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再权,安徽省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金像奖金奖获得者。1950年生于安徽省歙县,现定居歙县徽园32号“竹玩斋”。他自幼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熏陶,勤习书画,17岁开始学油漆,不久秉承父艺,改学竹雕。他借鉴前人经验,在传统工艺上予以创新,自成风格。上世纪90年代初,他走出大山,进入县城,后事业不断发展,建起了自己的艺术馆“竹玩斋”。他翻新花样,扩大品种,采用浅雕、深雕、镂雕、仿古雕等多种技艺,创制了大量作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地。精品被海内外收藏家高价收购珍藏。 郑再权老家青山绿水,他是在苍松翠竹间长大的。山里人有制竹的传统,代代相传,他的竹雕艺术是从父亲郑观伦手上传下来的。竹雕、石雕、砖雕、木雕合称古徽四雕。在歙县北乡尤其以“郑氏竹雕”最为出名。明清时候,郑氏竹雕主要有书法制品及文房用具等,重点销往苏杭及北方地区,颇有名气。郑再权承郑氏竹雕正宗一脉,现在又把技术传给了儿子郑刚,另外还培养了20多位弟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省、市、县 新闻媒体都对他本人予以采访报道,香港凤凰卫视也曾做过专题介绍。去年,获中国文艺金像奖艺术品质美术金奖。今年4月,他被评选为中国文艺榜——百名中国当代人物,其艺术品等级被认定为一级珍贵艺术品。其作品还被收录进《世界经典——中国文艺选集》、《中国文艺百年典藏》、《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 去年,他的作品《十八罗汉朝观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最具收藏价值”奖,同时个人艺术资料信息也被编入《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 郑再权代表作 笔筒:《西园集雅图》、《松溪论画图》、《花叶图》 花瓶:《松下老人》、《山水图》 鹿耳尊:《山水人物》 山子屏风:《醉仙图》 竹根雕:《佛手》 笔搁:《渔樵图》 香筒:《雅集图》 竹雕、石雕、砖雕、木雕合称古徽四雕。在歙县北乡尤其以“郑氏竹雕”最为出名。明清时候,郑氏竹雕的书法制品及文房用具销往苏杭及长江以北。到了郑再权这一辈,更是把竹子“玩”到了极致,名声远扬海内外。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地的藏家以收藏其珍品为荣。 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郑再权从小在山水合聚的苍松翠竹中长大,文昌艺盛的中国徽墨歙砚之乡赋予了他极高的艺术天赋,也给予了他能雕善琢的灵性,他又秉承了郑家竹雕正宗一脉,用自己的双手,赋予了竹子第二次生命和灵魂。他的竹雕,不仅经久实用,美观大方,而且具有收藏潜力。他自己也因为小小的竹子,成了享誉业界的大师,还被评为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安徽省文化杰出传承人。在郑再权看来,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雕刻竹子,那是在跟自然沟通,跟天地物语。 郑再权在安徽省歙县一带属于“名人”。说起郑大师的竹雕,知道的人都赞不绝口,都说他把竹子“玩”活了,能像他雕出那么精致东西的人,不多见。而不熟悉他的人,因为好奇也想一睹真人真物,于是在歙县经常有慕名打听之人,街坊邻居不足为怪。 这几年歙县的旅游业极为发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全县有地面文物 600多处,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天南地北的游客领略完了徽州美景的时候,就开始打听当地的特产以及可以珍藏的纪念品,郑再权的竹雕就成了他们购买的珍品。他的竹雕笔筒、花瓶、香筒等“小玩意”,游客不看则已,一看就爱不释手,倾其囊而购之,欢天喜地带回家。更有收藏爱好者,除了这些小东西,一些大件也不遗余力地搬回去。而郑再权只守着他的屋子,天天刻,年年雕,几十年如一日,浑然不知,他已是名声在外的大师了。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地的藏家都知道安徽歙县有个郑再权,能为拥有他的作品而感到骄傲。当有人问起,他的竹雕有多大的影响力时,他只是憨笑着摇摇头。他只知道,人们很喜欢他的竹雕,为此他就很快乐。
山水合聚 人杰地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坐落在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从公元前2世纪,秦始皇在此设歙县。歙即翕,山水合聚之意。这里江水如境、古桥作虹、峰峦如屏,民国以前,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明清时期,称雄中国商界三四百年的徽商,足迹遍及全国,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召见全国八大巨商,其中四位是歙县人。歙县人不仅有经商韬略,文昌技艺也风盛,且英才辈出。古时歙县有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乡俗。明清时期,有进士 623人状元6人,有13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常为美谈。此宝地孕育了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这也是当代著名竹雕大师郑再权的故里。 1950年,新中国诞生伊始,安徽歙北的一个小桥流水人家,一个名叫郑再权的男孩出生了。家里人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孩子会把祖辈传下来的竹雕手艺,“玩”到极致,而且“玩”出了大名堂。 郑再权从小就很有绘画的天赋,家里人也尽可能地支持他。但当时生活很艰苦,所谓的支持也就是不去干涉他的爱好而已。当时父亲经常搞竹雕,雕些东西家里用或者送亲戚朋友。尽管手艺已经很好,但也没有专门搞这项技艺,因为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不了家人。只能是爱好。父亲雕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静静地看,耳濡目染,竹雕,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17岁中学毕业,艺术的天赋就像萌动的青春一样,总想寻找最合适的机会绽放。他自学绘画、油漆,又接触了大量的古代砖、木、石雕,在钻研古代雕刻艺术的时候,萌发了从事竹雕的念头。
让祖传手艺能当饭吃 搞雕刻的想法有了之后,郑再权很兴奋,因为山里人有制竹的传统,代代相传。父亲郑观伦的手艺很不错,看到儿子要学,当然是倾心传授。砖雕、石雕、木雕、竹雕是徽州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明清时期徽商风行天下,徽商好儒,加之徽州的版画、金石、徽剧和新安画派的影响及社会的大量需求,徽州的雕刻水准极高。 尝试之后,郑再权目标锁定了竹雕、木雕。后来木雕也做得不多,除非有好的木材才去做。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竹雕上。 当父亲的传授不能满足他心愿的时候,他开始跑书店,逛老街,看到好的东西就回来仿做。从小打下的绘画基础,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那么多年的绘画练习,是做不了竹雕的。”郑再权至今庆幸自己的明智之举。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靠这门技艺养家糊口。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富裕了,旅游业也发达了,郑再权才踏实下来,一门心思搞竹雕。90年代初,他走出大山,进入县城,以后事业不断发展,建起了自己的艺术馆——“竹玩斋”。
小门类彰显大手笔 竹雕虽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雕历史由来已久,其成为一种艺术是自六朝开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但真正繁盛起来是在明清。此时,绘画艺术融入竹雕艺术中,花鸟、山水、书法成为常用题材,大量的文房用具如笔筒、臂搁、香筒、镇纸、笔洗等采用竹材雕制,另外还出现了供欣赏把玩的竹雕艺术品。大量艺术家也涌现出来,并形成了史上有名的嘉定派、金陵派(即今上海嘉定县和南京市两地)。嘉定派的代表是朱鹤,创“深刻法”;金陵派则以濮澄为代表,创“浅刻法”。嘉定朱鹤、金陵濮澄因为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钰《竹人录》推为两派开山鼻祖。 据郑再权介绍,竹雕主要取材于竹的主杆、竹根和竹鞭三部分。其工序也很复杂,经过锯断、高温处理、设计、雕刻、上色、包浆成形等,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竹刻技法除了浮雕、透雕、圆雕之外,还有留青竹刻。所谓留青,就是在带有竹皮的材料上用平雕技法雕刻,但图案是由留下的竹皮部分构成。在雕刻时,刻家构思好图形后,把多余的部分去掉,露出竹子的肌理,成为图案的衬底。竹皮青且坚硬,经过年久把玩之后,色泽转深,莹润光洁,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图案也越清晰手感越好。所以很受藏家欢迎。 据说这种技法唐代开始流行。另外还有竹节雕,就是先将竹节制成器物,如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再在竹制器物上做深浮雕和镂空雕等,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立体圆雕技法则是将圆雕和透雕技法综合运用,一般也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用圆雕和镂空雕技法使其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多是摆件。 郑再权不仅掌握了古人传统技法,还进行了大胆创新,他做活精细甚微,自制特殊工具,全部用手工来完成。由于从选料到制作,亲历亲为,一件活儿至少四五个月完成。作品除了人物、山水、典故之外也有现代人的生活,但数量不多。“有古代历史文化韵味的东西更值得收藏。”郑再权说,从十几年前他就不做任何仿品,只是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做了很多东西,但没有一件样式是重复的。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 “古人可以借鉴,但不能沿袭。”因为郑再权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文化品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传承古代美德和深厚文化底蕴,但如果一味照搬,就是落后,没有发展。郑再权承认,古人的东西是有很高的技艺和高明手法,但今人更应该加入时代的精华,才能让后辈人传承下去。 他不仅这样想,也在这样做。他把技术传给了儿子郑刚,另外还培养了20多位弟子。他每做一件作品都在不停地想,如何做得更精更美。因此,他做的东西,造型活泼,气韵生动,特别是人物的脸部,活灵活现。他的一个笔筒《十八罗汉朝观音》,刻有24个人物,正、侧、背角度不同;坐、立、俯姿态各异。罗汉个个造型奇特,人物分5个层次,一层一层深刻细雕,不少地方镂空,耗时6个月。去年,该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最具收藏价值”奖。 他的笔筒有浅雕,亦有深雕;有单筒更有创新的双筒及以上组合的作品;他的山水作品,借鉴了古人,取长补短,使山石草木更为逼真。他还有许多透雕作品。他几十年来不断翻新花样,扩大品种,采用浅雕、深雕、镂雕、仿古雕等多种技艺,创制了大量作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地。精品被海内外收藏家高价收购珍藏。 在郑再权看来,世界上再没有比竹雕更好的东西了,也没有比雕竹更快乐的事情了。能把竹雕“当饭吃”,而且能带给别人极大的快乐,郑再权觉得非常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