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 居
本县现存明代居民近百幢,清代民居数千幢。专家、学者称本县古民居、祠堂、牌坊为“徽州古建三绝”。
方土载宅 位于县城向阳路,原系明万历大学士许国“阁老府”的部分遗构。砖木结构三开间楼屋,面阔14米,进深8.65米。宅中为厅堂,两边为住房,前临小院,后背为马蹄形回廊,右侧为楼梯间,左侧为后门过道,中间为小天井。该宅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底层较低,复盆础梭形柱,月梁、密栅,窗扉外另设窗栏,置荷花柱,净瓶荷叶栏杆和方格栏板。楼上另起构架,中间为抬梁式,山面为穿逗式。金柱下端置莲花托,脊柱下端做成鹰嘴式,两侧有雕成海浪形的叉手,脊檩下饰以花带形垫木。瓜柱立于雕作堆云的驼峰上,上承半步梁,椽下铺望砖,檐枋上置斗拱,天井栏板一板一栨,护住横梁。梁板上方砖墁地。
张林福宅 座落街口村。原址在新安江水淹区,1959年拆迁后靠于山岗上。该宅始建于明中叶,为三间二进楼房。通面阔8.7米,进深11.1米。宅的正立面为水平形高墙,
正中开大门,有门罩。侧立面前段为水平墙,后段为高出的硬山式三角墙。该宅无后墙,露出浅廊倒厅,面对后院花园,突破徽派古民房的封闭式格局。门厅左右为耳房,天井两边为走廊,右廊有侧门,井置楼梯,后堂中为客厅,左右为厢房。楼下矮,檐柱梭状, 柱础复盆形,楼板下密栅。楼上高敞,檐柱间沿天井一周装有栏板,上有方格式棂空桶扇,不事雕饰,朴素雅静。仰望后楼上抬梁式人字轩顶,可见脊檩替木、八角平盘斗、插拱、三架梁、山雾云、望砖、复水椽以及穿逗式梁架间的鹰咀式童柱等构件。这些虽是明代的一般做法,但有些部位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老屋阁 位于西溪南村,又名吴息之宅。建于明代中叶,占地342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下层矮,上层高,五间二进,口字形四合院,面阔17.7米,进深19.4米,前进高6.84米,后进高8.94米。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大门位于中轴线上,狭长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楼梯设在左侧廊屋中。住屋正面为水产参差错落的外观。梁架用月梁。隔窗扇棂空方格形,上层窗口下装栏板一周,面临天井,楼梯并装置栏杆。所有木框部分的棱角作45度斜面,框架之间嵌有镂空花板.望柱头雕有含苞待放的莲瓣。梁端、叉手、垂莲柱上也均有雕饰:柱间空档内田芦苇编篱表面敷泥及石灰,靠柱立有水抱框。楼面为梁上架?栅,上铺楼板,墙上极少开窗。瓦下铺望砖,楼上砖墁地,柱下圆础略呈复盆形。
天心堂 位于瞻淇村。砖木结构民居,建于明末.堂匾为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大门上方,为花砖门罩,粗犷大方,门厅内有月粱,两端置丁头拱,左右为厢房,天井左右为廊。楼上天井栏杆的上廊部分为“飞来椅”,靠背作弧形,高约1米,其栏板外侧满布花饰,用靠背作弧柱隔成五间,每间四层,中间二层又分成宽约0.4米的小方格,用细木条相隔。第一层下雕“壶门”,第二、三层每小格内雕各式花卉,构图完美,栩栩如生。第四层雕净瓶荷叶,排列有序,别有意趣。统观这些栏杆,就如一条织锦彩带。天井栏杆的其他三面,则仅在平板上用木条作出方格,显得简朴,对上廊起反衬作用。临天井的房窗,方格窗扉,外装花窗栏。
潜口民宅 位于潜口紫霞峰南麓,占地面积26亩,该建筑群是为集中保护本县部分有代表性的明代古民居建筑而建。1982年始建,到1987年底,已拆迁、集中重建曹门厅、司谏第、方文泰宅、善化亭、乐善堂、方光田宅、苏雪痕宅和拱桥等建筑,它们在格局、结构、装饰上,都各具特色。在拆建过程中,都严格按照科学要求,先测绘详细的结构图纸,拍摄照片,对构件进行编号登记,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并对每项建筑的沿革进行调查研究,建立较为完备的档案。
斗山街民居 位于县城。斗山街石板路面,卵石镶边,两侧马头墙高耸错落。其中许家古宅建于清初,三开间堂屋,开梁,楼板下彩绘斑烂;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开间,左右设敞廊,前廊用木雕隔扇遮成厢房,楼梯间配以较大的天井,宽敞、雅致;潘婉香
宅建于民国初年,由三进楼房串连而成,窗栏板既有浮雕“百忍图”,也有浅刻花卉;王世杰宅建于民国年间,内有小院、回廊、花厅。
鲍氏建筑群 位于上丰乡蕃村,建于民国初年。该建筑群共有9幢单体建筑,其中6幢三开间楼屋为住宅,3幢分别为小祠、客厅和客房。现客房已毁。小祠、客厅位于中心。住宅呈马蹄形分布于北、东、南三面。住宅的门罩、柱础、窗栏等处都饰以砖、木、石雕,尤以长辈住宅雕刻最为精美,窗扉、廊门等处都作梅、竹、花透雕,。还有倒挂眉子、琴台等装饰。客厅的天井两厢全装透雕窗扉。各个住宅前的通道用青石板铺砌,育一巷门通外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