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皖南已没有新四军主力部队。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支相对独立战斗在皖浙边的新四军皖浙支队,它是以唐辉为书记的皖浙工委组建和指挥的队伍,它以皖浙支队为主力,还有旌绩、路东、旱南、水南四大区工委所属的武装工作队。唐辉是这支队伍的奠基者和指挥者。它从赤手空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七八年的顽强努力逐步发展起来。
唐辉,湖南新化县大同镇人,1916年出生,1935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先后在长沙市委和安化县工委的领导下,用小学教员作掩护,创办《社会旬刊》,宣传抗日救国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唐辉因散发标语、传单等活动共产党员身份暴露,1939年国民党对唐辉等人进行搜捕。不久,他从湖南长途跋涉来到皖南泾县投奔新四军,先进东南局党校学习,1940年分配在新四军民运部从事民运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时不幸在南陵三里镇被捕,不久在解往上饶途中经休宁县时成功逃脱虎口。唐辉孤身一人,从屯溪经汤口、谭家桥来到旌德白地,当时找不到关系,就给一农户家帮工。经过一段时间,得到当地群众和地下党员的信任,经原旌德县委委员江福喜的联络,终于和当时山地中心县委书记兼旌德县委书记胡明联系上,两位老战士见面非常亲切。胡明打算设法把他送到江北新四军部队,但唐辉要求留在皖南打游击。此后唐辉和胡明工作了一段时间。1942年2月,胡明任命他为旌绩县委书记兼中心县委委员。唐辉带王必英、王必达等人到绩溪尚田地区开辟新区工作。当时没有武装也没有武器,五月间在民间收集到一支步枪和两把大刀,不久又缴获国民党五十二师逃兵两支步枪,中心县委又支援了四支步枪,建立了第一支武工队,并在上横路建立了根据地。
那时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都是秘密的,不便公开活动。有了武工队后,他们称新四军或新四军游击队,就有了公开活动的身份。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摧毁了国民党数处乡公所。1944年的鸡公关伏击战,缴获了一批武器后,队伍也逐步扩大。到1945年初,已经有了王成信、戴吉祥、舒梦熊、王必英、汪树芝、王宗汉等数支武工队,队伍已发展到130余人,在旌绩地区建立了数处比较稳固的革命根据地。1945年2月打下九华乡公所,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1946年革命队伍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笔者也在这年的十月参加了旌绩县委游击队,先后经历了皖浙部队发展和战斗的辉煌时期。
1947年春节后,武工队都由过去的山棚生活转入公开的游击活动,在三四月间武工队开始相对集中力量,在绩溪的芜屯公路以东地区开展分粮斗争,受益人口达万余人,扩大了革命影响。五月中旬,游击队攻进了绩溪县城。根据皖南地委的决定,旌绩县委改为皖浙中心县委,同时建立了主力连。到十月又改称皖浙工委、管辖范围扩大到皖浙边,同时建立了皖浙总队,下辖两个中队,主力接近200人。唐辉任总队长兼政委,程灿任副总队长。年底皖浙工委和皖浙总队挺进歙县南乡开辟新区,活动地区由旌德、绩溪,扩大到歙县和浙边地区的淳安、昌化等部分地区。
1948年春,皖浙总队主力由二个中队扩大到三个中队和一个警卫排,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948年秋,经皖南地委批准,皖浙总队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支队,并设立司令部,唐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程灿任副司令员,皖浙工委下设旌绩、路东、旱南、水南四个区工委,各有一支武工队,负责地方工作为主。此后不久打通了与浙江金肖支队的联系。1949年元月与金肖支队成功会师,3月皖浙支队扩大为两个大队,五个中队和一个警卫连,加上四个区工委的武装力量,总兵力达2000人。从1942年成立第一支武工队,经历抗日游击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皖浙部队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发展的道路。
到1949年春,旌德、绩溪、歙县的大部分伪乡镇公所及其武装都被皖浙部队消灭和瓦解。在解放大军渡江后,皖浙支队主力奉地委指示,配合地委部队接收了保五旅起义,在芜屯路,旌绩小马路拦截了国民党南逃部队一零六军机炮连、暂编2师(2000余人)、繁昌自卫队等数支南逃溃军,迫使他们缴械投降,并配合南下支队解放和接管了旌德、绩溪、歙县。1949年5月中旬,徽州地委军分区成立,皖浙支队主力编入军分区警三团,各区工委武工队编入各县独立连,皖浙游击队完成了历史使命。
皖浙支队创始人唐辉任徽州地委副书记,1952年2月调省委工业部任副部长兼工业厅副厅长,同年11月26日来徽州视察,驱车到歙县境内出事,因公殉职,时年36岁。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讣告称“唐辉同志是皖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负责人之一。”唐辉同志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历经坎坷,备尝艰辛,但他对革命始终不渝,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不折不挠。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一个颇具才华的指挥员和领导者,为皖浙边的解放作出了毕生的贡献。唐辉同志逝世后,徽州地委和军分区在屯溪广场举行了追悼大会,到会党政军民近万人。他的灵柩运往歙县,安葬在府城山头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