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12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
近日,有一个叫林日新的乡村教师表示很纳闷。新学年开学,教师返校,只有三十多个初中老师的乡村学校,一次被城里中学通过考试选拔走了九位年轻的优秀老师,十二个班主任一下少五个,其中有本期初三班的几门主课老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全部被选拔走了。城里学校需要老师乡下学校就不需要老师?不仅林老师纳闷,相信大家都会为中国的乡村教育感到担忧,中国的乡村教育该何去何从?
林日新在人民网上的致信编辑,提出疑问,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为何优秀的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其实这是明知故问,也是不言自明。最后,还是自我作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城市有优越的条件,有优厚的待遇,这些深深吸引了乡村教师,他们不惜做出最大的努力,精心准备,被选拔进城去了,过上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眼下,乡村学校渐渐的萎缩,师生数逐渐的减少,甚至人去楼空,而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孩子是随父母到城里就读,而有的是家长不惜重金择校到城里读书。乡村学校成了一片“孤岛”。学生是因为老师的流动而流动,还是老师因为学生的流动而流动?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总之,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差别很大,师生不约而同向城市流动。
在乡村学校有不少教师,他们扎根乡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克服重重困难,把青春和岁月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谱写了最美乡村教育赞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但是,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教师留在乡村是出于无奈,何尝不想到城里去?同样的付出得不到同样的回报,有时还得承受冷嘲热讽,在人们看来,调走的都是优秀的,优秀的都调走了,留下来的可想而知。留下的也往往被刺痛,一些乡村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乡村留住了他们的人未必留住了他们的心,甚至还有极少数乡村教师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同样乡村学校非大楼设备也,而在于师资力量。乡村教育每况愈下,总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得想方设法挽留乡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保证乡村教育的质量不受影响。
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为何优秀的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这个问题,大家都心照不宣。林老师致信编辑其实是试图通过媒体向政府呼吁,乡村教育必须和城里教育平起平坐,乡村教师同样能找到尊严和自信。教育是一项事业总不能单靠个人一个群体的奉献,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