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正确认识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什么作品才能真正立得住?关键看“三精两力一检验”,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谓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的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之所以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所谓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故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为什么深受老百姓喜爱,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精神刻画得有血有肉,让人记住了。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好的故事是不可能吸引人看下去的。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所谓制作精良,就是要精益求精而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而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长了就会被人们忘记。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提出了“文艺放卫星”“人人当诗人”等许多不合实际的要求,甚至一周拍一部电影,到现在没有哪部电影还能拿出来放映。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供读者阅读、观看、欣赏,才能称得上经典。
四、坚持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这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而这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观念。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电影一开场,美国国旗足足在银屏上飘扬了一分钟,影片的故事也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由的追崇、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还要注重多样性,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辩证统一,使我国的文艺事业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始终保持百花争艳的态势。从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一般有四个层次:一是主旋律,必须弘扬;二是多样化,应当提倡;三是通俗的,只要政治上无害,艺术上有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就可以允许;四是低俗的,也就是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决不能让低级庸俗的东西充斥市场。
五、坚持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性。首先,要满足人民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品位有了更高的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视角放在一线,把焦点对准基层,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其次,要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定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题。历史充分证明,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源于人民。一旦离开了人民,任何文艺创作只能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把文艺创作的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好的剧本就是“脚本”,是靠脚印度量出来的。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创作出群众喜爱的艺术精品。再次,要接受人民的检阅。人民是文艺的最高鉴赏者和评判者。只有人民肯定的文艺作品,才会永葆活力和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应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尺度,创作的思想、题材、内容、手段、语言、风格等都必须考虑人民能否接受和认可。那种仅仅把得奖、赚钱作为创作生产文艺作品的目标是完全错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