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181|回复: 3

祭祀汪华的徽州民俗《游太阳》

[复制链接]

19

主题

81

回帖

167

积分

秀才

积分
167
发表于 2012-4-9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祭祀汪华的徽州民俗《游太阳》
作者:茆耕茹 中国网 2003年9月
汪华,隋末保卫故里,免除战乱灾难十余年,后封歙州刺史、赵国公。乡里立庙祭祀,称他为大神。传说汪华有九子,各村除祀主神汪华外,尚分祀汪华各子,对其父子统称“太阳菩萨”。社景村供汪华及八灵王(华之八子),莲花塘供汪华及九相公(华之九子)。每年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祁、黟两县交界地的镇村举行。
社景的程序是:六月十二日入庙请太阳菩萨,谓“接神”。晚,东家设供,世巫传罡斧给四跳童,操练习仪。十三日晨,抬菩萨进祠。跳童沿途挥罡斧,东家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撒五谷送神。菩萨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毕,世巫念咒行术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额流血,谓之“开天门”。置煎油大锅,将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先取出沸油中少许豆腐赠东家。尔后再将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拨出,众人抢食,传说可免灾疫,而世巫手不灼伤。其时罡斧撞击声、鼓乐、鞭炮、傩傩之声大作。十四日社景所祀八灵王,与莲花九相公各被抬出。村民门前挂圆筒状纸伞,伞下挂鞭炮,菩萨路经门前燃炮,跳童起舞,称“跳火炮伞”,驱邪纳吉。世巫、跳童、乐工、仪仗及杂役,世代由杂姓小户佃仆充当。
此仪最初举行之目的,《四志》记载明白:“元·大德正元年间(1297年),婺、祁蝗灾叠见,祁人迎神驱蝗”。后演化为祈求“五谷丰登”之傩仪。此仪衰落较早。《四志》称:至明季已无出,民国初年“犹循而行之”。
祭祀汪华的庙原称大王庙,后改为太阳庙。一说当地念“王”,沿“阳”音。《说文解字》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故大王庙称太阳庙。另说,据《五石脂》载:“汪氏源出汪芒之后”。汪芒氏为禹之夏部,后裔崇敬太阳,应有其遗风。演进的结果大王终而与太阳复为一神,完成了对祖先、英雄的崇拜与自然物崇拜的过渡与统一。
 
徽州祁门县金字牌乡和黟县渔亭镇,有祀汪华的《游太阳》祭仪民俗。

30

主题

870

回帖

2011

积分

探花

积分
2011

帅哥勋章

发表于 2012-4-1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你的研究好像不对,关于歙州(徽州)汪姓起源,在徽州各地各族谱有详细记载,
不能引用野史~以讹传讹~


转帖:http://bbs.shexiannet.com/thread-69048-1-1.html
歙县网
最近看汪华很火,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我看该普及下知识! [复制链接] 朋友, 知识
这个是我辛苦搜集来的,只是给歙县的朋友普及下知识{:soso_e100:}
1.古徽州第一伟人——越国公汪华
 汪华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徽州绩溪县汪村人(隋唐时属歙县)。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舅家中长大,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十四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宣州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这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652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编辑本段汪王(公)庙  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编辑本段教化蒙恩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
2012-4-7 11:37 上传
下载附件 (9.18 KB)



汪华像
[1]
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沟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汪王大庙年久失修,终毁于“十年动乱”中,由来都说是明代兵部尚书大司马、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了要看金銮殿而特地修建给母亲看的。不料造成之后,即有人奏闻皇上,说胡宗宪私造金銮殿,图谋不轨。宗宪闻之,当以汪公太帝一一汪华之神像供之,从而得免却一场弥天大祸。

  同时还说,当胡宗宪拟造金銮殿时,无奈金殿天棚的特殊木结构——俗称“螺蛳结顶”(如斗拱形式、层层探出、结顶如馒头状的特殊木建筑,早些年绩溪县今教育局前向的天王寺也有同样构造),工匠都未有能胜其任者,除非是亲临皇宫实地察看。然而金殿非等闲之地,工匠察看谈何容易!胡宗宪毕竟足智多谋,胆略过人,终于趁“早朝”天色未明之机,暗暗地带领一个手艺高强、聪明绝顶的木匠随去,当被金殿的金瓜武士发现、唱询问何方“竖子”胆敢擅闯金殿而踢他一脚时,他即乘机在跌个仰面朝天的一刹那间,即将金殿“螺蛳结顶”偷看到手了。

  汪王大庙那纵横、大小的许多大梁时,梁底都分别写了江南邻近各处地方官如:巡抚、知府、知州、知县、布政司等“重建”字样。惟独正中那根特大横梁上,则写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都御使、提督浙江福建等处军务胡宗宪鼎建”。从这一不同角度来看,大庙的建造完全是出于有关各省地方官的趋炎附势、锦上添花和一些豪门大户的捐献赞助而成的。胡宗宪是作为一代位高权重、威震东南的朝廷大臣而领衔、倡导者。大庙原有三进。头、二进毁于同治五年大水。有一口千斤大钟亦为洪水所吞噬;铁质沉重,估计不淌过中周桥下,总深埋在庙前附近的沙石之中。

  大庙水毁之后,前向没有正门。仅于东向辟一边门,额书“敕赐”二字。龛座两楹,各蟠一昂首翘尾、左右相对、栩栩如生的雕龙。还有一副对联:上联: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下联: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正气犹存。

  此联 曩年曾见有人提及,把“应天命、顺人心”写成“顺天命、定人心”恐不如笔者眼见之实了。

编辑本段祭祀汪公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 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 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农历正月十八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

编辑本段天下汪氏出徽州  说道汪华,就不得不提到汪氏发展,汉姓汪氏素有“汪氏无二姓”的说法,但近来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观点,不过那些个别观点并不会改变汪 氏人的固有认识。汪氏是黄帝直系后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孙, 武王姬发打败帝纣后建立 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大周王朝,为了巩固边疆统治,武王把把东夷之地鲁分封给了弟弟姬旦的儿子伯禽作为周公消灭商纣立下战功的奖赏,于是伯禽成了鲁国侯王。伯禽的后裔鲁成公是鲁国第二十一代国君鲁成公的二儿子姬汪鲁。姬汪鲁就是汪氏一世祖。据族谱记载,他降生时手上左手水纹,右手王纹,加之王于鲁地,于是名曰姬汪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姓氏的规范化,古姓消失(大概是已经没有区分效应了)。于是姬汪鲁的子孙就姓汪了。

  汪氏在北方的发展一直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太大发展。直到三十一世祖汪文和南下后在安徽古徽州落地生根。汪氏开始在南方生息繁衍。不过汪氏能成为中国当今的前一百大姓之一,却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汪世华的功劳。

  自从四个世叔举公迁到登沅洞汪村后汪氏人口有较大发展,叔举原就生有四个儿子,其中汪华曾祖四十一世汪泰生了五个儿子,汪华祖

2012-4-7 11:37 上传
下载附件 (5.61 KB)



越国公

  父勋明生有二个儿子,汪华父生有三个儿子世华、世英、世荣,汪华叔父生有七个儿子。到了汪华这一代汪华生了九个儿子,世英、世荣也各生了四个儿子,汪华堂弟铁佛也生了八个儿子,再加上汪华三个叔曾祖,四个叔祖后代到四十五世到底有多少子孙那是一个很大的家族,登沅洞汪村有限土地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因此开始大量外迁。下面重点介绍汪华九个儿子及后代迁移情况,并简介铁佛后代迁移情况足以看出全貌。

  汪华长子汪健生有六个儿子,长子迁旌德新建,二到六子全迁现重庆眉山;二子汪璨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处凝随父迁重庆涪陵,次子处崇迁浙江衢州;三子达生三个儿子,长子处惠随父镇守巩昌,在征贺鲁龟兹高昌及镇边中立功,汪达被袭封越国公,汪达后裔在甘肃璋县一带发展成大户,被边境地区人民称为“将军汪”,二子处哲任并州牧,迁并州,在并州发展,其后裔中五十世泰回迁绩溪尚田;四子广随汪华在长安任左卫飞骑尉,生三个儿子,后裔情况不明,但后代五十一世贤迁篁墩;五子、六子后裔情况不详;七子爽公生二子长处礼迁歙北慈姑(又叫慈川处礼无后),二子处贵迁泾县;八子俊的后裔是留住登沅汪村的,后代到了五十一世广又迁旌德新建、廙迁歙篁墩、言迁休宁藏溪、登明迁歙北清流、敬御迁绩溪三都淑水,这五支是第一轮辐射的延续。

  由上轮辐射外迁后接着又有新一轮的辐射外迁,比较主要的是七子爽公后。爽公后代迁泾县后,四十九世有二个儿子,长曰汪风思,次曰汪风林又名汪伦李白访汪伦者),汪伦住径县后代情况因资料缺失不明,而风思任歙县令复住慈姑,被称为慈姑支派(又叫歙县支派)之始祖,风思后五十六世道安公兵马镇婺源,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婺源又发展并迁出很多汪氏到全国各地(也有四迁休宁西门,休宁西岸的)。道安弟道兴公兵马镇开化,开化及周边地区金华建德有其后裔。道兴公五十九世孙永固公回慈姑世守汪王墓,自永固公后慈姑又迁出十四支,这辐射出的十四支中有二支是歙县内。其中六十世炎公迁歙南琴川(洪琴),从洪琴又辐射出十一支,这十一支中只有六十七世汪六迁歙南药谭,八十七世汪其林迁歙南小溪;而另外九支迁青阳、淮安宁波南京杭州等地。从慈姑迁歙南还有另一支,即七十一世宗荣公由慈姑迁遐阜川(显村),后从显村又分迁出六支,歙县内二支为米坑与汪田山,其余四支迁浙江富阳等地。

  在这第二轮迁移中还有另一种模式,那就是“藤蔓式”。汪华长孙处脩迁旌德新建后,四十九世有三兄弟,长子迁祁门赤山,老三琦的五十一世孙思立迁唐模。之后以唐模为中心,枝枝丫丫地向四周发展延伸,在歙西的车田、稠墅、东山、呈坎汪村、古关、岩寺、西溪罗田等二十多个村安家,还有延伸到歙南药谭、溪子里(杞梓里?)、黟县黄陂宏村、休宁藏溪、罗墩等地。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这藤蔓上一颗名珠西溪汪氏。在一段时间内西溪可以说是徽文化的研究发展中心,在西溪“不疏园”内聚集了不少著名学者讲学、研讨交流。一代名师江永以及徽州著名学者戴震等都曾同时在这儿讲学,研讨交流过。

  除了上述二种模式外还有一种“中转站”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有二支及以上迁入和迁出,但没有形成一批向外辐射迁移,也没有在周围形成一批汪氏村落。例:旌德新建有汪华长子的五十一世孙思立迁唐模,还有八子后迁绩溪余川,迁歙县南乡的芭坑、白杨新桥(大概是汪华八子后裔)。再如篁墩有汪华四子的五十一世孙贤常与汪华八子的五十一世孙迁入,但未形成前面二种模式的局面。

  在第二轮迁移中铁佛的后代主要在休宁东关、新屯、旌城、婺源县凤亭等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很多以汪氏人口为主的村落。

  迁移出去的汪氏又不断向外扩传。原徽州以外的汪氏人口中淹没在大量从徽州迁出汪氏及其后裔人口之中,因此天下汪氏出徽州裔成一种自然现象了。

  历史地位:

  “颍川世胄、吴越世家”;自始祖汪侯到四十五世汪华九子,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位居高位;汪氏宗族在开元年间被唐玄宗诏封为中国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世家之一;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07人中进士,其中8人中状元。

编辑本段汪氏溯源  炎黄战蚩尤 四方归华夏

  神农尝百草 轩辕制舟车

  日日勤政理 黎民有口碑

  赤龙垂青须 护帝归天宇

  人间诸事繁 百姓久思之

  后稷播五谷 举功封农师

  尧舜承帝命 神洲米粟足

  桀纣废宗祠 天下共诛之

  文王起西岐 武王兴义

  周公三吐哺 国中成大礼

  武王早薨矣 诸侯起异心

  为保国安宁 代政除奸佞

  及至成王长 俯首北称臣

  伯禽东迁鲁 颍公手奇纹

  因名姬汪鲁 是为汪始祖

  北国多战乱 文和下江南

  歙县地瑰奇 越国家声远

  儿孙海内外 千秋美名传

  汪氏世子敬上

  越国家声远说道汪华,就不得不提到汪氏发展,汉姓汪氏素有“汪氏无二姓”的说法,但近来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观点,不过那些个别观点并不会改变汪
2012-4-7 11:37 上传
下载附件 (5.15 KB)




越国家声远

氏人的固有认识。汪氏是黄帝直系后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孙, 武王姬发打败帝纣后建立 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大周王朝,为了巩固边疆统治,武王把把东夷之地鲁分封给了弟弟姬旦的儿子伯禽作为周公消灭商纣立下战功的奖赏,于是伯禽成了鲁国侯王。伯禽的后裔鲁成公是鲁国第二十一代国君鲁成公的二儿子姬汪鲁。姬汪鲁就是汪氏一世祖。据族谱记载,他降生时手上左手水纹,右手王纹,加之王于鲁地,于是名曰姬汪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姓氏的规范化,古姓消失(大概是已经没有区分效应了)。于是姬汪鲁的子孙就姓汪了。

  汪氏在北方的发展一直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太大发展。直到三十一世祖汪文和南下后在安徽古徽州落地生根。汪氏开始在南方生息繁衍。不过汪氏能成为中国当今的前一百大姓之一,却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汪世华的功劳。



子在川上曰:这很热闹,加水!
水能载舟,也可以煮粥 ;)

》》》》》》》》》》》》》》》》

249

主题

488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389

美眉勋章罐水天才奖活动参与奖起早贪黑奖宣传大使奖爱心天使奖

发表于 2012-4-1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天一 发表于 2012-4-16 21:53
楼上的,你的研究好像不对,关于歙州(徽州)汪姓起源,在徽州各地各族谱有详细记载,
不能引用野史~以讹传讹 ...

支持下。
是你让我明白,爱情可以是永远不忘记,爱情可以是永远不放弃,有时候,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情.

54

主题

881

回帖

3097

积分

榜眼

积分
3097

帅哥勋章起早贪黑奖

发表于 2012-4-17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汪氏后人,支持。坊间说只有汪氏族人死了可以撑黄阳伞,别的都不行,有这回事么???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3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