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北大读技校”带来的几点反思
2008年,周浩高考660多分,青海省理科前5名,他听父母意见报考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但从小喜欢“捣鼓东西”的他,对专业痛不欲生。3年前他从北大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总有一天,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也许是因为北大的噱头,才让这么多人关注这个新闻。成为北大学子是什么人的希望,对于一个学霸来说,在北大混四年恐怕并不是难以做到。熬一下,忍过去,不管学到东西与否,北大的毕业证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出很大的力。但是,他选择了放弃,转学读的是技校。一个是名校中的航母,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网友说只有学霸才可以这么任性。
不管“任性与否”,别样的人生值得鼓励,能够敢于向既有的规矩说不,自助选择人生的多元化发展,才是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但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了,这个小伙子为什么走了那么多弯路?什么使这个小伙子痛不欲生呢?更重要的是,很多没有北大光环,没有引起关注的千万小伙子、小姑娘们也在痛苦着和煎熬着。
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干什么?周浩这个小伙子,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自己想报考的也是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的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但父母和高中班主任都拒绝了他,认为不上北大就是浪费,要报最好的学校。在此不妨反问,如果其父母和班主任能够听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自自助选择,那会出现入读大学后的不适应吗?现实中,多少父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孩子的人生,从来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导致了许多人悲剧的人生。而高中学校呢?为了北大的光环,宁愿牺牲孩子的快乐与无限可能。由此,做父母和老师的要思考了,自己有没有在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名头害孩子。
其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为什么还那么死?高校的专业设置僵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学校也实行改革,比如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再比如,不同专业间学分互认以及灵活转学等等。这些措施都被宣传了很久,为何在北大的学生却因为专业等问题转不了专业呢?除此之外,周浩学习的生命科学系是纯理论,为何他去旁听的所谓的工科院系课程也都是纯理论呢?原本重视实践的工科却学的多是理论,这是不是就是社会所不认可大学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原因呢?
可以说,应试教育过来的孩子,很少有人会有明晰的人生和职业规划,自己的选择更多的是父母视野和喜好的延续。而如今,随着教育多元化,以及网络等的普及,孩子们已经越来越有想法,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调整,才能让孩子更多的自我选择人生的道路值得思考,退一步讲,至少不应该成为孩子多元发展的障碍吧。西安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