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萍)徽州(今黄山市)黟县和歙县的建立,可以说是与中国郡县制的产生同步的。史志界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六》,把这个日子定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于县名的由来,新编《黟县志》和《歙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黟县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汉以前作“黝县”,颜师古注:“黝”音伊,字本做“黟”,其音同。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黝”为“黟”......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歙县县南有歙浦,因以为名。又据《太平寰宇记》:“歙,翕也,谓山水翕聚也。”歙县之名即取山水翕聚之意。 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至于“黟”和“歙”的本义和读音,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查,清代段玉裁的注较为精当。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先看“黟”———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许慎《说文解字》:“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杨有黟县。”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段玉裁注:“《周书·王会篇》:‘夷用□木。《古今注》:乌文木,出波斯国,南方草木状。文木树高七八丈,色正黑,如水牛角。’乌鸡切,古音在十七部。《地理志》本作‘黟’,师古所据做‘黝’,乃误本耳。今安徽徽州府黟县是其地。”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原来,“黟”是一种黑树木的名称,原产地在波斯国(今伊朗一带),而从古到今,黟县山上就没有这种“乌文木”。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再来看看“歙”———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许慎《说文解字》:“歙,缩鼻也,从欠翕声。丹阳有歙县。”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段玉裁注:“糸部曰:缩者,蹴也。‘歙’之言‘摄’也,许几切,十六部。‘阳’当做‘杨’,字之误也。《地理志·郡国志》:‘丹阳郡歙县,今江南徽州歙县、休宁皆其地也。今徽人读式涉切。’”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借用该地山水名来作城乡名,本是惯例。而黟、歙二地名,究其字义,就会发现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黟”是如此,“歙”也一样。以“歙”作地名,怎么也和“缩鼻”联系不到一起。倒是春秋末期作品《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之“歙”,有“收缩”的意思。而同书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叠音词“歙歙”又当别论,它是形容人的思想浑浑噩噩的样子,也与“歙”县无干。如果说“歙县之名取山水翕聚之意”,那么,江南山区这广大地界,处处都担当得起。换句话说,“歙”可作江南任何山区县的县名,而这显然与事实不符。U2r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为什么从古代汉语字义的分析中找不到合乎情理的解释?我认为,这“黟”和“歙”是越语的译音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