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商:无梦到徽州
2008年09月23日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是戏剧家汤显祖所作。明朝的时候,汤显祖已经感受到了徽州商人一身的“金银”气了,只是,汤显祖带着什么样的“梦幻”去徽州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汤显祖到徽州是去看他的朋友的。汤显祖的朋友是汪廷讷。
汪廷讷是徽州休宁人,作为一个商人,史料上的记载并不丰富;作为一名剧作家,汪廷讷在戏剧方面的影响也较他的朋友汤显祖相去甚远。但是,在徽州说到“坐隐园”,或者,在中国版画界提及“环翠堂园景图”,那却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坐隐园”是汪廷讷经商成功后在家乡建造的一个庞大的园林,又叫做“环翠堂园景园”。这一幅版画,就是根据汪廷讷的园子而绘刻的。高24厘米,长1488厘米,这是中国版画之最,是集徽派版画、当时徽州的民俗与徽派园林与一身的杰出作品。“黄山白岳”、“松萝田园”、“湖心亭”、“园林”,群山环抱,“坐隐园”如同镶嵌在青山秀水之中。
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园子里,汪廷讷创作了许多作品,戏曲、传奇,还有围棋棋谱。他还亲自请来了歙县虬村著名的刻工高手,将自己的作品刻印出版。里面附录了大量的插图,那些木刻版画均为当时名家绘制,后人评价“异常精美”。
〖采访内容〗黄山市地志办翟屯建
明代的后期,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的思想最开放的时期,特别是万历时期,高度的经济发达以后,产生了一些市民的阶层,他们喜欢看通俗小说,喜欢看一些戏曲的东西,而徽州商人就迎合小市民的情调,因此看我们的徽州刻书,加明代后期的书基本上都是小说,戏曲之类的书籍,而且市民阶层的人,光看文字不行,他必须要有图,因此在绘图上头,也是徽州商人首先想到的,扩大自己的市场,争取市场的份额,因此他就在绘,绘图上面,插图上面他是动脑筋的,这个就是跟当时的为什么,当时苏州的刻书,广州的刻书,福建的刻书,北京的刻书逐步逐步地搞不过徽州刻书,也就是因为他出图书的方式方法上,很多的图上面,他胜过了其他的商人。
郑振铎对这一时期的徽州刻书和版画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写道:
“他们雅正端庄,他们温柔敦厚,他们富丽精工。他们雅正,恰到不呆板的程度;他们温柔,恰到不没骨气的程度;他们富丽,恰到不金壁辉煌、令人目眩的程度;他们精工,恰到不过于琐碎……他们是恰到好处的‘健美’的作品。你,虽一时说不出他们的美究竟在什么地方,但你一眼望过去,便知那是完美之作,那是上等的艺术,那是可愉悦的。那便是所谓‘古典的美’的作品。”
黟县南屏之所以声名响亮,是因为村中遗存了多幢祠堂。当年,村中程、叶、李三大家族,都是大族,他们所修建的祠堂规模都很大,并且保留至今。这三大家族,出了不少商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李氏家族的李忠煝了,据说李忠煝是黟县最成功的商人。我们今天看到李忠煝的名字,不是在县志或者府志里面的货殖篇里,而是在罗愿的《新安志》著作中,这部著作由李忠煝捐资刻印;黟县另外一名大学者俞正燮,他写的两套书是很有名的,一个叫《居士内稿》,一个叫《葵巳存稿》,其中,《葵巳存稿》也是由李忠煝捐资刻印。
胡适先生说过:“在经济的因素之外,我乡人这种离家外出,历尽艰苦,冒险经商的传统,也有其文化上的意义。由于长住大城市,我们徽州人在文化上和教育上,每能得到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徽州人的子弟由于能在大城市内受教育,而城市里的学校总比山地里的学校要好得多,所以在教育文化上说,他们的眼界就广阔得多了。因此在中古以后,有些徽州学者——如十二世纪的朱熹和他以后的、尤其是十八世纪的学者像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的位置,都不是偶然的。”
胡适将徽人外出经商对文化教育的好处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宋元以来,徽州是一个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因为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起来。“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徽属6邑有很多书院,讲学蔚然成风。
重视教育,必出人才。据统计,徽州中举人者在明为298名,清有698名;中进士者明392名,清有226名。尽管这是一个很不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它足以反映徽州的人文郁起。蟾宫折桂,游历魁台,在深山僻壤也不乏人。于是徽州便流传有不少科举佳话。
〖采访内容〗黟县中学高级教师舒松钰
徽州商人他有个特点,崇文重德,很尊崇文化教育,他们自己有的过去读过书,有的就读书不多,后来看看都感觉到读书重要了,特别是当时封建社会,他们自己做生意,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通过科举道路,能够走上宦道,走上仕途,所以好多徽商的子弟都是读书到外面去,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先是考秀才,再考举人,再到北京考进士这样子上去的,所以他们对教育很重视。所以过去有这个话,国有学,州有序,乡有塾,私塾的塾,就是一级一级的学校,乡村里的塾基本上都是自己办的,都是民办的,都是商人捐资办出来的。
“抱一书屋”是徽商李忠煝捐资兴办的,这一处建筑与南屏村中其他的建筑风格有些区别,似乎有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小巧。当年家族里的孩子在这里发奋苦读,望着花窗外的高墙,心中澎湃的一定是到京城科举入仕、到苏州经商创业出人头地的豪情壮志。
紫阳山中,披云古道,我们看见了山腰里的新安画派大家渐江的墓。渐江是徽州人,对徽州的山水感情尤深。他晚年曾寄身于歙县城西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从那以后的8年时间里,每年必游黄山。在他的坟茔不远处,是继他之后300年,“生渐师之乡、传渐师之艺”的新安画派又一著名画家汪采白墓。历经动乱,这里已是碑石俱毁,没什么痕迹了。汪采白之后,新安画派的又一大家是黄宾虹。黄宾虹的家乡,在歙县深处的潭渡村,那儿绿树葱笼,水天一色,黄宾虹纪念馆,掩映在林木深处。
“以儒立身,学道参禅;读书万卷,瓦砚三穿;云烟为友,万壑在胸;爱写黄山,西爱白岳;渴笔亮墨,荒寒自然。”这是新安画派的风格。新安画派,源远流长,这当然与新安大好山水的陶冶不无联系,而新安又是文房四宝的故乡,自然也为新安画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它兴起的真正内因却仍然是徽商经济力量的发展。
〖采访内容〗黄山书画院院长俞宏理
……当时在西溪南,有很多都是收藏的大家,这是徽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徽商在外面赚了钱以后,他就是不惜巨资购买字画带回故里,这批字画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根据收藏目录来看,在中国美术史上,甚至在世界美术史上都知道有重要影响的,一批晋唐宋元的一批代表作品,就是国宝级的作品都经过徽商之手,所以那时候在西溪南就是有东晋的王羲之的作品,也有元四家的,黄公望的,倪云林的作品。刚才提到吴不言家,吴不言家收藏了很多倪瓒的作品,倪瓒的很多精品,就是代表作品几乎都被徽商购买收藏了,所以在吴不言家,画史介绍非常生动。谈到渐江,一开始他可能跟吴不言还不是很熟悉,记载他是,到了吴家见到了倪瓒的画非常激动,不走了,佯装生病,就在吴家住了三个月,天天关起门来看倪瓒的画,那个对他画风的转变起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记载他,就讲他在这之后,就觉得心有所悟,下笔就觉得非常飘逸了,然后把他原来的画作悉数销毁,所以在他前期的作品,看的很少,他传世的作品,很多就是受了倪瓒影响的一批影响他画风的一些作品,他直接的画风的转变就是因为在吴不言家看了很多元代倪瓒作品,所以徽商的收藏跟新安画派的关系,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据统计,明清以来,徽州有画家767人,一个地区在300多年里能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知名画家,这是其他地方不能匹敌的。徽州籍绘画大师黄宾虹生前曾经常感叹:“家乡宣歙文化,不亚江浙二省,且或过之,所惜未能团结精神,光大前哲学术。”黄宾虹这里说的“宣歙文化”,显然是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不仅如此,黄宾虹还说过他的家乡“潭渡自明以来,书画名家均在江浙以上,惜后世提倡之者无人,可叹可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