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274|回复: 0

古徽州男人写照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回帖

138

积分

秀才

积分
138
发表于 2014-4-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徽州女人相比,古徽州男人的命运则幸运多了,毕竟男儿肩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嘛。 古徽州男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寒窗下度过的。在这个素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的儒学沃土上,徽州人确信“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为至理,安贫乐道、义薄进取、酷嗜书史、尊儒重教,是他们与生俱有的共性,“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士”观念的支配下,男孩子早早地被送进私塾学馆启蒙读书,每日面对的是私塾老师威严的目光和戒尺无情的滋味。“之乎者也”,味同嚼蜡;“子曰诗云”,一片茫然。风景如画的黄山坳里,鸟雀鱼虫,山水落花对于他们而言却毫无童趣而言。悠悠童心却尽收于威严的学堂里。至今,许多徽州人家老书房上还雕刻成冰纹图案,寓意十年寒窗苦。正是如此地牺牲童真,才使得古徽州地区人才辈出,代不乏人,赋予了古徽州钟灵毓秀的色彩。如明朝著名军事家、歙县人杨宁三岁学读古诗,应口能诵,八岁学完孔孟经典,十岁便可作文,十八岁考取京殿四名进士。诗人方秋涯,学者罗愿,都是七岁就能作诗,南宋大儒朱熹、程敏政更是因同期便能通《孝经》而蜚声在外,而得到了宋神宗的亲自召见,大加褒奖,彰显天下。近代则涌现出士慎、戴震、黄宾虹、胡适等一大批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名人才子。据《歙县志》记载,宋、明、清三代,徽州地区共考中状元18人,占全国总数的18%,在全国考取的1347名进士中,仅歙县就占了372人,这对于幅员狭小、偏僻的 皖南山区而言,不能不算个奇迹。 贫苦人家子弟,为了将来一举成名,孜孜苦读,更是吃遍了苦头,其中不乏范进中举式的闹剧。相比于金榜提名的幸运学子,多少名落孙山的古徽州学子则一生黯然失色,有的考了一辈子还是老童生,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成为书痴、书虫,成为皖南山野乡里的“孔已己”。
       古徽州男人的婚姻同样也大都非常不幸。青年时代,爱情对他们而言,是两个十分迷茫的字眼,父母的选择是不可违抗的。更为滑稽的是,五斗床上很多徽州童男子把自己的“初夜权”懵懵懂懂地交给了父母为自己选择的大娘子。徽州有首儿歌这样说:喜鹊哥哥尾巴长,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半夜三更要吃奶,我是你老婆不是你娘。这种“十八岁大姐”与“三岁郎”的搭配,对古徽州男女来说都是一种人性的折磨。
    不仅仅是在家读书的天空不晴朗开阔,许多外出经商打工的古徽州少年的生活同样阴霾。“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是很多古徽州少年命运的写照。一些因为家境等原因不能在学堂中继续读书的少年娃,就三三两两地走出大山,源着溪水或山路而上,到自家长辈或招募伙计的店铺中做学徒,当杂工,从事小本买卖。小小年纪便买菜、作饭、带孩子,饥饿、劳累、打骂、羞辱时时困扰。徽州地区至今还流传这样一首反映学徒生活艰辛的儿歌:写封信,到徽州,俺在杭州做伙头,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咸菜头。“茴香(回乡)豆腐干”的观念是他们几乎断绝与家人联络的根源。因担心学艺、创业未成而遭受嘲弄和轻蔑,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地位,他们不得不及近全力,背水一战。他们犹如万山丛中任劳任怨,不畏艰辛,跋涉不止的“骆驼”,实现了原始资金积累的最大化,逐步发展成为徽商,有的还晋升为腰缠万贯的“红顶商人”。但在情感领域,古徽州男人们与女人们一样,也要经历新婚燕尔不久就不得不离开妻子,漂泊在外,天各一方的枯涩,以及衣锦还乡之时,早已是物是人非,人巷空空的慨然。他们在故里广建豪宅和宗祠、牌坊,一方面光宗耀祖,一方面也在心中默默告慰亡妻的在天之灵和思念之情。
      忠君报国是古徽州男人修身之本。他们笃信,“能够受苦方为志士,肯于吃亏不是痴人”,宁肯做愚忠的“仁人志士”。金生、凌唐佐、胡舜陟等等,他们身处逆境矢志不渝,威武不屈,直至引来杀身之祸。他们“忠”得可爱,“忠”得执着,是徽州男人忠君报国的典范。不仅如此,即使是山野农人樵夫也不例外。然而,在徽州这样一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忠孝”二字也曾被推向极至,以至大忠大孝变成了愚忠愚孝。史料记载,每个王朝灭亡后,都有一批徽籍仁人志士隐归山林,不食首阳蕨,甘心为前世王朝殉葬。古徽州男人特别是“山里佬”们豪爽质朴,通常是老酒、黄烟不分家,每逢节庆或友人来访,格外热情大方,周到细致,倾其所有,彼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言谈举止中透出一种“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的慷慨任侠的气质,与平时的惜食如金形成强烈反差。
    “百善孝为先”是旧时徽人万古不变的教条。以孝悌传家,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家境贫富,只要遵循“孝”道,便可青史留名。然而,若是孝到极点也就变得可笑了。古徽州《二十四孝图》记载了一些荒诞的故事,“卧冰求鲤”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宋代著名孝子休宁人查道,母亲生病想吃鳜鱼。当时正值隆冬,市无卖者,查道凿冰解衣,哭跪于河边。居然神奇地得到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鳜鱼。其母病故后,该人丁忧期间戒掉酒肉,寒冬腊月,只穿单衣,光着脚丫,每天“杖而后起”。由此可见,旧时徽州人奉行孝道达到何等痴迷的境地。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涌现出了子替父死,父代子亡等“愿以身代”的悲壮离奇的故事。另外,虽然“红顶商人”、“学者名士”富可敌国,名扬天下,但落叶归根是他们最终的梦想,老来找一依山傍水之地,隐居山林,追求禅学孤寂,宿命之道,直至了此残生.......



评分

参与人数 2 +5 收起 理由
末了 + 3 赞一个!
醉月幻影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歙县论坛 贴贴必回】 欢迎网友们加入,群策群力,把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歙县论坛主站|歙县论坛-歙县老百姓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 ( 皖ICP备14023110号-2 |34102102000101 )

GMT+8, 2024-11-22 08: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