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9集:纵横徽商(上)
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对于徽州来说也不列外,正是因为近代徽商的崛起,造就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
的辉煌!徽商的兴起仍是时势的产物。
(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 张脉贤说:明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的作坊出现,大量的交换出现,所以经商就随着这个形势的发展而
兴起。徽商正是适应了这么一个形势而兴起,所以他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先进性。他(如果)不是一个先进性的代表,他是不可能这样发展起来的。
所以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讲,他是好的,他是适应潮流的。)从明朝中叶起,徽商的兴盛一直持续了300多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于徽商的兴起原因,曾有着各式各样的推论。
(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 张脉贤说:为什么要出去?这也是徽州人引起很多争论的,徽州文化中,引起许多争议的一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
徽州这地方山多,太穷了,要出去,这样讲,可以说不是不是个原因,他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徽州这地方大部分人来自中原,他本来或是他自己
或是他祖上,就知道外面有一个很大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有这么一种发自内心的主观的这种要求,要打出去。)
徽商的去路主要有四条,一是东进杭州,入上海,苏扬,南京,渗透苏浙全境,而是抢滩芜湖,控制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淮河两岸。进而入
湘,入蜀,入云贵,三是从大运河北上,往来于京,晋,冀,鲁,豫之间,并远涉西北,东北等地,四是西进江西,沿东南进闽,粤,有的还以次
为跳板,扬帆入海去日本从事对外贸易。
(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 张脉贤说:最早做生意是做木材生意,做茶叶生意,以后做蚕丝生意,以后再做的生意就多了,包括各种工厂都开
。开工厂,开票号,开当铺,一直到办学校都有了,办出版社都有了。)
(扬州学学会会长 韦明烨说:那么徽商在明代的时候,它拥有的财富很多,达到三千万两白银以上,到了清代的时候,凡是一般家产,在百
万以下的都算是小商人了,他的财富基本上和当时国库里面的基金相等。)
徽商现象,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在文化上,徽商也有一整套理念,在架构上,徽商普遍带有一种血缘和地缘关系,外出闯荡,往往是父带子,
兄带弟,亲帮亲,邻帮邻。
(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 张脉贤说:当然有大部分人都是和自己亲戚一块出去的,那么就给你一点基金,你自己另开商店,好多店面就重新
开开了,一个行业也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行业,一个家族变成了很大一个财团,所以这个群体性,宗族性构成了徽商的一些特点)
在经营中,徽商尤其注意商业道德,讲究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奉行以儒为体,以贾为用的信条,因而形成了贾尔好儒,弃儒为贾,亦贾亦儒
的重要特色。
今年76岁的罗时雨老人,可以称之为“最后一代老徽商”了。
(老徽商 罗时雨说:我是16岁从鱼梁坝做船到金华的,到了金华以后呢,就在金华梨花井一个百货店里做学徒。)
记得当年走的时候,周围邻居以及亲友对他都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在外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样的希望并不是奢望,因为左右的乡邻们都有着
这样的榜样,而他在背着行囊上路时,也背着沉重的无形的压力,他在外面兢兢业业的当着一名伙计,忘我的进行着积累,然而,就在他即将实现
发家致富的愿望的时候。
(老徽商 罗时雨说:抗战了,日本人打到金华来了,我就跑了,跑了之后呢,我就从金华白山翻(山)到了旌德,翻(山)到旌德以后我就
回家了,回家以后呢,第二年我又到浙江临安县,做伙计了吧,那个时间要长一些,做到抗战胜利,我又到了杭州,杭州自从解放以后再回来的,
回来后在歙县的百货公司,一直工作到90年65岁才退休。)
公有制实行后,罗时雨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老板梦,当了一名小职员,罗时雨一直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一种不服气的感觉,可以说,做为最后一代
老徽商,他奋斗了,但由于时也势也运也的缘故,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当年徽州人到江浙地区谋生,主要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新安江到达
浙江省建德,淳安,然后在到达杭州,在转到苏州,上海,一条则是走的陆路,即所谓“徽杭古道”,翻山越岭,从现在的绩溪县逍遥乡境内到达
浙江的临安县,然后再走向浙江的其他地区。
这是当年的徽杭古道,是徽商外出的一条重要的道路,现在,这条山路显得寂寞而冷清,当年,很多徽州人就是从这里步行上百公里走到浙江
杭州的,徽杭古道的关口就是“江南第一关”,只要过了这一关,就算是离乡背井,飘落他乡了,想当年外出的徽州人行走到此地,应该是别有一
番滋味,今天,这些杭州的年轻人,翻山越岭,徒步旅行,只能体验当年徽商出门的艰难,却难以体会当年徽州人外出时,背井离乡的心境了。
这是当年徽商从水路下江浙的一个重要的码头——渔梁!当年徽州有八景,“渔梁送别”就曾被列为一景,时人有诗描绘道,欲落不落晚日黄
,归雁写遍遥天长,数声渔笛起何处,孤舟下漱如龙骧。诗中所用的意向,真实的记载了当年徽州人,下江浙谋生的悲壮心境。
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民谣,就是徽州人出外经商的真实写照。
第20集:纵横徽商(下)
对于绝大多数徽商来说,家乡徽州既是他们的起点,也是他们的终点,而他们的漫漫经商路,却是在外面的世界里进行的。这是绩溪县的湖里
村,这座现今破败的小村落,毫不引人注目,但“一代巨贾”胡雪岩就出生在这里,胡雪岩很小的时候就到了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由于他勤奋,
肯吃苦,慢慢的擢升为“跑街”,并于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继承了无有子女的店主遗赠的产业,并有了后来的发展。
在杭州,还有另外一个徽州人也很有名,他曾创立了闻名全国的张小泉剪刀,张小泉是黟县人,小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杭州,最初干的是打铁的
苦力活,日子过的拮据惨淡,但他努力钻研靠着勤奋,精益求精,以及苦心经营获得了的成功!
徽商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自己的发家史。晚年的胡适,在给台湾[[集溪县志]]题辞时,曾极富感情的写下“努力做徽骆驼”几个字
,艰难跋涉的“沙漠之舟”算是对徽商的最好比喻,无论是从最开始的打工,还是到后来的自己当老板,徽商都恪守着一些重要原则,一是勤劳,
二是诚信,三是节俭,这些都是老徽商重要的品质。
这位老人名叫方念裕,出身徽商世家,上世纪50年代曾任浙江兰溪祝裕隆布庄末代副经理。
【浙江兰溪市工商联副秘书长 方念裕说:我的祖父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到兰溪来经商了,我的父亲后来也在兰溪经商,当上了布店经理,据
我所知,祝裕隆布店所雇用的员工,除炊事员以外,都徽州人,那时在祝裕隆布店里面,都是讲徽州话的,那么祝裕隆布店近两百年,雇佣徽州员
工没有一个贪污渎职的,对老板忠心耿耿。】
在杭州胡庆余堂,店堂内高高悬挂着两块巨大的金匾,一为对外的宣言“真不二价”,另一为对内的警戒“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是胡雪岩的办店宗旨,胡雪岩的从商思想,代表着徽商的“商业理想”,这哪里是商人,分明是一群文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有着自己
的梦想。清朝初期,扬州曾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创造扬州辉煌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徽商,当时在扬州,徽州盐商名列八大商种之首。
【扬州学研究会会长 韦明烨说:从历史上看徽商来扬州经商,一共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一次是在清代的中叶,所以我们现
在所说的扬州盐商,主要就是指的徽商。】
那么,徽商在明代的时候,拥有财富很多,达到三千万两白银以上,今天我们看到的扬州文化,在建筑,在文化,在艺术,在戏剧,在书画以
及工艺等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都离不开历史上徽商的贡献。
这是扬州瘦西湖畔的白塔,整体造型优美,雄伟古朴,酷似北京北海公园的喇嘛塔,相传,此塔是一名叫江春的徽州盐商所建,由此可见,当
时徽商财力的丰厚,徽商,在扬州留下了很多家乡的痕迹,许多保存下来的盐商故居,都有明显徽派建筑的特色,著名的康山草堂和小玲珑山馆,
虽然觅不到踪迹了,但平山堂“新安汪应庚”的石刻大字仍然在那里昭示着,曾经有过的历史。小玲珑山馆因玲珑石而得名,而这块石头,如今仍
被完好的保存着,扬州的古巷就象是悠久的历史,曲曲折折,幽密深邃,隐藏着无数苍茫而寂寞的故事。
这座小苑的主人姓汪,曾是当年的徽商,现在看来这座小苑仍显得相当精致漂亮,小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80平方米,存有老房
近百间,横为三路,纵为三进,中轴相贯,两厢相对,有供小孩读书的春晖室,有供长辈活动的树德堂,还有正房,耳房,船厅,边廊,浴室,仓
库等。清朝后期,旌德地区饱受兵燹,汪氏的曾祖父曾祖母无奈只好来到扬州,当时他们才20岁左右,与他们一道前来的还有大批旌德人。
【扬州学研究会会长 韦明烨说:在扬州的徽商当中,来自旌德的商人力量最强,扬州人称他们为旌德帮,现在扬州还存在两所,旌德会馆的
遗址,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旌德人在扬州的气势。】
然而,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已决定徽商的风光不在,扬州徽商的辉煌,在皇权取消了盐商对盐业的控制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久,
鸦片战争爆发,经济的重心从内地转向沿海,慢慢地,徽商沉沦了,消失了,但是老徽商的经营理念和创业精神却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如今,新
一代的徽商正在把它发扬光大。
【安徽徽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文龙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徽商继承了古徽商的文化历史底蕴,弘扬了古徽商
这种经营理念和奋斗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徽商人。为我们安徽的振兴,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
贡献。我想这是我们作为新徽商人,应该为之奋斗不止的伟大事业。我们应该竭尽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