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19-6-18 15:41 编辑
七坊现一村 见证家国大爱 进入景区,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棠樾牌坊群沿着石砖路一字排开,颇具一番别样的苍茫气势。七座牌坊均为明清时期修筑,采用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显得高大挺拨、气势恢宏。无论从前看还是从后看,每一座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旌表着棠樾人的美德。为表彰道德模范官员,封建朝廷常常在故乡为其修建功德牌坊,既作为奖励,也起到鼓励号召的作用。而一个村里居然有7座牌坊,实属罕见,且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建筑风格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棠樾村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约公元1130年),前临徽州盆地,北靠龙山,南倚富亭山,丰乐河从山前流过,古村所处的位置正是传统风水中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环境。棠樾村名来源于《诗经》“甘棠”篇中周朝贤臣吕台伯的故事。吕台伯深入民间,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其亲民朴实的作风甚得民心。百姓特意把这棵甘棠树保护起来,让它枝繁叶茂、清阴满地。此后,人们根据这一典故,以“棠阴”一词比喻“德政”,棠樾的“樾”字,即表示“树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鲍安国募集乡勇,贴钱充军饷,帮助妻弟汪华保障徽州六州。唐朝立国后,汪华、鲍安国被封为越国公和六州总管。此后也有人将村名写作“唐越”,以纪念两人保境安民的功绩。 棠樾牌坊群的第一座为建于明朝嘉靖初年的鲍灿孝行坊。鲍灿读书很用功,却并不想做官。他妈妈双脚长期患有毒疮,鲍灿便每天为她吮吸血脓,最终让妈妈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亲们,多年后,大家申请为他建造牌坊。鲍灿虽未入仕,不过曾孙鲍象贤官至工部尚书,所以鲍灿获赠兵部右侍郎衔,而鲍象贤因镇守云南、山东,立有军功,同样也立有一座尚书坊。 棠樾牌坊群的另一座慈孝里牌坊,其背后的故事也让人动容。元代叛将李达率部烧杀掳掠,棠樾村的鲍佘岩被叛军抓获,眼看要惨遭毒手。此时,其子鲍寿孙由藏身处毅然跳出,甘愿代父就义。这让父亲大为不忍,两人竟争着要替对方去死。目睹这一罕见情景,连刽子手都不忍下刀,父子俩最终脱险。朝廷为此御制“慈孝里”牌坊。鲍氏父子的事迹千古流芳,明永乐皇帝曾题诗:“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帝下江南时,也欣然为鲍氏宗祠题联:“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乐善好施坊、孝子坊、节孝坊……“七重门”牌坊群不仅彰显古徽州地区灿烂的建筑文化特色,也充分展示出当地淳朴、精诚、仁爱的家国情怀。(殷骁/文)
|