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大徽学,“徽州”必须复名
(在合肥2017年元月8日“安徽省徽学会“徽学百年 时代新命学术座谈会”上交流)
方利山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十分关心安徽“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对安徽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发掘研究和承传弘扬了然于心,高度赞赏徽学是很有影响力的。 总书记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对徽学作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兆示着百年徽学在新时期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义无反顾地挑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谈承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特别强调“不忘本来”、不能割断中华民族血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我们要光大徽学,进一步扩大和发挥徽学的影响力,挑起时代赋予徽学的新使命,也必须“固本培元”,为徽学守根护魂。我以为,有三点是当下徽学前行的当务之急。
“改名”是依法纠偏
三十年前,历史悠久的独特地理历史文化单元的“徽州”,被用一座山名取代,今天的“黄山市”名,面临着一个不可廻避的现实:2016年,国务院依法治国理政,按照习总书记“敬畏文物”、“不忘本来”的重要指示,召开会议,下达文件,要求地方开展地名普查,保护地名文化,清理整治“大、洋、怪、重”,规范地名,并要求在2017年上半年有结果。这一重大举措,立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针对多年来以经济利益主导地名更改、不依法而随意更改地名造成的地名乱象,这是关心百姓最基本的民生,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
国务院关于地名管理的现行法规,明确规定行政区划名称“不应重名”;“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而“黄山市”(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行政区划和山名三地重名,市名、区名又违背“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的法规,是双重违规,不利民生。属于这次地名清理整治的“大、洋、怪、重”之列。依法治国,“不应”,“不以”,都应该照办,都应该是不能商量的,不能打折扣的,不能拖延的。“黄山”只能是作为黄山的专属名称,“黄山”必须冠在黄山头上,而“黄山市”、“黄山区”名称必须要依法改名。因此,“黄山市”是不是得改名,实质是要不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地名整顿重大决策的问题,是要不要坚决依法治国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曾经表示:“更改市级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民政部门,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这是官方对社会、对国务院地名整顿重大决策的郑重承诺。承诺就应该有结果,有兑现。“黄山市”市名、“黄山区”区名既然双重违规,不利民生,改名就是依法纠错纠偏。如果说这种双重违规可以作为特殊情况,“黄山市”市名、“黄山区”区名在这次地名整顿中可以不必纠偏改名,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向社会作出明白的说明,以回应社会各方面对地名文化保护、对国务院地名整顿重大决策贯彻落实的严重关切。
“黄山市”改名问题是理顺徽州之域“徽州”和“徽之黄山”的关系,是结束“徽州”与“ 黄山”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可笑逻辑,是拨乱而反正,是徽学“不忘本来”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光大徽学,必须对“徽州”这一徽学的发祥之地、立身之所有起码的尊重和敬畏,如果徽学连一个“徽州”地名保护都缺乏自信,还谈什么“文化自信”?如果“徽学”连回家的路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光大徽学?
“复名”为守根护魂
“徽州”岂止是一个地理名号而已!“徽州”是一个经过数千年蒸育胚变形成的独特地理历史文化单元。“徽州”是博大精深徽州文化的孕育场和诞生地,是中国徽学的发祥地和安身立命之所。民谚“生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柳州,死在徽州”,道出了“徽州”在国人心中的份量。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说得好:地名是城市的饱含生命密码的文化代号。“徽州”就是徽州文化这一“有个性而非凡的”“历史与命运的容器”。 “你崇敬这个地方的文化,你就尊重、敬畏这个地名;你热爱这个地域文化,你就深情挚爱这个地名。”“地名是情感、凝聚力、亲和力的潜在。”没有徽州哪有徽州文化?没有徽州哪有中国徽学?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一府六县的“徽州”,是徽州文化生态的完整空间。“徽州”文化蕴涵深厚,它是徽州绝佳自然生态、徽州物态文化遗产、徽州活态“非遗”文化的承载体。我们坚持呼唤“徽州”必须复名,强烈要求国家作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按照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顶层设计,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行政区划的统一,是为了形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最佳强力机制,使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承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验点和示范园,让中国徽学在新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体化的进程,挑起时代的历史新使命。“徽州”复名,这是事关中国徽学坚守根魂的基础性大事。“徽州”复名,绩婺返徽,不仅仅是几十年来不可遏阻的民心民意、悲情诉求,而且正和国家文化战略发展大势高度契合,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我们的“徽学”同仁们应该高屋建瓴,在“徽州”、“ 徽州文化”的坚守上精准发力,在新的一年里跟着习总“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辜负时代的厚望,不愧对老祖宗的馈遗。
在2016年第7期民盟中央机关刊物《群言》杂志,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发表专题文章,历数了当年“徽” 改“黄”的多种弊端,指出“徽” 改“黄”是一种短视行为,文章论述了“徽州复名”的重要和必要后,仗义执言,认为“面对徽州更名所产生的弊端和多年来各界的质疑之声,徽州复名及相关区划调整,确是实行比不实行好,早实行比晚实行好。我们期待着,徽州地名的早日归来!”
孔老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徽州”复名,名正言顺,中国徽学将发挥更大影响力。
徽学之“打黄山牌”
进一步“打好黄山牌”,是百年徽学在新时期的又一重要历史使命。
30多年的“打黄山牌”,扩大了中国黄山的知名度: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和旅游管理的诸多创新,作为中国旅游的引领者,中国黄山和中国黄河、中国长城、中国长江等并列,以“六绝”优胜风光成为中国名片。随着“打黄山牌”的深入推进,人们对“黄山”又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徽之黄山”那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蕴含,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黄山是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有机组成。黄山的儒佛道遗存、石刻碑碣、黄山的诗词书画、黄山的史志著述、黄山的民俗记忆,哪一样不是徽州文化?
特别是在远古时候,中华人文初祖、华夏文明的缔造者轩辕黄帝带着容成子、浮丘公等中原人士,跋涉南来,在江南黟山炼丹修行,栖息养生,得道升天而去。这些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徽州民间的传说故事,是史前社会口传历史的特殊印记,何况还有不断发现的出土文物、历史文献的见证,更有在全国独有的“轩辕滚车”等民俗的顽强佐证。轩辕黄帝一行,可说是徽州之域最早的北方中原移民。此后历代北方中原氏族陆续入徙徽州,徽州宗族社会形成,其根无不源于中华源头文化。黄山黄帝文化是早期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历届“中国黄山轩辕黄帝祭祀大典”,一届比一届隆重盛大,全国各地和港澳台炎黄子孙虔诚奔赴黄山,朝山拜祖,报本感恩。中国黄山和陕西桥山、河南新郑、浙江缙云一道,成为全国公认的四大公祭轩辕黄帝的圣地。黄山因轩辕黄帝而得名。中国黄山,黄帝之山,华夏祖源,中华圣山。光大徽学,黄山黄帝文化的开掘研究是一个大题目。必须大力宣传“中国黄山,黄帝之山,华夏祖源,中华圣山”,重塑黄山形象,把“黄山牌”打得更响。
目下正在操作的“大黄山国家公园”,不论怎么谋划,“徽之黄山”那些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徽州文化都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这种谋划需要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有机对接。决不可搞什么“黄山”、“徽州”分而治之,决不可只把黄山当作旅游赚钱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