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不久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中,“张一帖内科疗法”作为新安医学的代表首次入选其中——
心涵雨露润万家
本报记者 吴江海
四周青山环抱,村中巷陌纵横,一条河流从村前蜿蜒而下流向新安江。定潭村坐落在歙县南部山区,在村子临河的一条小巷深处,有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院落,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张一帖诊所。
7月18日,记者循着药香来到这里,见大门上方挂着“世传张一帖”的匾额,两侧门框镌刻着一副楹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张一帖诊所所长、第15代传人李梃介绍说,这副对子是清末经学大师吴承仕当年求医后赠联答谢。
有病“赶定潭”
“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医学历史延续时间较长、当代颇具影响的世医家族之一,传承至今有证可考的已有15代460多年的历史。
相传“张一帖”之先祖为北宋新安名医张扩之后,明代嘉靖年间,张氏医学由“满田张”分支传到“定潭张”,并从张守仁开始博得“张一帖”的美誉。在定潭,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张守仁自幼习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淳厚,善济贫寒,常在自家药店门口搭棚夏施药茶,冬施姜汤,其医德医术在十里八乡广为流传。一位“异人”听说后,为试探张守仁的真正为人,有一次在张守仁到深山采药时,巧扮乞丐装出肚子疼痛的模样,张守仁给他把脉没有病兆,但“异人”依然一副疼痛难忍的样子,张守仁只好把他背回家中,好生侍侯。小住几日后,这位“异人”发现张守仁确确实实是悬壶济世,便留下一张药方和一根拐杖不辞而别。
在当时,百姓多困苦,屡有因饥寒、劳累所迫而致昏厥者。张守仁虽日夜救治不辍,但终因病家众多而未能尽救。于是,张守仁在继承家学基础上,精研《内经》等经典,以“异人”所授药方为本,穷究医理,博采良方,终于研制出一种粉状“末药”,由18味药组成,号为“十八罗汉”。这种“末药”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的神效,尤其对劳累伤寒、肠胃疾患等症状,往往一剂即起疴回春,故被当地百姓誉为“张一帖”。 “张一帖”传至清末第十三代张根桂时,他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探索出春、夏、秋、冬四季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并开创了治疗内科疾病的系列治法。在皖、浙、赣等周边地区,“赶定潭”成为当时人们求医治病的代名词。
多年研究新安医学的歙县卫生局中医药股股长余德利介绍,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的影响下,徽州从宋代开始,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特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安医学流派。宋元以后有史料可查的新安医家达766人,涉及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其中355人著有医学论著659种。
“一门七教授”
“张一帖”象新安医学其他专科一样,形成自身固有的师承关系,具有很强的“家族链”特征。然而,在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时,“传男不传女”的难题出现了。
张根桂原有一子二女,后膝下惟一的儿子突遭变故夭折。长女张舜华从小立志医术,开始时只能偷偷观摩,用心记忆,并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哥哥去世后,更是勤学苦练,终以至诚、至孝、精勤、聪慧感动了父亲,并悉得家传。后来,张根桂将当时邻乡的医界青年翘楚李济仁招为上门女婿,由女儿女婿共同继承张一帖家传。
李济仁与张舜华结为伉俪后,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共同研习《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地理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体质学、医疗气象学等新的学术体系,对养生学、五体痹病、五脏痿病等也有专题研究。目前,李济仁是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是我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内经》学、风湿病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张舜华现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传承人,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之一。
李济仁与张舜华夫妇行医从教60余载,他们突破家传囿规,将祖传张一贴内科疗法悉数传授,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同时,他们的四子一女皆传承“张一帖”之家学,共同成为“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长子张其成是北京大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三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现为美国法朗霍夫可持续能源中心主任工程师;幼子李梢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长女李艳是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风湿病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次子李梃遵父母之命,留在老家定潭村开设“世传张一帖诊所”,延续皖南民间至今尚流传的“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佳话。有人曾拟一联赞誉李济仁、张舜华夫妇一家:“三博导两学士堪称五子登科,七教授八大夫乃是一帖传人”。
拳拳仁济心
“圆融和合,道传薪火;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对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医道医术的褒奖。
早在1958年,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就响应国家号召,将“张一帖”祖传秘方之一无偿献出。2009年,李济仁、张舜华夫妇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签署协议,无偿捐建医艺馆,并将30万元奖金捐赠给徽学研究会,支持新安医学研究。
作为“张一帖”的第十四代传人,李济仁与张舜华夫妇在繁忙的医教研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内外上万名患者无偿函诊,每年冬夏也都要回歙县老家义诊。2002年,日本中医学会组团专门寻访了新安“张一帖”世家,并在日本《中医临床》杂志进行重点介绍。
在父母的影响下,李梃开设的“张一帖诊所”秉承“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承继家学,发展祖业。记者到访时,李梃正为一位村民把脉问诊,随后详细交代“末药”的服法。李梃介绍,“末药”主治劳累伤寒,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尤为对症,患者大多为周边四乡八邻的群众,也有许多外地人是通过外出打工的乡亲介绍而慕名打来电话买药的。
“末药”虽是18种草药构成,但四季加减,其实涉及26种草药。谈到继承与创新,李梃说,现在许多草药是人工种植的,药性较野生的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末药”配方的剂量;另外,“末药”为粉状,为方便患者服用,近年来研制出纯手工制作的“末药丸”。近年来,根据临床探索,还发现“末药”对治疗癫痫病有明显疗效。
交谈中不时有人来买药看病,记者了解到,李梃的诊所每年求诊买药约1.5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不收诊费,还经常为困难群众减免药费。 “除掉减免的近万元诊费、药费,一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 ”李梃说,虽说收入不多,但能把“张一帖”的牌子保住,为更多的患者看病,自己也很满足。
“由于没有批号,影响‘末药’在市场上流通。 ”李梃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做三件事:一是总结“张一帖内科”的医技特点,整理祖传医籍和验方;二是进一步挖掘、研究“末药”的药理作用;三是兴建“张一帖医艺馆”,让祖传医技和验方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