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文化系列——徽州族谱
在现存的各类谱牒中,徽州的族谱数量最多,也最富有研究价值。族谱是“家之大典”,与祠堂祭典一样重要,是10年修一次,还是20年、30年修一次,各宗族可视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定。到了清代,各宗族一般都规定为30年一修。
有的宗族平时还置有添丁簿,“自六岁外,不论贫富、曾否上清明,俱登乳名、官名、嫡庶姓氏、生年日月,用备查考。”为以后修大谱作资料上的准备。孩子出世以后,他的辈分早已排在了宗谱的“行辈歌”里,大人为之取名也“有章可循”了。“行辈歌”是徽州宗族为便于支丁取名而特别编制的一种歌谣,以保证宗族子弟的昭穆世次明确不乱。在“行辈歌”里,每个字代表一个辈分,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行辈歌”,都是代宗族立言,表达族人一种美好向上的愿望。“基开忠厚贻谋远,运际隆平积庆长”,这是《歙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卷二上登载的“行辈歌”,寓意是希望族人发扬祖先忠厚的美德,以保证宗族将来的兴旺昌盛。《南屏叶氏族谱》记载的“行辈歌”共8句:
祖志思文永,廷荫善元日;
万枝荣宗启,懋尝自新芳;
玉树宜培厚,桂林定毓良;
克昌怀美德,世济肇嘉祥。
这首押韵的“行辈歌”,一唱就唱出了整整40代人。
有的宗族的“行辈歌”竟有百字之多,把一百代人的辈分都确定下来。如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制定了《西递明经壬派排行》百字歌:
圣世长清,兆锡嘉名;逢时辅赞,家学汝成;
懋德常宏,大文昭炳;笃志敦修,惟良仰景;
泰遇兴贤,建树必先;自新其本,敏秀联延;
书传卓立,朝宗元吉;洪庆有锺,寿高福积;
守道崇增,瑞云允升;咸思克济,祖述继承;
作式绍之,益徵厚泽;麟耀祥晖,凤鸣腾达;
百代同发。
如果以20年为一代进行计算,要完成这样一个千秋基业,大约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可100多年后,什么都变了。到民国初期,这个“百字歌”还是尊祖、敬宗、睦族的强力黏合剂。此后不久,就有许多人把它视为“封建糟粕”,古老的辈分秩序被一轮又一轮的“时尚”的名字淹没了。
“行辈歌”的歌词是宗族拟定的,表达的虽是一种愿望,但它关乎支丁的取名,一般都很慎重。取名的方法,常见的有五个途径。《涧洲许氏宗谱》卷之十《排行小引》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饮食,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谨慎妥善地保存好族谱,对保存者来说,是十分神圣而又光荣的事情。保存,不仅仅是要保证族谱不能遗失,而是要保证族谱的内容不被他人篡改冒宗。冒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谱版上做手脚,另一种便是在谱书上进行伪造。为了防止冒宗事件的发生,各宗族都要限定印刷的部数。印完限定的部数以后,通常采用的做法就是“将版毁去,以杜盗印冒宗之弊。”另外,在印制的族谱中还要编上字号,以确定保存者的责任;有的族谱还要加盖县府大印,以显示族谱的权威。
族谱到了保存者手里,这已是防止冒宗的第二道防线了。这道防线离下次修谱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宗族成员的变化最大,有的族人增多了,有的支脉迁移了,嫡庶关系、收养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冒宗作弊的隐患也最大。这个时候如果保存者不小心弄丢了族谱,处罚将是非常严重的。
摘自200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