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亲:为了汪氏后嗣知晓祖宗,我将手中现有资料着手编辑现代本家录部分,现发至网上,请宗亲斟酌意见:QQ283161094,谢谢。】
一、祖籍 安徽歙县
中国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 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歙即翕, 山水合聚之意。 这里江水如境、古桥作虹、峰峦如屏,享有山城、水城、桥城之誉。
一、祖籍 安徽歙县
中国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 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歙即翕, 山水合聚之意。 这里江水如境、古桥作虹、峰峦如屏,享有山城、水城、桥城之誉。
二、序言 慎宗思远
族之有谱与国之有史,其意一也。夫族谱者,所以正统绪,知源流,辨昭穆,志邱墓,书家传以昭示子孙。即或移徙他乡,远隔数千里外,犹可展卷而按之几席之间,谱之作用亦大矣。
吾祖繁衍我辈迄兹97代。吾父自幼故里徙之沪地,辛丑(1961)年携妻、子女转迁贵阳筑地繁衍生息。
吾于癸亥(1983)年返故里探亲时曾向伯父提及祖传族谱,其书曰:
九十五世孙峻岭(建华)客黔中筑地,添九十六世孙德智(漪)于癸亥年(1983)夏返新安故里省亲云及族史事,适余困居苦于生计之际,亦略知族之所自颍州来,虽聆宗长指教然终未穷究里。幼时曾追随先人及族之长者,晋祀过祖祠祖茔稍悉端倪,谱本有家藏,遭文化之厄劫,失不复得矣。幸克昌公尚有远祖本藏,允抄传后世俾晓水源木本之概况,诚属识远思。敝身以履遭颠沛幸存残喘,能参是举堪足自慰。余非完人亦有所短,能缴同宗谅幸矣。每览诸史觉族之直系血缘之说,颇费商榷。夫人之始唯母系为部,何以更替。父系何世所传,余实不察。故认为谱者乃谱也,毋庸细究。就历代帝胄之家尚不乏抱姓藉异种之记述,况万姓乎。故先人所录不敢妄自菲议,而实惑焉,待识者考证。况我姓繁衍之盛,亦招鱼目祖宗为澄清,世俗所谓大小姓之有别,而有是志,亦颇匠心独运堪嘉许之,可谓无庸置疑是为敬。
先辈传十六字排至百世:
起 文 肇 国 应 志 光 崇 克 明 峻 德 修 齐 治 平
九十四世孙明德谨此甲子年某月
吾因客居住他乡,无心力弥补家谱考证,只得以抄录十六字排至百世传后人知晓而已,故以拙笔解字:
起 建立 文 文字 肇 开始 国 国家 应 应该 志 志向 光 光大 崇 推崇
克 能够 明 聪明 峻 高大 德 德行 修 兴建 齐 齐心 治 治理 平 平安
九十五世孙峻岭建华书于甲申年冬月
三、姓氏源流
“汪氏发迹轩辕,上古帝王咸为肇祖”。 汪氏鼻祖为周文王姬昌,传及鲁成公黑肱(约公元前592年), 生支子取名汪。因姬汪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后以名为姓,封侯于颖州(今鲁南一带),从此始有汪姓第一代。
四、徽州汪氏祖先
“汪氏系出鲁颖川侯汪,其后以名为氏。三十有一传为汉龙骧将军文和,始迁江南又十三传为唐上柱越国公华,实汪氏别祖。”宏村汪氏一脉系“长房长孙”,按中国传统习俗,确算汪家祖基。
第三十一代公汪文和,“汉献帝兴平间破黄巾贼为龙骧将军”,于建安二年(约公元197年)避中原战乱渡江南下,受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 十三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平黟、歙,二县地立始新,定黎阳休阳黟歙六县为新都郡治。文和公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
第四十四代公汪 华(586-649), (本名汪世华,因避李世民讳而改汪华),字国辅,歙县登源汪树人(今绩溪县)。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歙州和上饶,拥军十万,号称吴王。此后十多年间, 汪华保境安民, 六州不见兵革, 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顺唐朝。 唐高祖嘉其顺潮流和包六州功绩,授予方牧,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兼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武德七年奉召晋京,贞观二年(628) 被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 后改忠武将军,为右积福府中都尉。 唐太宗征辽委为九宫留守。贞观廿三年(649)卒于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
汪华生子九人,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故人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