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继续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构建城乡一体的城市空间体系、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城镇社区体系、城镇管理体等,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
一、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1、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着眼于建设徽文化展示中心的目标,按照《歙县城区总体规划》,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管理,实施中心城区“西进东扩”战略,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老城区按照保护、整治原则,修缮古街巷,恢复徽州府衙,续修古城墙,再现徽州古城风貌,打造徽文化中心;新城区要高起点规划,“十一五”前期完成政务中心建设,构建政治文化中心;慈张线及扬之河两侧构筑商贸中心;城东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经济中心。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1万人。
2、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的城市框架
——构建中心城区的交通框架。续建富资路、百花路、清凉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富丰路、披云路、牌坊路,加快古城道路改造和新城区路网建设,建成百花大桥、紫霞大桥、开发区二桥、布射河大桥,整修万年桥,规划建设新安路跨铁路立交桥,构建中心城区环线网状交通。
——加快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二水厂建设,扩大供水能力,确保供水质量。充分发挥城网改造工程和云川110kv输变电站功能,增强城区供电的可靠性,扩大城区供电能力。适时启动城区燃气供应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补充的用气结构。新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环卫设施,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加快城区休闲场所建设,打造城市亮点。依托“山城、水城、桥城”,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整治改造行知公园、多景园,建设滨江休憩带,加强斗山、长青山、问政山绿化工作。继续实施城区防洪工程、道路绿化工程、街道美化工程、滨江绿化工程、城市亮化工程,逐步建成展示徽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保持地方特色,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集镇。按照城镇规模等级化、布局合理化、职能协调化、建设现代化原则,实施“特色亮镇”战略,将北岸、桂林、富堨等建成工业化小城镇;将溪头、王村、梓里、三阳等建成农副产品集贸中心型小城镇;将深渡建成交通枢纽型小城镇;将郑村、许村、上丰、昌溪、雄村等建成古村落旅游及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到2010年,全县基本形成以徽派风格为特色,以徽城为核心,以重点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小集镇为脉络的城镇体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2、全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编修小城镇建设规划,强化规划和建筑风格管理,推进城镇化发展。鼓励山区、库区人民“下山出水”,进镇兴业。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投资、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统一在实现区域主体功能的目标之下,初步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三、加快建立综合交通网,构筑县域网状交通
抢抓国家“村村通油路”政策机遇,抓好主干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公路,提高油路率,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道路为动脉,铁路运输和新安江水运为补充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网状综合交通构架。“十一五”期间,新建县乡道137公里,改造县乡道216公里,新建村道638公里,改造村道841公里。
1、继续实施好“十五”交通续建工程。继续实施好武街公路、狮石公路、七花公路改造等交通续建工程,加快工程进度,力争续建工程在“十一五”前期完成。
2、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加大村级道路建设投入,加快村级道路黑色化进程。
3、加强对新安江主航道的整治,进一步提高水运能力。继续强化对新安江水运的管理,加强新安江主航道的整治,增强深渡码头的吞吐功能,发挥其承载能力,提高运输船舶上溯运输能力,倾力打造国家级文明航道。
4、建好一批交通重点工程。改造升级歙县至徽州区段公路,改造大阜到昱岭关公路。全力促进黄千高速公路建设纳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新建新安江跨江大桥、南源口大桥,做好皖赣铁路复线修筑和黄金铁路修筑等地方性工作。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共交通覆盖面,鼓励出租车事业发展,限制摩托车、三轮摩的的增长,改善城区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城区医疗网点布局,增强医疗卫生设施便民利民作用;加快邮政、电信事业发展;升级改造城乡有线电视网络,构建数字电视平台;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覆盖面;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改善环卫设施。
2、城镇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公共服务城乡失衡问题;加强村级文化站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环卫状况,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3、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性文化、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方面投入。加强气象工作,强化灾情监测、预报、预防和急救工作,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交通事故、城市公用设施破损失灵等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民政救灾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第五章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与提高自我开发能力并重,在加强科学普及的同时,把高新技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县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高新技术投入机制。以实施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为抓手,新上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牵动性强的科技项目,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强农科教统筹,扩大农业适用科技的培训推广覆盖面。加大对茶树花、枇杷叶等衍生产品开发,廷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信息交流和横向联合,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办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系。
1、加强普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力争在2008年前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达9000人左右。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歙县中学跨入国家级示范高中、歙县二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歙州学校跨入省级民办示范学校行列。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普及工作,到2010年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率达60%以上。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建成43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完成现存的4.7万平方米的D级校舍危房和新增D级校舍危房改造任务。以城镇发展为导向,合理调整城区教育布局,扩建新安学校,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巩固以行知中学为龙头、深渡职高和王村职高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同时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行知中学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其跻身国家财政重点扶持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继续推进“普、职、成”三教统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我县成为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职校生达到6000人左右。
3、高度重视其它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徽州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积极促进普通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
三、大力培养各方面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培养,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平台,重点引进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县创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到2010年全县党政干部大专学历以上人数达80%以上,本科学历达3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00人以上,高级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0000人以上,建成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适当,与我县产业特点、人文特色相一致,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
树立大文化观念,加快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尽快把我县建成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相适应的徽文化展示中心,成为全国文化大县。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大力保护文物资源。全面启动“徽州古城”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做好棠樾牌坊群、许村、渔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积极申报“国保”、“省保”单位,高起点建设徽文化博物馆,完善文保设施和各类专题馆,加强对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大力挖掘徽文化精深内涵。加强徽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依法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强对徽墨、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编辑出版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读物,集中展示、宣传徽文化。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发挥作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县乡广播电视联网工程。重点建设乡镇文化广播站、村文化室及文化大院(户),完善农村文化网络。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继续抓好徽州文化长廊和“杜鹃花工程”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集镇文化中心。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积极推进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大家乐广场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文艺团体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专业演出团体的作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发展书画艺术,使文艺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县图书馆争取跨入全国一级馆,县文化馆建成全国二级文化馆。建设体育馆,完善体育设施,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稳步提高我县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2、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进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徽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文物旅游业和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网络传播业。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发展以黄梅戏、民俗文化表演为代表的戏曲表演文化产业,以徽墨、歙砚、绘画、书法为代表的工艺文化产业,以三雕、徽派盆景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文化产业。完成中国黄山国际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体育竞赛健身业、文化信息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演艺公司组建步伐,培育一大批文化产业经纪人,形成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