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大办年货”——改变的,不仅仅是观念 几乎每天早上出门,记者都会遇上已退休多年的邻居大婶买菜回来。离2013年春节越来越近了,而记者发现,邻居大婶每天从农贸市场提回的肉鱼鲜蔬,只够家人一天吃的,便问年货准备好了没有?大婶说不会特意准备,过年基本上和平时差不多,随吃随买。记者采访发现,如今,我县许多市民过春节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办年货,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准备。(晚报2月6日经济版报道) 曾几何时,提到过年,我们就自然想到“大办年货”。办年货,是对自己及家人辛苦一年的总结与回馈,不办得丰盛些,可能会产生一种问心有愧的感觉。苦了一年,累了一年,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大办年货”的习惯,也就由此而形成。而春节期间,也最适合走亲访友,一向爱面子的我们,自然也得竭尽所能地款待亲朋好友,这又给“大办年货”,添了一把火。越是缺乏,我们越是重视,越是渴望。 这一切,看起来是观念问题,其实,更主要的,依然是因为我们当时的物质条件太糟糕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想吃,也没有的吃,想穿,也没有的穿,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好好享受一通了。“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的俗话,强调的是我们的生活应该回到原位,这当中,就包括我们对年货的享受,也得告一段落了。但是,现在呢,物质的丰富,不要说是老年人,即便是中年人,也往往感觉不可思议。哪怕是一个村镇,也都是店铺林立。从物质层面上看,曾经的我们,一年只过一次“年”,今天呢,说是天天过年,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至少是早已经摆脱了一年只享受那么一次的“年关”了。 物质的丰富,使得我们的观念慢慢也就发生了变化。物以稀为贵,多了呢?也就不太在意了。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他们不再担心孩子吃不到,而是开心担心孩子吃不了。除了一些“应景”式的年货,越来越多的人,不太在意传统的办年货了。而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走亲访友,你吃到我家,我吃到你家,年货,有一大部分,是用来应对这一需求的。现在则不然,无论是拜年方式还是执行方式,都不必建立在大办年货的基础上。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大吃大喝,不仅不利于身体,也是一种浪费,而浪费,总是不应该的。能吃多少吃多少,何必还要大办年货呢?办的时候,恨不得将整个超市都搬回家,办完之后,却发现,一个年过下来,一冰箱的菜都没怎么吃。这样的折腾,实在是得不偿失。 大办年货的习惯,是要改一改了,而且已经在改。这样的改变,可能会让我们感觉有些失落,不过,这恰恰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标志。对此,我们应该坦然地享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