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国18个集团军的前世今生
2013年4月16日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首度公开了中国陆军全部18个集团军番号。《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第7期刊登《集团军变迁》一文,详细解密这18个集团军的前世今生。全文如下。
在大裁军中,自1949年以来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看起来更受青睐。 随着番号披露,中国军队的主要力量----18个集团军面貌更加清晰。 “集团军”这个词诞生于19世纪初的法俄战争。在人们的印象中,它象征着强大的作战能力。 解放军集团军的出现和编成,源自上世纪80年代窘迫条件下的改革----一方面希望缩减军队规模,另一方面又希望保留并提升战斗力。而30年后,当中国军队踏上更高水准的强军之路时,集团军的面貌与实力都已改观。 “合成军”试验 在解放军的词典中,集团军执行战役任务。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提出裁军百万之前,就酝酿组建集团军。 1980年3月,他在军委常委扩大会上指出:要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便于合成训练,便于指挥员熟悉特种兵的指挥,把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进一步研究。 不久,在一个关于未来作战的研讨会上,邓小平又指出:有的同志提出来,过去我们也设想过,比如一个军,组成一个合成军,有炮、有坦克、有导弹,炮包括防空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集团军。 后来,邓小平提出可以先搞一些军作为试验。这样,一些部队开始进行合成集团军的尝试。 解放军集团军的另一位推动者是张爱萍。1982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传记说,他上任仅25天就以某军为试点,进行机械化合成集团军试验。 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回忆,这个军被称为“万岁军”,试点正是在他担任军长时完成的。众所周知,“万岁军”就是陆军第38军。 解放军集团军的出现有着复杂的背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集团军纵深突击的理论。作为应对,中国军队提出了在战争初期,以坚固阵地的防御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种提法最早在50年代由彭德怀提出,得到了邓小平、粟裕等人的赞同。 《张爱萍传》中写道,1982年新一届军委成立后,军队领导人慢慢意识到,这个以苏联二战模式为框架的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宏观构想,将会给各个领域带来诸多挑战。 比如,训练部门提出在8个重要方向上陆续组织大演习,每次演习都要耗费数亿元。构筑纵深防御阵地的国防工程费用大得惊人。而且,要在各个可能的作战方向上囤积强大的反突击预备兵团,“这就使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国防工业面临一个更为吓人的数字,要储备上千万人份的武器装备,不用说新武器的研究了,就是把几年的装备费都给它,恐怕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在后来讨论裁军问题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虽然也有人提出裁减地方部队,但张爱萍仍主张裁减野战军。 在中国,一些部队归地方军分区管理,如边防部队等。野战部队由大军区直接管辖,作为机动作战、战略决战的主要力量。 张爱萍设想中新型军团的数量不像过去步兵军那样多,但是将成为“精英中的精英”,这就是机械化集团军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