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陈去病《五石脂》载:“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又载:“徽州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然,徽商中财势又以歙人为 最。光绪《两淮盐法志》载:明末以来,歙县盐商已形成实力雄厚的乡帮集团,控制 了淮盐的产、供、销。从嘉靖到乾隆年间,在扬州业盐的大客商有八十人,徽商就占 了四分之三,而其中绝大多数又为歙人。民国《歙县志》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 占其四。”歙县江、黄、程、汪、徐、郑、许、曹、宋、鲍、叶诸姓先后任两淮总商, 其中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道等均煊赫一时。 明清时期,扬州繁盛,概为两淮盐业中心。盐课收入,动关国计。徽商以盐商为 首,以扬州为中心。徽商盐商在业盐过程中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据宋应星《野议 盐政议》载,万历时扬州盐业资本为3000万两。明人谢肇淛说:“新安大贾,鱼盐为 业,藏镪者有至百万,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入清后,盐商个人资本迅速发展。 王庆云《石渠余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全国直省地丁杂税、盐课税、关税 为3859万余两,扬州盐商掌握的盐业资本为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二倍以上。李澄《淮鹾 备要》载:“淮商资本之充实者,以千万计,其次以百万计。”个人最高资本额比明 上升了10倍。歙人盐商富至千万银两者有汪应庚、汪廷璋、江春等,富至百万银两以 上者有项宪、江昉、黄晟、黄履暹、黄履炅、黄履昂、徐景庆、郑景濂、洪征治、程 梦星、鲍志道、鲍漱芳等。徽商资本雄厚,富可敌国,乾隆帝临幸扬州时竟自叹弗如。 盐商的兴盛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扬州繁荣。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扬州之园 林,又多为徽商所建。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载:“明中叶以后,扬州的商人以徽 商居多。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随着徽商的到来,徽州建筑匠师随之而来,使徽州建 筑手法融合于扬州建筑艺术之中。”徽商于扬州所建园林有马氏兄弟小玲珑山馆,程 梦星筱园,郑侠如休园,汪玉枢南园别墅,鲍志道西园曲水,吴家龙锦春园,江春随 月读书楼、秋声馆、水南苑墅,黄氏“四元宝”易园、十间花园、四桥烟雨别墅、水 云胜概别墅、容园、别圃,吴均青棠观别墅,方世庚西畴别业、抱山堂,徐景庆晴庄、 墨耕学圃、交翠林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乾隆南巡,曾临幸马、程、 郑、黄、江、张、洪、巴、周、王、闵、吴、余、徐、鲍、田、罗、尉诸家园林。 扬州徽商致力于地方公益和福利事业不可胜数。清初,扬州十屠,城池毁圮,徽 商治坏道、葺废桥、整街肆、修码头,以恢旧日繁华。扬州新旧两城地势卑湿,街雨 易涝,乾隆二年,徽商公议修浚,马曰管独立修浚广储门至便益街;鲍志道鉴于南河 下康山以西至钞关,北抵小东门,地势洼下,街衢积水,易砖为石;汪应庚兴复平山 堂、栖灵寺,建五烈祠。徽商还捐助扬州普济堂,捐创扬州育婴堂,捐立扬州药局, 捐设救生红船、义渡,承担救火器具费用,建桥梁街道,置义冢、盐义仓,担当清除 护城河和城内市河淤塞之责,赈济救灾等。 扬州不仅为东南商业中心,亦为东南教育文化中心,与徽商贾而好儒、崇文尚学 密不可分。雍正十二年(1734),马曰管兴建崇雅书院(梅花书院),安徽桐城派文 学家姚鼐任掌教;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重修江甘学宫,制乐器,购学田;徽商 资助的书院还有安定书院、敬亭书院、虹桥书院等十余所。徽商客籍扬州,世族繁衍, 名流代出。《嘉庆两淮盐志》载:“从明洪武后期到清嘉庆前期,两淮晋、陕、徽籍 科举职官403人,其中山西21人,陕西96人,徽州286人”。李斗《扬州画舫录》 载:“扬州诗会之盛,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著名文学 家厉鄂、杭世骏、唐建中等,大画家郑板桥、金冬心、汪士慎、方士庶等皆为玲珑山 馆座上客。李斗《扬州画舫录》列有众多名流学士,其中歙籍百余人。诗文学者如凌 廷堪、方士庶、洪振珂、江春、江昉、汪舸、程瑶田、闵麟嗣、汪元麟、程名世、郑 元勋等,皆有著述;书画家篆刻如方士庶、渐江、罗聘、汪士慎、程邃、巴慰祖、吴 麟、方嵩、汪涤尘、汪元麟等,其中罗聘、汪士慎列为“扬州八怪”,方士庶创扬州 山水画派。(张艳红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