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二、徽州文化的现存
徽州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徽州文化的现存也是非常广泛的,最能表现的是大量古文物的现存。全市有地面文物5000余处,市县馆藏50000余件,藏品有玉石器、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竹木漆器、骨牙器、钱币、丝绸纺品、文具、书画、图书、契约文书、建筑雕刻构件等。其中市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14000余件,古籍50000册,明、清契约28000余张。另外,民间还有大量传世文物收藏。因此,徽州又被誉为"文物之海"。
在地面文物现存中,大量的最有特色的是古建筑的现存。据不完全统计,境内现有古建筑6700余处。古建筑中最多的又是古民居的现存,有近6000幢。蓍名的有:潜口明代民宅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将散落在各地的十座典型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的明代山庄。黟县西递村,该村至今仍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街巷布局依然如旧,建筑古朴典雅,被国内外一些建筑学者誉为"世界是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镇"。黟县宏村,这是一个建筑设计非常独特的古村落,人称"牛形村"。村西头的雷岗是"牛首",村口的两棵参天古树是"牛角"、前后四座横跨吉阳水的桥梁谓"牛腿",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为"牛身",环绕全村、盘曲流过家家户户的水渠日"牛肠"。村中半月型池塘是"牛胃",村南的南湖是"牛肚",整座牛形村充分体现了宏村人的聪明才智。宏村的承志堂,它是清代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幢房子雕梁画栋,描金绘彩,平面建筑面积达成2100平方米,有前后两进、9个天井、7座阁楼、136根柱、60道门、60扇窗;堂前有天井,旁侧厢房跨院,东有花园,西有鱼池。据说建房共耗黄金100两,白银60万两,光是屋里的对联与人头象描金就用去金粉5斤,可见建筑之豪华,可谓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最。屯溪的程氏三宅、程大位故居、戴震藏书楼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古民居。
古建筑中的宗祠以黟县西武乡南屏村为最。该村有宗祠2处、支祠3处、家祠3处,形成了清代祠堂建筑群。电影《菊豆》曾以此的祠堂作主要场景,很好地衬托电影的主题。歙县棠樾女祠(清懿堂)是徽州祠堂建筑上绝无仅有的,它专奉鲍氏女主。徽州区的"宝纶阁"集古、雅、大、美这一体,在古祠中比较罕见。牌坊建筑当首推歙县。这是中国的"牌坊之乡",现今尚存各式牌坊80余座。最蓍名的是耸立于歙县县城内的"许国石坊"(又称八脚牌坊)。它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重臣许国所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国石坊建于万历年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它由两座三间四术三楼式牌坊和两座单间双注三楼式牌坊组合而成,长11.54米,宽6.77米,高11.40米。雕刻精湛,气势恢宏。棠樾牌坊群则是牌坊建筑的又一典型。这里的七座牌坊在村口弧形按"忠孝节义"相向排列,其中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古塔主要有休宁海阳巽峰塔、歙县长庆寺塔、新州石塔、岩寺文峰塔等。古桥有屯溪镇海桥,休宁登封桥,歙县万年桥、太平桥、紫阳桥、祁门平政桥、仁济桥等;古庙有屯溪小龙山庙,黄山的翠微寺等;古亭有徽州区唐模的八角亭,西溪南的绿绕亭等。
地面文物现存中,还有众多的古遗址、古墓葬的碑刻石雕。主要有:歙县新州新石遗址,休宁岩前唐代窑址,屯溪西郊西周古墓,休宁商山戴震墓,祁门渚口郑之珍墓,齐云山石碑刻,黟县培筠园"碧山访友"碑和八骏、十鹿、桃园风光石雕,歙县新安碑园《余清斋》、《清鉴堂》法帖刻石等。
徽州文化的现存,不仅在古文物方面,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徽菜、徽墨、歙砚、徽剧、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漆器工艺等,都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都有新的发展。
现存的徽州文化的艺术的、高档次的、充实着非常丰富的中华古文化的、非常了不起的财富,徽州文化来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那时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在外谋生,或走仕途,或精商道,或仕商兼通,当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绰有余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贾之后,便投资故里,或建筑家宅、或购置田地、或修筑桥路、或捐资办学、或建祠堂庙宇、或树碑立传等,一来光宗耀祖,二来博取名声,三来修身养性。仅歙县在明代就有徽商投资兴建的祠堂、牌楼、佛寺、道观、桥梁、路亭等200多处。可以说徽商资本和官宦资本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
三、现存徽州文化的原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宝贵财富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岁月后,有许多地方保留很少甚至湮没。然而在徽州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却能有众多的现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究其原因:
(一)战乱少,对文化现存毁来性破坏小。徽州周缘崇山峻岭是天然屏障,由于它的蔽护作用,使这里成了许多战争年代里和平安定的净土,特别是明清徽州经济社会发达昌盛以后,这里除了太平军转战十年、朱富润(朱老五)入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和解放战争过兵外,其他无甚战事痕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始终没有\遭到侵略者的洗劫,这成了徽州文化大量现存的幸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