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龙峰书院: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绩溪胡德裕建,地处龙川。成化年间,胡富重建。(注43)
42.东墅书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l382年),绩溪东市黄氏宗族子弟黄克敬,“授南京户科给仕(事)中,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建东墅书院”。(注44)
43.北园书院:明初歙县凌庆四建,“日聚徒阐明程朱之旨”,地处沙溪。(注45)
44.窦山书院:明初祁门程景华建,地处善和里。“筑室贮书数千卷,延经师以教”子弟。(注46)
45.桂岩书院:明初婺源里人戴天德建,地处桂岩东。成化七年(公元l471年),戴善美重建。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戴善美和戴铣改建于里之翁村,“割田购书,以训乡族子弟”。程敏政记。(注47)
46.白云书院:明初歙县唐仲实讲学于此,地处槐塘。(注48)
47.率溪书院:明成化五年(公元l469年),休宁程希隆建,“以为其孙文杰、曾杰及族人讲习之所”,地处率口。(注49)
48.东山书院:明正德末,郡守留志淑与知县洪皙建;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县陈光华重建,更名“环古书院”;万历四十四年(公元l616年),知县陈翀奎重建,仍名东山书院;清多次重修。地处祁门县治东眉山。(注50)
49.斗山书院:元明间歙人姚琏、唐仲等作精舍讲学;嘉靖十年(公元l531年),知府冯世雍葺为书院;万历十九年(公元l591年),许国、凌瑁重建。湛若水曾讲学于此。后多次重修。地处歙县府城东斗山之巅。(注51)
50.崇正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知府冯世雍建,地处歙县二十都塌田竺溪寺。(注52)
51.南山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歙县唐皋、郑佐建,地处岩镇南山之麓。清初,移镇西;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仍复旧址。(注53)
52.碧阳书院:嘉靖四十二年(公元l563年),黟县知县谢廷杰即儒学旧址建,地处碧山之阳。天启时为魏忠贤所毁,崇祯时修复,乾隆时撤销。嘉庆年间知县吴甸华重建于横江之滨。(注54)
53.颖滨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绩溪知县赵 春以文定公祠(苏辙祠)改建,地处县城新西街。(注55)
54.天泉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冯三石建,湛若水讲学于此。地处休宁歧山石桥岩之左。(注56)
55.福山书院:嘉靖年问(公元l522~1566年),婺源县湛若水门人建。岁久倾颓,后封官余世安重修。地处县南45里。(注57)
56.世贤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建,地处婺源县城牧民坊。(注58)
57.李源书院:明中期祁门里人李汛建,捐田二十亩,“为族之子弟能读书者之助。学士程敏政记”。地处县东李源。(注59)
58.尊罗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兄弟建,以资来学,仰止堂祀朱子、先儒。(注60)
59.万春书院:绩溪涧洲许氏宗族子弟许万三建,地处涧洲。后毁。明嘉靖年间,许钥“尝与侄时涧捐赀修复”。(注61)
60.双溪书院:婺源海川太原王氏宗族子弟王伯淳,为宗人府仪宾,“特请重建双溪书院”。地处海川。(注62)
61.方壶书院:明代,休宁西门汪氏宗族子弟汪灿,“倡复柳塘故址,建方壶书院,尝倡修本宗谱”。(注63)
62.漳溪书院:明代,休宁五城詹氏宗族子弟詹忍默,“始筑鉴塘别墅,广辟书塾书楼,为漳溪书院。乡进士张宗道、令尹项宠、训导程珧、程恭、项慎辈,迭相肄业其中”。(注64)
63.还古书院:万历二十年(公元l592年),休宁知县祝世禄等倡建,地处古城万安山。明末和清代,不断重修。(注65)
64.崇文书院:万历年问(公元l573~1619年),六县四方绅士讲学于此。地处歙县溪南。(注66)
65.桃源书院:天启二年(公元l622年),黟县七都余心建,又名时习堂,地处石墨岭。后倾塌。(注67)
66.淋沥书院:地处黟县五都淋沥山,诸生讲书处。明天启时,被魏忠贤所毁。(注68)
67.海阳书院:崇祯八年(公元l635年),休宁知县王佐创建,地处县前街西南良安驿旧址。十六年(公元1643年),改称“瞻云书院”。清代,不断重修。(注69)
68.天都书院:崇祯十六年(公元l643年),知府唐良懿兴书院,贡生吴经邦倡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l673年),知府曹鼎望重建。地处歙县西城外。(注70)
69.明德书院:明末婺源俞懋衡建。(注71)
70.道存书院:明季建,地处歙县五都大和坑。清乾隆年间(公元l736~l795年),叶之堪等重修。“五都士子会文之所”。(注72)
71.明善书院:明休宁商山人吴继良建,地处商山。(注73)
72.霞源书院:明婺源知县朱一桂建,地处二十五都霞坞。康熙年间毁。(注74)
73.山雾书院:明婺源正学方灌清建。(注75)
74.中天书院:明代建,为诸儒讲学处,地处黟县七都渔亭。天启年间为魏忠贤所毁。(注76)
75.东园书院:明绩溪胡有明建,裔孙胡松重建。(注77)
76.新兴书院:明建,地处绩溪仁里。(注78)
77.谦如书院:明绩溪陈于泰归籍后建,又名蜀川书院,地处蜀马,“有记”。(注79)
78.新溪书院:明休宁里人朱暹建,太平应纪记,地处十五都。(注80)
79.眉公书院:清顺治九年(公元l652年),绩溪知县郭四维倡建。乾隆二年(公元l737年),知县王锡蕃更名敬业书院。汤显忠掌教,“一时肄业者众”。四十六年(公元l781年),刘焕後“延师课士”。地处县儒学基地。(注81)
80.二峨书院:清绩溪知县李之铧建,地处儒学基地。(注82)
81.蒋公书院:康熙年间(公元l662~l722年)建,地处婺源县东门外四都巷。(注83)
82.二峰书院:康熙年间(公元l662~1722年)建,地处婺源词川。冯大山题额。(注84)
83.汤公书院:乾隆三年(公元l738年),绩溪士民倡建,祀训导汤显忠。地处县署左。(注85)
84.双杉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婺源王廷鉴建,并捐腴田七十余亩,以赡族中读书、会课、膏火、考费。地处城北。后族众增建。(注86)
85.竹山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歙县里人曹翰屏建,地处二十八都雄村桃花坝。(注87)
86.问政书院:旧歙县学内名宦祠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l770年),知县张佩芳“以规制不称,无以容学者”。贡生程光国等斥资改建于学东江家坞。(注88)
87.古紫阳书院:乾隆五十五年(公元l790年),歙县曹文埴、鲍志道、程光国等倡建。地处县学后。“名之日古紫阳书院,欲别于紫阳山之书院也”。(注89)
88.骐阳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婺源中云王在文倡族重建,为族人讲学、会文之所。地处中云村。太史俞炜题额。(注90)
89.岩溪书院:嘉庆十九年(公元l814年)建,地处歙县二十六都文公舍。(注91)
90.濂溪书院:道光二十三年(公元l843年),绩溪城西周氏宗族以光霁书屋改建,地处县城周氏宗祠之左。(注92)
91.东山书院:道光八年(公元l828年),绩溪胡余德捐建。(注93)
92.开文书院:道光二十七年(公元l847年),婺源延村、西冲、渎屋泉、思溪、汪村合建。地处北乡思溪吴河。(注94)
93.西乡书院:道光年问(公元l821~1850年),婺源臧聪等倡建。(注95)
94.教忠书院:咸丰七年(公元l857年)建,地处婺源北乡清华镇黄家村。(注96)
95.玉林书院:咸丰年间(公元l851~I861年),婺源项儒珍建,为乡族子弟肄业之所。地处周溪。(注97)
96.崇报书院:同治二年(公元l863年)捐建,地处婺源县东门大街。原为左宗棠生祠。(注98)
97.飞布书院:地处歙县府城新安卫前之西。(注99)
98.岑山书院:地处歙县二十六都小溪。(注100)
99.崇本书院:地处歙县十六都西溪南。(注101)
100.桂林书院:婺源蕉源吴氏宗族建,地处蕉源。(注102)
101.藻潭书院:地处婺源清华。(注103)
102.词源书院:婺源词源王氏宗族建,祀参军王希翔、王延钊,地处词川村。(注104)
103.天樱书院:婺源县清华建。(注105)
104.蛟潭书院:地处祁门县查湾。(注106)
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者,也有一批。如,歙县的江东道院、三峰精舍、初山精舍;休宁的东山精舍、心远楼;婺源的四友堂、富孝堂、正经堂;祁门的遗经楼、钟山书堂、神交精舍、石龙精舍;绩溪的石丈斋,等等。(注107)
教育事业的发达,提高了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明天顺年问(公元l457~1464年),徽州知府孙遇在《新安文粹》序一文中说:
“古称新安大好山水,故山水之秀钟,而为人多能文章,若休阳苏大景元所选可见矣。景元以郡入所著诗文,起唐、宋及国朝,披沙拣金,去十百而取一二,名曰《新安文粹》,盖以侈是邦人物之盛,然非夸美,皆实录也。予由地官属四知新安,几十六年,土风民习,颇知其详。政务之暇,观民风,出郊垌,循行阡陌,虽穷乡僻壤,亦闯读书声。……尝观六经子史,其间注释发明奥旨者,自周、程、张子以下,新安人物过半。……文献之传,显于唐,盛于宋;迨文公朱夫子出,阐明圣学,折中群言,而斯郡文风遂大显于天下。自是而后,有潜心经学者,大率宗朱子而羽翼之。如陈定宇《四书发明》、胡云峰《四书通》、倪士毅《四书辑释》、陈复心《四书章图》、汪克宽《春秋纂疏》、鲍云龙《天原发微》、胡一桂《周易纂疏》、郑师山《春秋阙疑》、朱枫林《六经旁注》、赵东山《春秋属辞》……其他名公巨卿及遁山林、栖草野,雄文大作,音韵铿訇,足以追配古作者尤多。” (注108)
徽州宗族教育的水平和宗族人才的文化素质可以从张心斋《洪愫庵玉图歙问序》一文看到一斑。其文曰:
“王弁州先生来游黄山时,三吴两浙诸宾客从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鲜有能敌之者,欲以傲于吾歙。邑中汪南溟(汪道昆——引者)先生闻其至,以黄山主人自任,僦名园数处,俾吴来者各各散处其中,每一客必有一二主人为馆伴。主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约各称其伎,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与之谈,则酬酢纷纷,如黄河之水,注而不竭;与之角技,宾时或屈于主。弁州大称赏而去。” (注109)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三吴两浙文化,就区域文化来说,是属于佼佼者。但是,就这个“世鲜有能敌之者”的庞大文人旅游团体,有时还敌不过歙县的文人。由此可见,徽州宗族文人文化水平之高。
民国时期,由于宗族对教育事业特别重视,所以,宗族绝大多数子弟都受过初等教育,中学生比比皆是,大学生和留学生也不少。据我们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黟县南屏叶氏宗族大学毕业生有:叶芳硕、叶长荣、叶绍祺、叶祖期、叶玉如(女)等数人。留学生有:叶芳琏,留学美国,建筑工程专家;叶仲玑,留学美国,教育家;叶敏修,留学日本,任黟县碧阳、敬业两校校长。(注110)歙县呈坎前、后罗氏宗族大学生有:罗运楷、罗敏修、罗会煜、罗会烈、罗时润等数人。留学生有:罗会坦,留日,教育家;罗运松,留日,教育家和实业家。据不完全统计,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有大学生32人,留学生5人,专家l4人。
摘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