐名争利、甘愿为世界做贡献。“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这是诺贝尔奖创立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的两句名言。
    再看高锟。在他创立的光纤通信传输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之后,他才拿到这个奖项。整整40年时间里,作为这项成果的开创者,却比其他任何人都少想到诺贝尔奖,甚至不曾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高锟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对于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这话真是耳熟能详。例如牛顿、卡文迪、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普遍不看重名利和金钱,而醉心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反观如今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已经很少有这种为科学而拼搏、献身的精神,那种追求真理、真正的“科学的精神”的信念开始分崩离析,日渐消逝。若国人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作为真正的动力和追求,为名利而浮躁而浮夸,那么,冲刺诺贝尔奖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的“诺贝尔奖情结”,有人评论说,中国人应该学会更多的审视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更理性地看到参评诺贝尔奖终究是一场实力的比拼,中国与世界上的科技强国相比,在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人应该学会在国门大开中历练成熟,一边向世界学习,一边发展自己,不应夜郎自大,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不应津津乐道有“亲戚”获奖,从中找到那份自我慰藉,而更应该置身于全球化的氛围之中,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和他们所属国家的科教体制与机制中寻找并挑选值得我们借鉴的“教科书”。毕竟,一个谦逊而充满睿智的民族才是最具竞争力和爆发力的民族。只有不避讳我们的短处,真正以奋发进取的心态去分享华人诺贝尔奖的荣耀,才能知己知彼,脚踏实地去追寻和实现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最讲究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哪个科学家,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研究,真正为人类和社会的做出巨大贡献,是不可能得到公认的,也注定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因此,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学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切实创造有利于科学创新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唯有如此,不管中国本土20年内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都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否则,任何豪言壮语都将沦为空谈
欢迎使用签到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5 21: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