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长三角合作:“互动”带来新机遇
2008年09月22日07时03分
“泛长三角”于普通人而言,其背后的含义也许无法一下子透彻地明白。但当他们奔波其间淘金时,一个个故事则在精彩地诠释着这一概念的深意。
“上海给了我难得机遇”
手握上海滩响当当的茶叶品牌“汪满田”,牢牢掌控沪上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在去年与上海光明集团合作,组建集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茶叶生产销售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企业……对于一个从歙县农村走出来的小木匠汪智利而言,他从独闯大上海,到回乡创业,再到带领企业挺进沪上市场,光阴荏苒近十载,其经历划出了一条安徽人与“长三角”互通共融的生动曲线。
1989年,18岁的汪智利背起木工箱,怀揣50元,翻山越岭坐火车到了上海。头几年往返两地的途中,精明的汪智利发现“在上海售卖歙县的茶叶更能赚钱。”于是,他利用在上海学到的保鲜技术提升茶叶品质,逐渐打开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以家乡的地名“汪满田”注册了商标。
之后,在家乡创办汪满田茶场茶叶基地、兼并上海百年老字号茶叶店、和各大超市谈合作发展连锁店等一系列的动作,让“汪满田”渐渐“笑傲”上海滩。如今,借助大上海这块跳板,“汪满田”叩开了欧洲市场大门,成功进入瑞士,并成为全球零售大鳄沃尔玛的合作伙伴。“上海给了我难得机遇!”汪智利说。
据了解,目前,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中,安徽籍人员超过200万人,居各省首位。
“安徽成就了我创业梦想”
商晓波的名字总是与一些慈善活动联系在一起。从2003年出资8万余元为长丰县张祠医院无偿建造非典隔离房,到今年援建“5.12”汶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几年间,一个从浙江农村走出来的商人,连同他在安徽创办的钢构企业一起,因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而被人们所记住。
“合肥以及安徽这片热土成就了我的创业梦想。”商晓波的一句话,道出了浙商在皖投资兴业,带动素有历史渊源的两地经济形成的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商晓波只身一人从浙江嵊州市的农村来到合肥,销售玻璃钢瓦。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砺,他发现合肥的建材业市场颇有前途。于是,他将父亲在老家创办的玻璃钢瓦厂移师合肥,潜心经营,2003年,商晓波创办的鸿路钢构集团在合肥双凤经济开发区挂牌。
几年的心血换来了成功的业绩。2007年,商晓波荣获当年度浙商创新奖;2006年起,鸿路集团总产值突破10亿元。
近年来,像商晓波一样的浙商把在安徽创业的热潮推向了高峰。目前有40多万浙江人在安徽从事商业活动,其中合肥就有10万,在安徽的浙商企业超过1300家,投资总额逾1000亿元。
“留下来的选择是明智的”
2003年8月初,刚到苏宁电器合肥分店工作的杨晓进就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看着当时座落于狭窄、脏乱的宿州路上的门店时,他不停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去上海分店发展呢?”
5年时间过去了,杨晓进又开始庆幸自己能坚持留在这座城市。“宿州路变漂亮了,长江路变宽了,合肥的城市竞争力上去了。”杨晓进细数这些变化时激动地说:“留下来的选择是明智的!”
生长在江苏泰州的杨晓进起初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从来没有想过到安徽来经营自己的事业。”他告诉记者,上大学以前,只是一个邻居考取了合肥的一所高校,才让他对合肥这座城市有了较为亲近的一次接触,来合肥工作之前,“对这里的直观印象几乎为零。”
“然而来到这五年,我发现自己不舍得轻易离开了。”杨晓进说,去年10月份,他在合肥买了房,下定决心扎根安徽。5年的时间里,他做到了苏宁电器合肥大区信息部主管的位置,事业有成;他在5年间结识了一帮热忱、朴实的安徽朋友,情谊难舍;“最关键的是,合肥乃至安徽的发展让我看到了希望。”杨晓进说。丁玲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